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鉴别技巧:干湿两法,高山与平地的区别

茶叶鉴别技巧:干湿两法,高山与平地的区别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茶叶在发育周期内气温、雨量、日照的不同而品质有别。有干看和湿看两法:干看主要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加以辨别。高山茶和平地茶的品质区别在于:高山茶芽叶肥壮,节长色绿,且多茸毛。

茶叶鉴别技巧:干湿两法,高山与平地的区别

第三节 茶叶的鉴别

1.识别茶的形状:茶叶形状大体有长圆条形、卷曲圆条形、扁条形、针形、花叶形、颗粒形、圆珠形、砖形、饼形、片形、粉末形等,以茶形“直、平、扁、光”为上。

2.识别茶的颜色:因制法不同,茶叶可做出红、绿、黄、白、黑、青等不同色泽的六大茶类,茶叶色度可分为翠绿色、灰绿色、深绿色、墨绿色、黄绿色、黑褐色、银灰色、铁青色、青褐色、褐红色、棕红色等,汤色色度分为红色、橙色、黄色、黄绿色、绿色等。有经验的茶人不仅会辨色,还能由色知茶叶鲜活与否。

3.识别茶的香气:茶叶香气的产生与鲜叶含的芳香物质及制法有关。绿茶鲜叶中含芳香物质约100多种。按香气类型可分为毫香型、嫩香型、花香型、果香型、清香型、甜香型等。

4.识别茶的味道:茶味与所含有物质有关:多酚类化合物有苦涩味,氨基酸有鲜味,咖啡碱有苦味,糖类有甜味,果胶有厚味。按味型可分为浓厚、浓鲜、醇和、醇厚、平和、鲜甜、苦、涩、粗老味等。味型近似区分极难,全靠舌头的精细感觉

5.识别劣变茶: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湿和吸附异味的特征,如在茶叶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处理不当。吸收异味产生烟、焦、馊、霉或其他怪味的茶,均称为劣变茶。

6.识别春茶、夏茶与秋茶:在我国,通常春茶采于当年5月底之前,夏茶采于6月初到7月初,秋茶采于七月中旬以后。因茶叶在发育周期内气温、雨量、日照的不同而品质有别。谚曰:“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或曰:“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喝无人摘。”如何鉴别春茶、夏茶和秋茶?有干看和湿看两法:

干看主要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加以辨别。春茶条索紧结,色泽绿润,茶叶肥壮重实,较多毫毛,香气馥郁;夏茶条索松散,茶叶轻飘宽大,嫩梗瘦长,香气略带粗老;秋茶叶片大小不一,轻薄瘦小,色泽黄绿,香气平和。(www.xing528.com)

湿看就要开汤审评,闻香、尝味、看叶底。春茶冲泡时叶片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汤色绿中透黄,叶底柔润厚实,叶脉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夏茶冲泡时叶片下沉较慢,香气欠高,滋味苦涩,汤色青绿,叶底薄而硬实,对夹叶较多,叶脉较粗,叶缘锯齿明显;秋茶冲泡时叶片下沉很慢,俗称“不打水”,香气不高,滋味淡薄,汤色,叶底夹有铜绿色芽叶,叶片大小不一,叶缘锯齿明显。

7.识别新茶和陈茶:凡是当年采制的茶叶称作新茶;非当年采制的茶叶称作陈茶。怎样鉴别新茶和陈茶呢?可从三方面加以区别:

色泽: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因氧化和光的照射作用,使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发生缓慢的自动分解,导致茶叶色泽的显著变化。新茶青翠嫩绿,陈茶枯灰黄绿,乃至灰褐不清;

滋味: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因其脂类物质经氧化后变成易挥发的醛类物质,或不溶于水的缩合物,茶叶中可溶于水的物质减少,导致茶叶滋味的显著变化。新茶滋味或醇厚或鲜爽,陈茶则淡薄,乃至滞钝;

香气:茶叶在储存过程,构成茶叶香气的一些香气物质发生缓慢的氧化、缩合和挥发,导致茶叶香气的显著变化。新茶清香,陈茶低浊。应当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陈茶皆不好,某些茶类,如福建的武夷岩茶、云南的普洱茶、湖南的黑茶,只要储存得法,不仅不会变质,反而会提高茶叶品质。

8.识别真茶和假茶:真茶和假茶既有形态上的区别,还有生化特性上的区别。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感官识别法”。通常是抓一把干茶,运用视觉、嗅觉器官,用看、闻、摸、尝的方法,观察茶叶的色、香、味、形。真茶清香,假茶带青腥气或者其他异味;真茶青绿,假茶颜色杂乱;真茶叶片在树茎上的分布呈螺旋状,其他植物叶片在树茎上的分布呈叶片对生或者簇生状;沸水冲泡后,真茶叶片边缘锯齿一般为16—32对,锯齿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而疏,近叶柄处光滑而无锯齿;其他植物叶片多数叶缘四周布满锯齿,或者无锯齿;真茶叶片叶背叶脉凸起,主脉明显,侧脉有7—12对,侧脉呈封闭网络状,其他植物叶片侧脉多呈羽状分布,直通叶片边缘;真茶叶片背面的茸毛一般基部短、弯曲度大,其他植物叶片背面的茸毛一般呈直立状生长或者无茸毛。

9.识别高山茶和平地茶:由于高山区的气候条件、土壤因子及植被状况,宜于茶的生长,故高山茶一般优于平地茶。谚曰:“高山出好茶。”所谓“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高山茶和平地茶的品质区别在于:高山茶芽叶肥壮,节长色绿,且多茸毛。干茶条索紧结,肥硕多毫,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颇耐冲泡;平地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干茶条索细瘦,身骨较轻,香气稍低,滋味较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