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俗的演变和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底蕴的民俗现象

茶俗的演变和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底蕴的民俗现象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茶俗的演变和形成所谓“俗”,指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风气,一种一以贯之的生活习惯。它是一种饶有趣味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家与民俗专家最值得研究的课题。茶俗是民俗中一个最具文化底蕴的分支。“源于江左”一说不妥,但他对饮茶普及的情形说得很对。中国的茶俗是全国性的,故可称之“国饮”。唐代茶俗发展并不平衡,南人饮北人不饮的状况中唐后始有改变。宋代还有一古怪茶俗,客来敬茶,客走敬汤。

茶俗的演变和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底蕴的民俗现象

第一节 茶俗的演变和形成

所谓“俗”,指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风气,一种一以贯之的生活习惯。它是一种饶有趣味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家与民俗专家最值得研究的课题。

茶俗是民俗中一个最具文化底蕴的分支。

北宋李觏,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在其《盱江记》中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源于江左”一说不妥,但他对饮茶普及的情形说得很对。中国的茶俗是全国性的,故可称之“国饮”。早在唐代,饮茶已成习俗,如唐德宗时宰相李珏(?—853)曾说过:“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胜。”如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载:“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唐代茶俗发展并不平衡,南人饮北人不饮的状况中唐后始有改变。宋人全民饮茶,由上流社会走向民间,成了“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梦粱录》)。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听雨丛谈》)。元代开门八件事去掉酒而成“开门七件事”,元杂剧《刘行首》二折中有一首诗:

教你当家不当家,

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起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代画家、文学家唐伯虎穷困不堪,作《除夕口占》自嘲:

柴米油盐酱醋茶,(www.xing528.com)

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谈无一事,

竹堂寺里看梅花

饮茶方式亦是古今异趣,如宋代“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茶余客话》),这相当于今之音乐茶座,却又兼具艺校、俱乐部之功能,饮茶与艺术紧密结合。还有“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梦粱录》),茶没白施,施茶者是份子头,敛钱贺喜或吊丧。茶参与了社会活动,点缀了市井文化。宋代还有一古怪茶俗,客来敬茶,客走敬汤。北宋作家朱彧,字无忌,乌程人,著《萍洲可谈》三卷,内云:

茶见于唐时,味苦而转甘。晚采者为茗。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先让客人饮茶,告辞时奉上甘草汤,朱彧认为是暗寓“先苦后甜”,以茶行教化。南宋词人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曾出使金国,被拘19年方才放归回国。所著《曲洧旧闻》则作了不同的解释,他说:

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有武臣杨应诚独曰:“客至设汤,是饮人以药也,非是。故其家每客至,多以蜜渍橙木瓜之类为汤饮客,或者效之。”予谓不然,盖客坐既久,恐其语多伤气,故其欲去,则饮之以汤。前人之意,必出于此,不足为嫌也。

他认为以汤饮客是鉴于客久坐,谈话必多,语多伤气,似为补气,以全养生之道。此说未必合乎实际。

茶俗的形成有规律可循。例如,东北、华北一带气候凉爽,多数人喜欢喝花茶;江南一带,因气候炎热,普遍爱喝性凉的绿茶;藏族同胞常年以奶、肉、糌粑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对热腾腾、香喷喷的酥油茶情有独钟;蒙古族主食奶、肉,唯奶茶是选;傣族同胞居住区产竹子,于是发明了竹筒茶;广州商业发达,形成了喝早茶谈生意的习惯也不足为怪;大巴山区地瘠民贫,难得风雅,他们吃罐罐茶是有原因的,一可止渴生津、二可饱肚果腹,何乐而不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