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名之的茶摊、茶亭、茶室、茶寮、茶坊、茶社、茶肆、茶楼、茶园、茶座、茶馆等等,皆是公众聚饮之所。公众饮茶设施以茶馆为典型代表,它以品茗为主,兼具休息、娱乐、社交等多种功能。茶馆是观察社会的窗口,也是社会的缩影。
市井生活的架构有不少对称或相似之处,如饮食有小吃,担子一头热,一头凉,遇上方便处,歇下脚来,便可升火营业,一肩尽挑起一家流动餐馆;商贸有地摊,针头线脑,日杂百货,或摇着货郎鼓沿街叫卖,或占据一席之地摊开货物大声吆喝招徕顾客;五金行有小炉匠,补锅修壶,打造金银首饰,一根扁担亦挑起一家微型修造厂;于茶事亦然,最便民最简陋最廉价的莫过于茶摊。
茶摊多设在人流拥挤的地方,如城市的车船码头、十字街头、旅游景点、公园门前、商场左右、乡间道旁,不需购买黄金地段,见缝插针,机动灵活。扯起一方凉棚,巧借一树浓荫,屈居高楼檐下。设备十分简单,一方茶桌,几只茶杯,几条矮凳,茶炉、茶壶、水桶亦必不可少。茶具并不名贵,冲茶亦不讲究,或现冲现饮,或一次冲好分酌各杯,或投以少许茶叶于开水之中,使水变色冷却,名曰消暑凉茶。光顾茶摊的多是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汗流浃背的路人,不为品饮,单为止渴。渴不择饮,嗓子冒烟之时将茶灌入胃里,顿时如久旱禾苗盼来大雨滂沱,挺直了干,舒展了叶,来了精、气、神,虽非精茶、真水、活火、妙器,茶艺“四要”一样不具备,但“聊四五啜”,亦“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那快感不比“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差,就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杜耒也体会不到彼等人彼时喝茶的乐趣。只是光顾茶摊的多非雅人贵人,感觉不那么精细,既无人歌咏其事便难称其为“雅饮”。但茶摊并非无茶道,只是与达官贵人、墨人骚客的茶道不在一条“道”。
茶摊卖茶较有名气者源于宋代的大碗茶,本世纪80年代北京前门的大碗茶正是其流风余韵,颇有京味的流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正是歌咏大碗茶的。“大碗茶”中有“道”,其含义是“俭朴”、“便民”、“民俗”,又包含对历史文化的追溯。
还有一种茶摊,无人经营,硕大的包壶置于方桌之上,旁有几只茶碗,任人取饮,并不收费。某些大商场也免费供应茶水或消费水,以方便顾主购物,慢慢选来,不会因口渴而匆匆离去。茶之精神就有“济世活人”这一条,此举颇合茶道。清代诗人刘应秋在其《一砚斋》卷一《煮茶饮行人》一诗中咏道:
无端夸父逐日行,饮暵河渭不知止。
斗鍪挥汗洒途中,喘咄未歇先色喜。
由来好德人易从,小惠及人尚如此。
茂陵久病无人知,长杨不遇千金市。
而今世路多渴人,所望不出升斗水。
安得此瓮作甘霖,一洒人间十万里。
诗人指出“而今世路多渴人”,这批需要帮助的人奢望不高,但人数众多。小惠未遍,诗人祈望的是人间普降甘霖。吟咏至此,已不单是讲吃茶了。茶已具有新的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仁政”,仁政的重点又是“藏富于民”,百姓富了又何须“煮茶饮行人”。
较茶摊条件稍好一点的是茶亭,上有遮盖,下有坐席,可以流动,场面不大。再稍讲究一点的是茶室,固定一处,且有优雅的环境布置。茶室有两种:一种为公众茶事所设,常见于寺庙、戏院、公园、街头;一种为家居茶事所设,一些富裕的家庭有专用茶室招待嘉宾。
公众茶事以茶馆为主体,也有叫茶寮、茶坊、茶社、茶肆、茶楼、茶园的。名称虽异,功用相同,不外乎品茗、休息、娱乐、社交。当然也有一些细小区别。茶寮最早出现于南北朝,饮茶兼住宿,是我国茶馆、旅馆的雏形。茶坊在明代很普遍。明代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
杭州先年有酒馆而无茶坊,然富家宴会,犹有专供茶事之人,谓之茶博士。王希范《西湖赠茶博士》诗云:“百斛美醪终日醺,碧瓯偏喜试先春。烟生石鼎飞青霭,香满金盘起绿尘。诗社已无孤闷客,醉乡还有独醒人。因思儤直銮坡夜,特赐龙团出紫宸。”嘉靖二十六年三月,有李氏者,忽开茶场,饮客云集,获利甚厚,远近仿之。旬日之间,开茶坊者五十余所,然特以茶为名耳,沉湎酣歌,无殊酒馆也。
这类茶坊品茗兼娱乐。文中说杭州茶坊始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但据考,南宋时代杭州就已有众多茶坊,名曰“八仙”、“清乐”、“珠子”、“潘家”、“连二”、“连三”等,当时的茶坊又叫茶肆。宋人吴自牧著《梦粱录》一书,卷十六《茶肆》记述详细,原文是:
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州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用银盂杓盏子,亦如酒肆论一角二角。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为五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著妓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南潘节干、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骷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张士相干茶坊,盖此五处多有吵闹,非君子驻足地也。更有张卖面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这段文字信息量大。从中可以看出宋代杭州公众茶事何等周全!有堂而皇之的茶肆,环境布置优雅,茶具是瓷盏漆托,卖清茶,还卖茶与食品混合的七宝擂茶、葱茶之类。宋代已有清凉饮料,名叫雪泡梅花酒。茶肆兼卖与茶事无干的盐豉汤和消暑药,既是“歌卖”,自然还有娱乐服务项目。显然,茶肆有以卖茶为主的综合服务项目。夜市上有车担售茶,名叫“浮铺”,即今之流动茶摊。“挂牌儿”就是学习音乐的“辅导班”或“表演队”,多以“茶楼”为基地,茶楼规模稍大些,所以能容茶事与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具茶馆和今之“俱乐部”的两种功能。“人情茶肆”大概与提茶瓶点送茶目的一致,都为“集人情份子”,前者借茶肆敛钱,后者登门募集,区别在于一个在公众场合“写份子”,一个串门“写份子”,“份子头”不会白劳神,从中抽成渔利。“市头”是劳动者聚饮处,一则饮茶,二则结成团体,发展下去就是以职业结社的行会。“花茶坊”是茶肆与妓院合一,所以作者说此“非君子驻足地也”。当时的“蹴球茶坊”(估计与宋代体育活动有关)、“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作者说是“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可能是正正经经品茗处,安静高雅,是士大夫们乐意光顾的地方。
“茶楼”古今有别,如广州“陶陶居”、“惠如楼”、“莲香楼”,都是南方有名的茶楼,兼营饮食业,不具备文化娱乐的服务功能。
“茶社”不知源于何时。茶社就是茶馆,最初具结社性质,饮茶者志趣相投,彼此视为同类,借茶事联络感情,互通声息。如文友、牌友、棋友、票友等等,只要有共同之处便可借茶社聚会。(www.xing528.com)
早先,茶馆为招徕顾客,增添雅兴,常安排艺人演出,如说大书、唱评弹、打渔鼓、讲故事,故又雅称茶馆为“茶园”。在这里造就出一批民间艺术家,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就说自己来自“平地茶园”,与他同时代的相声、评弹、大鼓演员多半都有在茶馆演出的经历;在这里造就出一批杰出的通俗文艺家,操笔墨生涯者借茶馆的演出将他们的作品公诸社会,听取读者反映,并让时代选择和淘汰,一批珍品精品终于流传后世;在这里经一批艺人的不断讲出、不断加工,使《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日臻完美,并成为名著;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的市井文学,诞生了一批新的艺术品类。茶馆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建立了历史功勋。
这一切创造都源于茶。据一位著名营养学家讲,中国人智商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几千年的饮茶传统,茶是智慧饮料,茶改变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所以中国人个性平和,对艺术技巧之类悟性特别好。不饮茶还能算中国人么?
茶馆这一功能发展到后来,形成风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茶座。室内布置一反质朴自然的风格,景片、壁挂、灯光、音响、桌椅、茶具等等,都反映当代科技水平,体现大都市豪华气派,反映当今生活节奏及人的价值观念。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歌星演唱,听小乐队伴奏,没乐队的可用音响放轻音乐,兴趣来了还可翩翩起舞,最近几年又增加了卡拉OK演唱项目。茶点亦是面包之类洋食品。茶馆向西方酒吧、咖啡馆靠拢,只是杯中之物是茶,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茉莉花茶之类,而非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雀巢咖啡。名字多已洋化。茶客多是趋时的年轻人。正是从这些中西合璧的茶座、酒吧、咖啡馆里刮起了通俗歌曲热、港台歌曲热,造就了一批二流三流的歌星,使音乐、舞蹈大众化,成为生活的作料,竟如油、盐、酱、醋一般的重要。
但当今生活是多色调的,对于大多数追求淡泊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喜欢传统茶馆。
传统茶馆的特点是贯彻中国茶道的精神,纵设在闹市中心,亦择一相对静雅之处,并添加设施以隔断扰攘市声,使人能闹中取静,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环境布置求自然质朴,多用冷色调,一般不置音响,尽量不让茶客看到绚烂的色彩、听到嘈杂的噪声,让心灵归于静寂,如置身林中草庵。更有别出心裁者索性将现代建筑装饰成山野茅庵草舍,四壁是竹篱笆,窗户里爬入藤蔓,顶上似是葡萄架和瓜棚,坠着成熟的紫葡萄或金黄的瓜,门是柴门,柱头是未加斧斫的原木,茶桌是树桩,连茶具造型也大多拙朴。总之,给茶客的感觉是很原始、很自然,茶馆内外判若两个天地。
传统茶馆命名颇讲究,要高雅,或书于牌匾,或挑出茶幌子。与之相配的是门两边的对联,要切题,文字考究,诸如“客至心肠热;人走茶不凉”,“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那字绝非出自无名之辈,必是请名书法家挥毫。
传统茶馆要求精于茶艺,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四个方面皆不能马虎。“茶博士”或叫“茶把式”的必须训练有素,茶客光临,一手能拿好几只乃至十几只茶碗,“啪、啪、啪……”一字儿排开,再依次搁放适量的茶叶,然后凭多年练就的腕力,将几十斤重的大铜壶举过头,倾斜成合适角度,于是壶嘴里如银练泻下滚烫的开水,水柱冲得茶叶在碗中翻滚。壶举得高,又那么笨重,水又那么滚烫,直让人担心有个闪失会烫着茶客。但你放心,这是一手绝活,开水注满茶碗,壶嘴便已移开,银练又自高处落入第二只碗内。一一酌满,绝不会洒出一星半点。茶客目睹绝技,不禁会心微笑,茶兴不由得大增。虽未及品茗,便已开始了“艺术享受”。
茶馆是个小社会:墨人骚客来此品茗吟诗,高谈阔论;过往客商来此吃茶交易,洽谈签约;朋友相约来此闲聊,联络感情;情场中人、官场中人来此撮合化解,说媒息讼;浮浪哥们儿来此寻欢作乐,消磨时光;青洪帮哥兄弟来此摆茶阵接头,道切口亮海底;角头老大来此吃讲茶,以裁决是非;江湖客来此寻找公道,以了结私怨;还有那负重的脚夫、赶集的乡下人来此单为止渴并歇脚片刻;革命时代,茶馆又往往成为革命党人联络点,敌对方面对茶馆也盯得很紧。看过电影《沙家浜》,大概忘不了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有段唱词很经典: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
小小茶馆竟容纳下这么多社会生活的内涵。要了解中国清末社会情状,看看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就一目了然——
当大幕拉开,浓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1889年清末各色人物涌入大茶馆“亮相”:八仙茶桌旁坐着品茶的、闻鼻烟的、玩鸟儿的、斗蛐蛐的,卖古玩玉器的、代写书信的、下棋的、保镖的、人贩子、吃洋教的、特务、打手……后台传来卖“烂糊芸豆”、“热面茶”的叫卖声,跑堂的李三儿忙着倒水沏茶在八仙茶桌间穿梭,精明的王掌柜笑容可掬、应接不暇……
上面这段文字是描述北京人艺演出老舍剧作《茶馆》时的场景。由此可见,中国茶道博大精深,“致清导和”或“和、敬、清、寂”是概括不了的。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
《茶经》、《太平广记》卷三十三《申元之》、《南部新书》、《道家金石略·岱岳观碑》、《封氏闻见记》、《全唐诗》、《金石萃编》卷一百零七《兴国寺故大德上座号宪超塔铭并序》、《百丈清规·法器章》、《陇蜀余闻》、《因话录·角部》、《仪礼·既夕》、《礼记·地官》、《南齐书·武帝本纪》、《汉书·赵飞燕别传》、《吴书·韦曜传》、《隋书》、董逌《陆羽点茶图跋》、《梅妃传》、《明皇和乐图》、《宫乐图》、《独异志》、《幽闭鼓吹》、《杜阳杂编》、《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林洪《山家清供》、《唐语林·栖逸》、《独异志》、《幽闭鼓吹》、《文苑英华》卷六百三十二、《膳夫经手录》、《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元稹集·白氏长庆集序》、《玄怪录·采剩使》、张源《茶录》、冯可宾《岕茶笺》、葡萄牙·忽克《中国西藏旅行记》、《茶事拾遗》、朱彧《萍洲可谈》卷一、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张德彝《使英杂记》、老舍《茶馆》、清·刘应秋《一砚斋》卷一《煮茶饮行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茶肆》、《沙家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