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潮汕功夫茶:茶汤初苦后甘香

清代潮汕功夫茶:茶汤初苦后甘香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夫茶的来历尚不清楚,有说源于宋代,有说源于明代,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种茶俗盛行于今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而以潮汕功夫茶为代表。《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功夫茶茶汤以浓度高为佳,初苦涩而后甘香。

清代潮汕功夫茶:茶汤初苦后甘香

第四节 清代特色茶俗

清朝延续了明代的茶俗,以冲泡茶为主流,而特色独具的是以潮汕地区为代表的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操练,不仅烹茶要功夫,品茶也要费功夫,这个“功夫”包含技巧和时间两个方面,与冲泡茶的简便易行大异其趣。

功夫茶的来历尚不清楚,有说源于宋代,有说源于明代,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种茶俗盛行于今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而以潮汕功夫茶为代表。《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

较之冲泡茶茶具的平民化、简单化,功夫茶茶具就有贵族化、复杂化的倾向,所以笔者在《中国茶道》一书中将其归为“贵族茶道”。喝茶者不一定是贵族,但其茶具之讲究、程序之复杂、品茶之风雅确有绅士之风度,至少是贵族破落后遗风犹存。

有文章说功夫茶的创造者是出海归来后的渔夫,要等待数月才能再次出海,无所事事于是去海边礁石上或者大树下看海,一边看海一边玩茶。为了打发时光,茶杯愈做愈小,不时用三指将酒盅大小的茶杯腾挪于鼻翼之上,闻其味,嗅其香,优哉游哉,帝力于我何有哉!虽为平民,学着做一回贵族玩一回“酷”,不是罪过。相沿成习,于是就有了功夫茶俗。——这种说法虽然有文学杜撰之嫌,但不无道理。我相信这个故事所描述的创造过程。(www.xing528.com)

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虽可减损,“四宝”必具: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琛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等。史传,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壶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孟臣壶积有厚厚的茶锈,锈者垢也,却被当做壶主“茶龄长”的物证向人炫耀,也实在说不出有多少科学道理。习俗是跟着感觉走的,没有必要经过科学论证,如苗族的虫茶你敢吃吗?但苗人喜欢吃,因为已经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无需设置一个卫生标准。“四宝”中的若琛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琛的佳作,杯底书有“若深珍藏”。这四事就听听名字也觉雅得不得了,文化人的参与是必然的。

功夫茶讲究“水为友,火为师”,水以活泉为佳,火以猛烈为上,茶以乌龙茶为适。择茶有其特别要求,必须耐泡,所以一般不用红茶绿茶,而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凤凰茶,以福建产的铁观音为最佳。红茶、绿茶两三水已淡而无味,铁观音七八水还色香味犹存,凤凰茶更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基本操作程序包括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十法。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筛、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八步法。20世纪末,在复兴茶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功夫茶饮誉全国并旧貌换新颜,进一步文人化,“十法”也有了新说法,诸如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等等。因其复杂而具有表演性,成为全国各地茶艺表演程序的主体要素。

功夫茶茶汤以浓度高为佳,初苦涩而后甘香。“闲情”和“礼节”是其两大文化要素,故有“闲来细品功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