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唐代诗人咏陆羽蒸青制茶工艺
陆羽总结全国茶农的制茶经验,首创蒸青制茶法和饼茶生产工艺,向全国推广。唐人写了不少反映陆羽蒸青制茶法的诗歌。
皮日休作《茶中杂咏》十首,《茶中杂咏并序·茶舍》诗云: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全唐诗》卷六百一十一
这首诗描述顾渚山人的制茶情景。茶舍是靠着山崖的茅屋,有几个人在里面制茶,茶叶经过蒸煮后,一位老人把它捣碎,一位中年妇女把它做成饼茶。晚上茶叶加工完毕后,就把茶舍门关上。这时整个山间都散发着茶叶的清香。这首诗很有生活气息,语言也通俗流畅。
《茶中杂咏并序·茶灶》诗云: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旁。
水煮石发气,薪燃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全唐诗》卷六百一十一
作者对建灶的地点以及蒸茶的取水、烧柴和蒸茶对“茶汁”的形态、色泽等,都作了简要的描述,并对茶农的辛苦,表示深切的同情。他们的劳动成果都为富贵人家所占有,作者在这里为他们鸣不平。皮日休写的茶灶大概建于茶山,依山傍石,就地制作。垒石为灶,伐杉为薪;石山水汽蒸腾,杉木燃脂溢香。茶叶蒸熟后如青琼、绿髓。
《茶中杂咏并序·茶焙》诗云: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全唐诗》卷六十一
《茶焙》用诗的语言叙焙茶之法。讲了茶焙的大小(深二尺左右),也讲了茶焙的功用,它使茶饼烘干。
陆龟蒙作《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与皮诗唱和,《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灶》诗云: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我徒,年年看不足。
——《全唐诗》卷六百二十
作者从茶灶的形状描述蒸青茶过程,用无突(没有烟囱)的灶,在甑中蒸,满锅水开,满甑茶熟,蒸熟的青茶叶香如春桂,色如秋菊,真是色香俱佳。作者也很喜欢观看这种加工茶叶的场面,因而有“年年看不足”之感。
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焙》诗云: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全唐诗》卷六百二十
陆龟蒙的《茶焙》重点叙操作过程:焙茶人从早到晚都在做茶叶,所以室内是“朝昏布烟缕”。他们把茶叶蒸后入杵碓中捣膏。然后“育”中贮火,北方用文火,江南梅雨时节可用武火,即有火苗的炭火。焙前要“拍”,随模子型制,或方,或圆,或不规则形。焙时要翻动,视干燥情况由下层挪至中层或上层,徐徐焙之。焙时掌握好火候,有时用武火,有时用文火,还唱着山歌。诗的最后两句加注云:“紫花焙,人以花为脯。”“脯”乃古代食物的制作法之一种,干肉叫肉脯,淡干的乌贼叫脯鲞,其法是脱水,以便于保存。焙茶缘何又焙花呢?唐人在山上焙茶,并采野花以焙之,以助茶香,这是后世花茶的萌芽。
皮日休和陆龟蒙的造茶诗洋溢着山野情趣和采茶之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政清人和。
顾况作《焙茶坞》,诗云:
新茶已上焙,
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
呼儿劈寒木。
——《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四
这首诗说在焙茶以前,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焙茶用的“棚”要揩洗干净。二是焙茶用柴需要劈成小块。唐代山区加工茶叶,燃料主要还是靠寒木。寒木指冬日不凋之木,如松、柏、杉之类。
制作饼茶按陆羽《茶经·二之具》所言,要用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经“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首先是“采”之——
皮日休、陆龟蒙的同题诗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茶农植茶、采茶的情状。皮日休《茶中杂咏并序。茶笋》诗云: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全唐诗》卷六百一十一(www.xing528.com)
此诗描写茶芽的生长发育状况。生长在岩洞边的茶树,长势很旺,芽梢可长到三五寸长。天冷的时候茶芽生长停滞,天气转暖后它又旺发起来。茶芽的嫩茎有玉的光泽而脆弱易断。茶人们常因采到的茶叶数量少,以致在睡梦中还在南山上找寻呢。
唐代陆龟蒙作有和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笋》诗云: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
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
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全唐诗》卷六百二十
这首诗中也描写了茶芽的生长情况。茶树由于受到清和之气的孕育,抽出玉色一般的茶芽,然后又长成为有嫩茎的芽梢。茶人们一早进山采茶,太阳出来后便下山。因为季节尚早,所以茶芽不多,连茶篮也采不满。
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于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渡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九):“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李郢《茶山贡焙歌》(《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六):“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姚合《乞新茶》(《全唐诗》卷五百):“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八):“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齐己《谢中上人寄茶》(《全唐诗》卷八百四十):“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李咸用《谢僧寄茶》(《全唐诗》卷六百四十四):“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匡山茗树朝阳偏,暖萌如爪拿飞鸢。枝枝膏露凝滴圆,参差失向兜罗绵。”
第二步是“蒸”之——
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全唐诗》卷八百四十六):“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摘带岳华蒸晓露……”
李咸用《谢僧寄茶》(《全唐诗》卷六百四十四):“倾筐短甑蒸新鲜。”
元稹《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依次重用本韵》(《全唐诗》卷四百零八):“旋蒸茶嫩叶。”
李郢《茶山贡焙歌》(《全唐诗》卷五百九十):“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
项斯《山行》(《全唐诗》卷五百五十四):“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第三步将茶的鲜叶入石臼“捣”之——
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昙壁上人院走笔成》(《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柳宗元《夏昼偶作》(《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山童隔竹敲茶臼。”
郑遨《茶诗》(《全唐诗》卷八百五十五):“夜臼和烟捣。”
薛能《谢刘相公寄天柱茶》(《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
郑巢《送象上人还山中》(《全唐诗》卷五百零四):“高窗闲听雪,空窗静捣茶。”
第四步将捣好的鲜叶入模子“拍”之——
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全唐诗》卷八百八十四):“金饼拍成和雨露。”
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五):“形模紫笋圆。”
茶饼呈圆形:
秦韬玉《采茶歌》(《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山童碾破团团月。”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八):“手阅月团三百片。”
第五步将茶饼放入笼子中,入炉或置于茶灶之上“焙”之——
白居易《即事》(《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室香罗药气,笼炉焙茶烟。”
顾况《焙茶坞》(《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七):“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张继《山家》(《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二):“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第四首)》(《全唐诗》卷五百七十):“门路穿茶灶,房门映竹烟。”
第六步是将焙好的茶饼“穿”之——
秦韬玉《采茶歌》(《全唐诗》卷六百七十):“烂研瑟瑟穿荻篾。”
第七步是对茶饼进行包装和储存,即“封”之——
齐己《谢人惠扇子及茶》(《全唐诗》卷八百四十一):“枪旗封蜀茗,圆洁制鲛绡。”
薛能《谢刘相公寄天柱茶》(《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
王建《原上新居十三首(之第七首)》(《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九):“锁茶藤荚密。”
卢纶《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全唐诗》二百七十九):“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徐夤《尚书惠蜡面茶》(《全唐诗》卷七百八十):“飞鹊印成香蜡片。”
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全唐诗》卷三百九十):“土甑封茶叶,山疬锁竹根。”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不辞缄封寄郡斋。”
以上诗句皆是吟咏陆羽所创的“饼茶制茶法”。在唐代也有饮散茶的习俗,加工方法很简单,即采之、炒之、揉之,然后晾干或烘干即可饮用——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全唐诗》卷三百五十六):“斯须炒成满室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