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茶艺:从实用到艺术创作

宋代茶艺:从实用到艺术创作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较之唐代,宋代茶事更多文化内涵。这段文字记叙了南宋时代都城临安(杭州)的民间茶俗。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分茶或许过于雅奥,在宋代并不普及,蔚为全社会风尚的是斗茶。这说明唐代帝京和重要茶区已存在斗茶习俗。

宋代茶艺:从实用到艺术创作

第二节 宋代特色茶俗

一、点送茶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茶道向民间性、娱乐性发展。点送茶是民间茶俗,分茶、斗茶茶艺游戏。较之唐代,宋代茶事更多文化内涵。

就古代茶事而言,唐代讲高雅,明代务实,唯宋代花哨。宋人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十六《茶肆》中说:

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请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晋身之阶。

这段文字记叙了南宋时代都城临安(杭州)的民间茶俗。文中讲了三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提茶瓶者。茶瓶是宋代盛茶用具,蔡襄《茶录》云: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茶瓶有嘴有柄,较之唐代的img94和碗进了一步。点茶就是往茶汤里冲入开水,同时用“茶筅”“击拂”,即用竹刷子搅动浓稠的茶汤,要求汤面泛花而茶盏边壁不留水痕。提着茶瓶穿梭在巷陌街坊大概送的是点好了的茶,而不是开水,因为宋人是煎水不煎茶,水烧至“连珠”便要投入茶末,再烧一会儿,至“鼓浪”时即成“茶膏”,然后注入开水,即可饮用。提茶瓶者沿门施茶,让街坊邻里无须自己操劳,便可马上享受品茗之趣。在宋代烹茶并不那么容易,有茶有水还得有闲,才可能耐着性操作茶事。沿门送茶这风俗很美,丰富了社区文化,定会受到市民们的欢迎,就如同今之市民欢迎快餐食品一般。提茶瓶是七十二行中之一行,职业侍茶人,是否无偿服务?无从考证。

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是否古风犹存?待考。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

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邓之诚的注解云:

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寻常月旦望,每日与人传语往还,或讲集人情份子。

看来提茶瓶者利用点送茶之机,在本社区内传递信息,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壮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寿,某家乔迁……这些社区大事全靠提茶瓶人“传语往还”,有时还当“份子头”,敛钱集体送礼。提茶瓶者点送茶不仅给千家万户送了茶,还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导和。于联络感情、和衷共济大有裨益。

上面所提到的东京,即今之开封,时为北宋都城。说明提茶瓶点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点送茶另一方式是“龊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贵,但比寻常百姓是楼上铺晒席——高出一篾片。就因为有那么小小一点权势,他们便可借点送茶之机,敲街市商贾的竹杠。和尚道士也点送茶,以广结善缘,沽名钓誉,并借机张罗“生意”(为人办法事),以此作晋身之阶。

在南宋大酒楼还有另一种点送茶。食客登楼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献茗”,待以上礼,别具一格的是盏中加入时令鲜花,以增茶香,称之为“点花茶”。

点送茶是茶道与民俗的结合,颇富民间色彩。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品饮艺术,但另一方面却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将饮茶变成了玩茶,分茶、斗茶便是他们百无聊赖的创造

二、分 茶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宴会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点茶,盏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图像。

这便是古怪刁钻的分茶游戏。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变化的袅袅热气,经茶人臆想,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状若山水云雾,状若花鸟虫鱼,状若林荫草舍……称之为“水丹青”。据说僧人福全最擅此道,他甚至能将茶汤幻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盏,便得四句诗,并连贯成一首绝句。这位分茶能手颇有名气,常有施主请求他表演,以一饱眼福。福全骄矜自咏道:

生成盏里水丹青,

巧尽工夫学不成。

却笑当时陆鸿渐,

煎茶赢得好名声。

这位僧人自视甚高,竟不把茶神陆羽往眼里瞧。社会风气如此,也难怪这位和尚自吹自擂。

宋代诗人咏分茶游戏的诗句有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最生动传神,诗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声,隆兴元春新玉爪。(www.xing528.com)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显上人就是当时颇有造诣的“分茶艺术家”,巧手击拂,竟在盏面形成这样的画面:高天行云,飘飘浮浮,游离不定;万木萧索,江影幻变,不可捉摸。倾瓶点茶,线条潇洒,盏面又如现狂草,字体雄健遒劲。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茶画”,有如今之抽象画,却昙花一现;有如今之朦胧诗,却无法印成铅字。宋人游戏人生并不足取,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佩服。或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大气派,但丰富的想象力及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于前人。

分茶或许过于雅奥,在宋代并不普及,蔚为全社会风尚的是斗茶。

三、斗 茶

所谓斗茶,又名茗战、点试、点茶,实际上就是点茶比赛,此法源于唐,盛于宋,终于元明。

唐代冯贽在《记事珠·茗战》中云:“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其意是说京畿一带叫斗茶,福建一带叫茗战。这说明唐代帝京和重要茶区已存在斗茶习俗。

《梅妃传》有宫廷斗茶的记载:

(开元年间,玄宗)与(梅)妃斗茶,顾谓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饮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

梅妃色艺双全,会吹笛,会跳舞,艺惊四座,又善斗茶,竟胜了万乘之君。梅妃的明智还在于她对斗茶有正确看法:此乃草木之戏,不足为训!并由茶事言及政事,婉言规劝玄宗不可玩物丧志,天子的使命是“调和四海,烹饮鼎鼐”,应较胜于天下,岂可沉溺于草木之戏!

此类草木之戏还见于明人顾炳的《顾氏画谱》,内有唐人画家阎立本《斗茶图》的摹本。是一幅表现民间斗茶的游戏的图画。画中六人皆唐代平民装束,画面表现的茶具是小茶碗、带提手的大长流铜壶、炭炉,皆是点茶具;六人神态各异,或慢啜,或闻香,或擦碗,或续水,看上去是三人一组的点茶对抗赛,画家描绘的是品茶、评茶的瞬间。

斗茶的出现与唐代的城市生活繁荣有关,人们有吃有穿了方有雅兴消遣。这是唐人游戏人生的一面,与唐代社会的积极向上、励精图治相映成趣,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斗茶胜败的关键在于“点茶”的技术水准如何。“调膏”、“注水”、“击拂”,还有茶具的选择,要用合适的茶瓶和茶碗、茶盏,盛茶容器的底色要能衬托茶汤的美色,这些都马虎不得。

斗茶是茶事中的“竞技项目”。主要比赛煎茶、点茶和击拂之后的效果: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以鲜白为上,像白米粥冷凝成块后表面的形态和色泽为佳,称之为“冷粥面”。茶末在茶汤面分布均匀,形成“粥面粟纹”;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紧贴盏壁而散退叫“咬盏”,不佳;汤在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的叫“云脚涣乱”,亦不佳。两条标准以第二条为最重要。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谁水痕先出现便叫输了“一水”。苏东坡有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另有附加标准,是比较茶汤的色、香、味。色尚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次之。为了便于较色,茶盏流行色以黑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兔毫建盏。

描写斗茶的诗作如北宋晁冲之的“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一方面又欲罢不能而随波逐流,在《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写道:“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大文豪苏东坡倒乐此不疲,《西江月》一词吟道:

龙焙今年绝品, 

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

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 

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

斗取红窗粉面。 

经苏东坡这么一美化,斗茶倒成颇有诗意的雅事。

斗茶兴于宋代,究其原因:一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达,丰裕的物质生活刺激了人们对茶艺的进一步探索,于是茶道社会化、大众化,并成为一门娱乐艺术。斗茶传入日本,日本僧人去其游戏人生的一面,赋予庄重严肃的主题。重新设计近乎啰唆的程序,从而改造成今之日本茶道。再者,宋代政治不重开放,而重“内修”,治国的重心着眼于国门内之事。虽有外患内乱,大部分时间是“太平年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安而忘危,连皇帝宋徽宗也有闲心著《大观茶论》,以品茶为乐,何况一般庶民百姓!所以,当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至浮浪哥儿、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

宋亡于元,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虽未能取代中原的农业文化,但已如洪水猛兽在中原大地冲击扫荡一番。蒙古人也要饮茶,但那因为吃了牛羊肉后,要用熬煮得发苦的茶汁化食去腥膻,并不解茶道,对斗茶之类的游戏更不感冒。皇帝忽必烈不欣赏,茶道自然遭到冷落。到明朝烹茶由煎茶变成冲茶,斗茶之类游戏随之消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