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陆羽草创蒸青制茶工艺
唐代之前不懂制茶法,茶叶“煮茶汤式”烹而食之。陆羽总结前人经验,草创蒸青制茶法,形制以饼茶为主。
陆羽《茶经·三之造》认为制茶的前提条件是采好茶,内云: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
这段文字讲了如何采茶,如何制茶。“采”为制茶头道工序,至关紧要,所以叙述详尽。讲了采茶月份,在二、三、四月;讲了采茶天气,雨天不采,晴天多云不采,天气晴朗才采,尤以有露水早晨去采尤佳。采什么茶叶?采芽、笋、叶,芽是刚抽头的嫩叶,笋是嫩叶稍长形如竹笋而未展开者,叶是展开的叶片。选择标准是茁壮者、挺拔者。
唐代以饼茶为大宗,其制茶工艺和制茶工具逐渐完善,陆羽在《茶经》中作了总结。工序在《茶经·三之造》里说得很明白,文曰:
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自采至于封,七经目矣。
制茶工具载于《茶经·二之具》,陆羽总结或者完善的制茶工具包括有:
1.籝:又叫做篮、笼、筥,用竹编织而成。容量五升,也有一斗、二斗、三斗的。它是采茶人背着采摘茶叶用的。《汉书》里有这样的话:意思是黄金满籝,不如弄通一部经书。颜师古《汉书注》:籝,竹器,容量四升。此物考究的也有用丝麻编织,如唐代诗人李咸用《谢僧寄茶》诗所云:“枝枝膏露凝滴圆,参差失向兜落绵。”
2.灶:不用有烟囱的。锅,用唇口形的。
3.甑:本为古代蒸食炊器。用木或瓦制成,圆桶形,箍腰,涂泥。在甑的里面,用竹篾系着一个小篮子样的箅。箅本为竹制的捕鱼具,这里借用为蒸芽叶的用具。开始蒸茶芽的时候,把芽叶放在箅里,蒸到适度,就从箅里拿出来。甑下面的锅,如果水干了,就要及时添注。甑和锅的联结处用泥涂封。再用带着三个分杈的谷木枝,把所蒸好的芽叶摊散开,以免汁液流失。
4.杵臼:又叫碓,以常用的为好。用杵臼捣茶成膏,唐人诗中有“夜臼和烟捣”、“左右捣凝膏”的诗句,即言其事。“捣”又叫“研”,即在杵臼或者内壁带棱的陶研盆中研磨在甑中已蒸过的茶叶。官营大型制茶场使用研架,数个研茶工具同时工作,研磨之声轰轰然如雷霆。如李郢《茶山贡焙歌》所云:“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
5.规:又叫模,也叫棬。用铁制成模子,或圆形,或方形,或鸟形,或不规则形,或厚或薄,重量不等。把在杵臼中捣好的茶膏注入其中,加以拍打,使之坚实成型。如陆龟蒙《茶焙》所云:“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如皮日休《茶舍》所云:“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6.承:又叫台,也叫砧,用石块做成,如用槐木桑木的,就要把下半截埋在地里,使它不能摇动。
7.檐: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这里借用为一种清洁用具,又叫衣,用油绢或破旧的雨衣、单衫都可。把襜放在承上,又把规放在襜上,用来压制饼茶,做成取出后,另换新的再做。
8.芘莉:列茶工具。又叫籝子或篣筤,用两根三尺长的小竹竿。二尺五寸作为躯干,五寸作柄,在两根小竹竿之间用竹篾织成方眼,像农村用的土罗(土筛),阔二尺。茶饼成型后,从模子中取出,置于芘莉之上。
9.棨:又叫锥刀,用坚固的木料作柄,系饼茶穿孔器。
10.朴:又叫鞭,用竹制成,使其解开带焙的茶饼便于搬运。
11.焙:凿地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面砌二尺高的矮墙,涂上泥。也有用砖砌的,如李咸用诗中所云“砖排古砌春苔干”。皮日休《茶焙》诗云:“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12.贯:削竹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串茶烘焙。
13.棚,又叫栈,它是在焙上做的两层木架,高一尺,用来焙茶。茶半干时,放在下层烘焙;全干时,再移升到上层。
14.穿:在江东(江东,指长江下游的南岸)和淮南,剖竹制成;在川东鄂西一带,用构树皮搓成。构木,桑科,产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在我国分布很广,树皮可利用做绳索。江东,以重一斤的为上穿,重半斤的为中穿,重四五两的为小穿。峡中则以重120斤的为上穿,重80斤的为中穿,重50斤的为小穿。“穿”也是当时茶的计量单位。
15.育:用木制成框架,编上竹篾,再糊上纸。中间有隔,上面有盖,下面有底,旁边有一扇可以开闭的门,中间放置一个容器,盛盖灰的火,用这种没有火焰的暗火,保持较低的温度。在江南梅雨季节时,需要生火排湿。
如上所述,不算配件,七道工序使用了16种工具。总结其制茶工序,步骤是:
1.负籝而采之,适时而采其芽、笋、叶,亦相应制出粗细不等的多级别茶叶;
2.将采好的茶叶入甑蒸熟,灶不要烟囱,釜用唇口形的。注意事项:防止流膏,即因火候掌握不当而致茶汁流失;
3.蒸好的茶叶入碓用杵捣,碓以常用者佳。捣时注意用力合适,叶片捣烂,而芽、笋无损其形;
4.拍茶成型。将承(砧,台)置入焙地上,或埋入土里,放稳为度。上铺清洁布,布上置茶模子,然后将捣过的茶放入模子里拍实成型。饼型或圆,或方,或不规则形。茶拍成茶饼后倒出来,以锥刀穿孔,以竹鞭系之,置入芘莉中晾晾,挥发掉部分水分,使之不变形;
5.晾过的茶饼以贯穿之,置入焙中。焙实际上是围有2尺矮墙的地下火炕,以育贮塘煨火,一般用热灰徐徐焙之,不用明火,用其热气温热。江南梅雨天可酌用明火。火炕内有棚二层,计三档,视茶饼焙干与否,逐步升高;(www.xing528.com)
6.穿以竹子、纫谷皮为之。将茶饼连成串,一串为一穿,规格有别,江东多贡茶,茶优,每穿分量轻,以1斤为上穿,8两为中穿,4两、5两为下穿;峡中以120斤为上穿,80斤为中穿,50斤为下穿。唐代1斤合596.82克,每斤16两,每两37.3克,换算成公斤,江东每穿大约数是多则0.6公斤,少则0.15公斤;峡中每穿大约数是多则72公斤,少则30公斤;
7.封茶,即包装,视其用途,如贡茶就格外讲究,务求豪华。
唐代以团饼茶为主,也生产一些非团饼茶,如粗茶、散茶、末茶。因制作粗放,难出好茶味,故不入《茶经》。
与制茶工艺相配套的是鉴茗技艺。
如何鉴茗?陆羽认为“嚼味嗅香,非别也”,他认为用嘴尝、用鼻嗅是极低级的办法,陆羽鉴茗之法一是视产地,二是视色,三是视形。
陆羽鉴茗先看产出地,认为“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烂石”大概指砂质土壤,黏泥中混有岩石经充分风化后形成的烂状或片状砂石,这类土壤透水性适中、蓄肥适中,植茶不疯长,茶味厚香气浓。高山区多此类土壤,所以高山多名茶。砾壤团粒结构好,土质善蓄肥蓄水,植茶生长势旺,但茶身骨轻,叶薄,香低,味淡。黄土较板结,茶生长不好,产量低,品质差。陆羽以土质别茶优劣,可谓明鉴。
以种植论高下,须“法如种瓜”;须“三岁可采”,不足三年的茶树叶太嫩,茶如青草,不堪饮用;野生者佳,园中人工培植较次。
以日照条件论,阳坡茶受光条件优越,光合作用好,茶质较优;阴坡“叨光”不多,茶次,陆羽甚至认为“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鉴茗另二法是看色、看形。《茶经·一之源》云:
阴岩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茶叶色紫、形如笋壳、叶卷者,属优质茶;反之,色绿、形如芽、叶展开者较次。
如何鉴别茶饼优劣?陆羽总结前人经验,以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写《茶经·三之造》。其法为二:察形、观色。
先说形鉴,文曰: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萚者,枝干坚实,坚于蒸捣,故其形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萎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陆羽将茶分为八等,好茶六等,劣茶二等。好饼茶的外形是:
1.像胡人皮靴,皱纹很多;
2.像野牛胸脯,棱角整齐;
3.像浮云出山一般的卷曲;
4.像轻风拂水一般荡起涟漪;
5.像陶工的澄泥;
6.像被暴雨冲刷过的新垦地。
劣茶的外形是:
1.像笋壳,又像有孔的筛子,杆坚硬,很难蒸捣;
2.像经霜荷叶,干枯瘦薄,凋败变形。
大体说来,陆羽的外形鉴茶法是合乎实际情况的,好饼茶总是有皱有棱,劣茶则硬而变形。
鉴色之法是:
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嘉者,鉴之次也。皆若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
陆羽认为:一见外形光、黑、平整就认为是好茶,这是最不懂茶的了。一见外形皱、黄、凹凸不平便说是好茶,有些道理,但还没弄懂个中缘由。饼面光润是因为压出了茶的汁液,而含有汁液就皱缩;当天采、次日制的茶饼色黑,当天采的当天制,茶饼色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