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的茶艺表演
今之“茶道表演”成了热门,凡举办大型茶学研讨会必有“茶道队”登台献艺。其实“茶道”是无法表演的,表演的是“茶艺”。
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了两例茶艺表演,其一是: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
伯熊即常伯熊,陆羽的“粉丝”(崇拜者),对陆羽的茶艺很赞赏,学习掌握并加以发挥补充,推动“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常伯熊大概是“好事者”之一,所以当李季卿请其表演茶艺时,他便“披挂上阵”,带上茶器,换上黄衫,头戴乌纱,手拿茶具,口报茶名,道其煎茶要领,言其鉴茗之法,观者刮目相看,李御史高兴地饮了两杯。
事隔不久,李御史又请陆羽表演茶艺,文曰:
(李公)即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被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陆羽乃伯熊之师,但这次表演砸了锅,缺陷不在茶艺,而是“身被野服”,陆羽在当时名声赫赫,名噪茶学、文学两界,大不该为了自己的“平民意识”而脱下儒服穿上平民服装,李御史做官当老爷,当然瞧不起小民小百姓,所以“心鄙之”,大概是匆匆啜了几口,便命奴子给侍者发赏钱三十文,这点钱估计只够买一斤普通茶叶;另一个原因是陆羽缺少表演动作,缺乏观赏性和娱乐性。
唐代长安也有茶艺表演。(www.xing528.com)
相传代宗时期,喜茶且善于品茶的智积和尚被请进宫中,智积非陆羽茶不饮,代宗不信陆羽的精湛茶艺,便召进宫中,让其一显身手。代宗让宫中煮茶能手为智积煮茶,智积尝了一口,便放下不饮了。代宗让陆羽煎茶,派人送来,智积饮后言道:“这才是陆羽煎的茶哩!”陆羽是密召进宫的,但智积却从茶味断定陆羽进宫了,代宗大为惊奇,服了陆羽的茶艺,便让陆羽见过了恩师。这则小故事反映的就是陆羽的一次茶艺表演,他正是靠茶艺征服了皇室帝胄,使宫廷茶风大盛。
中唐宰相李德裕精于茶理,做过一次天柱茶茶功表演。天柱峰即天柱山,又称皖山、潜山,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北,唐代名茶产地。这次茶功表演载入《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二《草木·茶》篇,题目是《消食茶》,文曰:
唐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数斛。”其人献之数十斛,李不受退还。明年罢郡,用意精求,获数斛。投之。德裕阅之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日开视,其肉已化为水矣。众伏其广识也。
清人张澍另有一说,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撰《蜀典》,云:
唐李德裕入蜀,得蒙饼,以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以验其真。
按张澍所说,李德裕是在四川表演茶艺,用的是蜀茶而不是天柱峰茶。堂堂宰相大人竟有如此雅好,一般茶人可想而知。
此文或许源于道听途说,状茶功之奇太过,酌奇而失真,但至少说明唐人颇热衷于茶艺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