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唐代茶市
由于唐代产茶多、制茶精、茶风盛,茶叶已具商品属性,进入流通领域。在出现城市商业茶馆的同时,茶叶市场亦应运而生。
我国茶叶贸易肇始于西汉,王褒于公元前59年写的《僮约》内提到“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当时已成为市场,交易品中有茶,这是茶进入市场的最早记载。
据《贵州古代史》记载:在古夜郎国市场上,“除了僰僮、筰马……等外,还有茶……商业较发达,市场相当繁荣。”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云: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童、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司马迁没提茶叶,但指出巴蜀以兴商而致富的事实。茗饮源于巴蜀,又是中国茶的原产地,市场售茶顺理成章。
王褒的《僮约》:“平夷县(今贵州华节、大方一带)山出荼蜜。”
史料表明:汉代已开始茶叶贸易,巴蜀茶不仅在四川武阳,贵州毕节、大方一带上市,还曾远销甘肃武都。
我们只能说唐之前已开始茶叶的贸易,但尚无资料说明当时已出现以茶为大宗贸易物的茶市。
茶市的出现当在唐代。
言及唐代茶市,人们便不由要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有关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梁在今江西景德镇,江口指长江的九江口。由九江到景德镇走水路经鄱阳湖和赣江,有千余里行程。这位商人狠心告诉娇妻,去浮梁买茶,一则说明浮梁是闻名千里的茶市,二则说明正值茶贸旺季,机不可失。为了不失良机,竟抛妻上路,抢个好价钱,狠赚一笔。
可佐证的史料有:
《膳夫经手录》云:浮梁茶产“饶州、歙州、江州一带”,“味不长于蜀茶”,主销关西、山东,产量大,“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
这说明浮梁是中心茶区,是茶叶集散地,茶品不高但产出百倍于蜀茶,属于中低档商品茶,为广大平民百姓嗜茶者垂青。
贾思勰《齐民要术》云:“浮梁茶最好。”
《元和郡县图志》云: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
刘津《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载:“大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
由以上史实可以推定,浮梁是唐代重要茶市之一,成为附近州郡的茶叶集散地。(www.xing528.com)
还有一种等而下之的茶市,时称草市。杜牧写过一首《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诗云:
倚溪侵岭多高树,
夸酒书旗有小楼。
惊起鸳鸯岂无恨,
一双飞去却回头。
从前的荒山野岭,至唐中期后,因顾渚山茶叶种植业的发展,买卖茶叶的船只增多,泊于山下出水口、太湖之滨,于是形成一种不大正规的茶市,并盖起了为买卖人服务的酒楼茶肆。草市的迅速发展,茶叶成为草市的大宗商品。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元和(806—820)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皎然《顾渚行寄斐方舟》诗云:“尧市人稀紫笋多,柴笋青芽谁得识。”可知尧市中茶叶买卖较多。
再如江口,本为军镇所在,因茶贸的发展而成为一繁华去处。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诗云:“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茶的运输在江南一带主要用船,专门运茶的船称“茶樯”,许浑在《送人归吴兴》一诗中言其事,诗云:
绿水绰云月,
洞庭归路长。
春桥悬酒幔,
夜栅集茶樯。
我们还可从茶税上探知唐代茶市的兴盛情形。德宗李适即位以后,建中三年(782)采纳户部侍郎赵赞的建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至贞元年间(785—805)茶税收入已岁得40万贯,成为国库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由茶税之巨可见唐代茶市之普遍,交易数量之大。
对于古代茶经济有专门研究的陶德臣先生,他在《唐代的茶叶市场体系》一文中说:唐代“随着茶叶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交换频率的加强,全国茶叶市场得到初步形成和发展,产区零散初级市场——中转集散中级市场——北方承销市场——周边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体系和网络已经出现。唐代国土辽阔,政治安定,交通发达,生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茶叶贸易不但在产区,而且在非产区的广大城乡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他关于唐代“茶叶大市场”的论断是有依据的,我想,没有这个大市场国家哪会有“岁得40万贯”的财政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