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陆羽年谱
(2003年元月编排,2004年4月重排)(以周岁计)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0岁
秋日,出生于唐复州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门市)龙盖寺附近的陆姓家庭。乡有陆羽属鸡的传说。民国初年一个叫“西江逋叟”老者说陆羽生于是年中秋之夜(733年9月27日),今从其说。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3岁
被父母遗弃于竟陵西湖之滨,龙盖寺(智积禅师圆寂后改西塔寺)住持僧智积禅师(?—768)收畜之。“始三岁,茕露育乎大师积公之禅院”。“有仲宣、孟阳之貌陋”,面有瑕疵,积公以“疾儿”呼之。
唐开元二十五——二十九年(737—741),4—8岁
积公托方外之交李某(暂称孺公)代为养育疾儿。孺公有女名冶,又唤季兰(?—784)。孺公便依女儿“季兰”之名给疾儿取名为季疵。季兰“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嫁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在李孺公家接受蒙学教育。
请地方名士以《易》问卦,占得“渐”,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以“羽”名之,以“鸿渐”字之,成年后自号竟陵子。
天宝元年——天宝二年(742—743),9—10岁
陆羽渐长,积公收回寺院抚养,“示以佛书出世之业”,“教以旁行字”(梵文)。陆羽声言“将校孔氏之文”,“执儒典不屈”。积公恼怒,但“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30头)”。
嗜学不倦,“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虚心向人请教,曾“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积公得知,“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将陆羽收回寺院,令芟剪榛莽。
在寺院做茶童,向积公和施茶僧学习茶艺。汲水支公井(后名“文学泉”),为师事茶。在龙盖寺住过的草庐,后世人称之为“桑苎庐”,因陆羽旅居余杭时曾自号“桑苎翁”。
天宝三载——天宝四载(744—745),11—12岁
羽思奋进,于是感叹“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并“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鞭其背。“因倦所役”,逃离寺院,加入地方草台班子,学演“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并曾自编自演参军戏中《韶州参军》,成为百戏班子的骨干和小有名气的少年艺人。积公“念尔道丧”,“许一时外学”儒典“令降服外道”,虽示宽容,但还是要求陆羽抛弃“乐工书”。
天宝五载(746),13岁
表演水平和创作水平皆有长进,“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
是年七月,唐王室后裔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尹李齐物,因左相李适之一案被株连,贬来竟陵当太守,于岁末离京,次年初春到任。
天宝六载(747),14岁
春,“郢人酺于沧浪”,升为“伶正之师”。竟陵太守李齐物看陆羽的表演、读《谑谈》三篇,大为惊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慷慨资助陆羽“负书火门山邹夫子墅”。
天宝七载——八载(748—749),15—16岁
在天门山学馆,师从地方名士邹坤,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
在学馆采茶煮茗,并于火门山南坡凿泉,其遗址后世人称“陆羽泉”。
天宝九载——十载(750—751),17—18岁
结识李齐物之子李复。
不辍茶事。
天宝十一载(752),19岁
李齐物回京,“迁京兆尹,太子太傅,兼宗正卿”。
继续在竟陵府做幕僚。
四月,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因牵连近亲王一案,连坐贬官,降为竟陵司马。“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
仍然寄居竟陵幕府做幕僚。与崔公“谑谈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
天宝十三载(754),21岁
得益于崔公的熏陶,陆羽的文学修养大有长进。其间相互酬唱,“雅意高情,一时所尚,有酬酢之歌诗并集传焉”,后结集为《陆羽、崔国辅集》(即《竟陵酬唱集》)。
陆羽出游,临行前崔公赠白驴乌犎一头、文槐书函一枚。
春,陆羽出游山南西道、山南东道及剑南道的部分地区,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漫游及茶事考察。游历山南东、西二道的金州、梁州、襄州、荆州、峡州、衡州,剑南道的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等地。一路鉴茶评水,做了详细的笔记。著《茶经》时以山南道的茶叶作标准样评定全国的茶叶品第。游历途中品峡州虾蟆口水(《名水榜》列为第四)、汉江金州上游中泠水(《名水榜》列为第十三)。
天宝十四载(755),22岁
陆羽与崔公“与之游处,凡三年”。是年陆羽再次出游,出竟陵西江连水口,崔国辅作《今别离》一诗送别。
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强藩重臣安禄山率兵15万反于范阳(今河北涿县)。大唐已整整128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长安混乱不堪,达官贵人和庶民百姓纷纷逃离。
因“安史之乱”陆羽匆匆结束淮南道义阳郡等地的茶事考察,结庐竟陵城东古驿道附近的东岗村(晴滩驿北东岗岭),自号竟陵子。隐居治学,整理考察笔记,计划撰写《茶记》。
至德元载(756),23岁
国无宁日,民不聊生。陆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时人“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陆羽“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离开竟陵后,先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在鄂州结识著名诗人刘长卿。
至德二载(757),24岁
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了“乱世漫游”。在鄂州与刘长卿相处一段时间后,旋徙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再到蕲州(今湖北浠水县)。品蕲州兰溪石下水(《名水榜》列为第三)。曾在穆陵关(今湖北省麻城县北,与河南省接界)结庐小住。“安史之乱”愈演越烈,长安沦陷,玄宗逃蜀。永王璘为四道节度使,自关中(三秦之地)引兵东巡,大批秦人南渡长江,流落江南,陆羽亦随之流徙,匆匆结束了鄂东的考察,去了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往洪州,会见柳澹,代拟《洪州户曹笺事状》。在洪州西山与造访柳澹的谢清昼邂逅;此后又去彭泽(今江西省湖口县东)结庐小隐。
乾元元年—乾元二年(758—759),25—26岁
沿长江而下初游杭州,结识了正升任灵隐寺住持僧的和尚道标,并目睹了道标的选命比丘法会。二人开怀畅谈。道标提出的天人合一、推能归美、居闲趣寂体现了陆羽的精神追求,后来发展成为陆羽的茶道思想,概括为“精行俭德”四个字,并写入《茶经》。作《四标诗》,著《天竺、灵隐二寺记》。
期间,广游今江浙地区,如升州(治所在今南京市)、扬州(治所在今扬州市)、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常州(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杭州等地。品庐州龙池山顶水(《名水榜》列为第十),品丹阳县观音寺水(《名水榜》列为第十一),品扬州大明寺水(《名水榜》列为第十二)。在润州拜见了颜真卿,在扬州拜会了萧颖士,在升州采茶栖霞山,小住丹阳并结识皇甫冉、皇甫曾昆仲。
上元元年(760),27岁
春,结庐余杭苎山(余杭附近),自称桑苎翁。著《茶记》一卷。
夏,移居吴山双溪,品其路侧清泉,后世称此泉为“陆羽泉”,又称“苎翁泉”,在今余杭县西北35里吴山县双溪路侧。“唐陆鸿渐隐居苕霅著《茶经》(初稿)其地。”
夏秋之间应谢清昼先生之邀移居湖州乌程(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南),暂居杼山妙喜寺,后结庐于苕溪之滨,史称“更隐苕溪”。谢清昼此时已淡漠功名以居士身份禅居杼山妙喜寺。重阳赏菊,谢清昼作《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以志其事。
会见李冶。当年青梅竹马的女友却已做了女冠,寄居乌程开元寺。李冶交友甚多,“尝会诸贤于开元寺”。得到过她的赠诗的男性有皎然、陆羽、刘长卿、朱放、崔涣、阎伯均、韩揆、萧叔子、朱泚等,个中地位最为低下的是陆羽。
隐居苕溪后数年里,“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或因心灵孤独,或因爱情的挫折,“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头尽,号泣而归”,时人称他为楚之“接舆”。
冬十一月,刘展反(次年二月平息),战事波及湖州。“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
上元二年(761),28岁
与谢清昼先生同往苏州(治所在今江苏吴县)拜会刘长卿,时刘长卿贬谪南巴后北归苏州。陆羽与谢清昼、刘长卿结伴游虎丘,临剑池,品虎丘寺石泉水(《名水榜》列为第五),品吴松江水(《名水榜》列为第十六)。陆羽打算迁居著名道教圣地茅山辟园植茶,刘长卿作《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一诗送别。
在刘长卿苏州居所结识仰慕已久的诗人、画家王维,王维在刘府作《孟襄阳马上吟诗图》,陆羽为画像撰书题记,当时举座惊叹,史称“轰动一时”。
应永定寺住持之请书写匾额。
冬十一月二十九日(761年12月30日)写自传,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后经晚唐文人加工而成《陆文学自传》,见于唐咸通十五年(874)闰四月竟陵陆子井旁所立《陆鸿渐煎茶碑》,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发现,并刊于《集古录》。
宝应元年(762),29岁
自这一年开始,对湖州茶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细致地考察,到过岘山、弁山、温山、西塞山、杼山、金盖山、顾渚山、西咽山(悬脚岭)、凤亭山、啄木岭、青岘山、尧市山、吴山、黄前岭、小山以及安吉山区等湖州茶区,多达16处。
在顾渚山辟园植茶,撰写《顾渚山记》两卷,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称此文“其中多茶事”。此后不久,又著地理类图书《吴兴图经》。
开始第三次全国茶区漫游。先后到江苏的南京、宜兴、无锡、苏州,浙江的临安、绍兴、诸暨、余姚、嵊县、杭州、上虞、剡县等广大茶区考察,一路品茗弄泉、走访瓷窑。皇甫冉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回》,皇甫曾作《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谢清昼作《寻陆鸿渐不遇》、《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以记其事。
宝应二年(763),30岁
浙东袁晁起义波及湖州,陆羽和皎然被迫离开霅溪。皎然出游常州、扬州、楚州(今江苏淮安)、秣陵(今南京市),陆羽去钱塘(今杭州)及附近的余杭地区考察茶事并游览名胜。
与卢幼平重会于钱塘。
广德二年(764),31岁
造煮茶风炉,上铸“圣唐灭胡明年铸”等字,意在纪念平息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永泰元年(765),32岁
《茶经》二稿问世,竞相传抄,声名鹊起。谢清昼在其《饮茶歌送郑容》中讥诮“楚人茶经虚得名”,对陆羽的急功近利颇有微词。
永泰二年(766),33岁
春游钱塘(杭州),作《武林山记》。
七月(改元大历元年)至扬州。礼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召陆羽至临淮县馆煮茶,陆羽“身被野服,随茶具而入”,“季卿心鄙之”。不久误解消除,二人再次聚首,同去扬子驿品南泠水(《名水榜》列为第七)。陆羽口授天下名水,并次第之。此后“鸿渐游江介(江淮地区),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
往来宜兴、钱塘、常州、湖州、扬州、丹阳等地考察茶事,大概是接受了谢清昼的批评,决心充实完善《茶经》,以不愧以“经”称之。
大历二年(767),34岁
向常州刺史李栖筠建议贡阳羡茶,“栖筠从之,始进万两”。
谢清昼赴杭州守直大师处受“具足戒”,正式进入佛门,赐法号“皎然”,故经他人之手修订于晚唐的《陆文学自传》云传主与“皎然”结为“缁素忘年之交”。
大历三年(768),35岁
春,代宗皇帝李豫对佛教尊崇有加,降旨复州竟陵,将佛门精英智积上人礼送至京。代宗召羽进宫煮茶,赐积公。
夏,皎然的苕溪草堂落成。陆羽因奉诏去长安为小住帝宫的积公煮茶,未能亲临恭贺乔迁之喜。
是年,积公圆寂,陆羽闻噩耗“哭之甚哀,乃作诗(《六羡歌》)寄情。”
是年,皇甫冉卧病丹阳鱼竿村,“羽自数百里访”。终日畅谈,“究孔氏之明理,穷歌诗之则丽”。皇甫冉劝陆羽赴越州(今浙江绍兴)谒见“尚书郎鲍侯”(鲍防),“进可以自荐秋试,退可以闲居保和”,并作《送陆鸿渐赴越并序》。皎然待羽不归,去丹阳寻友,作《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一诗。
大历四年(769),36岁
赴越州幕府工作,负责督造茶叶。采越江茶,作《会稽东小山》诗。“会稽”即今浙江嵊县。
陆羽督造越江茶期间有“缚奴投火”的讹传,后载于《蛮瓯志》,使陆羽蒙受千年不白之冤。
在剡溪会见与李冶过从甚密的朱放,朱放这期间“卜隐剡溪、镜湖间,排青紫之念,结庐云卧,钓水樵山”。并同游镜湖、耶溪、剡溪,一块评茶品水。
在天台山国清寺小住,采赤城峰茶,品千丈瀑布水(《名水榜》列为第十七)。此后不久,刘长卿游天台山作《入白沙渚,夤缘二十五里至石窟山下,怀天台陆山人》以表示对朋友的思念。
大历五年(770),37岁
与朱放评茶,以顾渚紫笋第一。
唐代宗下诏贡茶“分山析造”,继常州之后湖州亦在长兴虎头岩后顾渚山麓建立贡茶院,建造茶草舍30间。陆羽参与其事,负责监造贡茶。
陆羽以顾渚山茶区为基地精研茶的制作工艺和烹饮艺术,并著《顾渚山记》。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以湖州司法参军的身份参与顾渚修贡。二人间有过密切的交往,曾吟诗联句,有《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耿湋赞扬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吴兴太守卢幼平离任,陆羽等六位好友为其送行,有《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和《重联句一首》记其事。
刘长卿结束吴越漫游去湖州,参与“白苹诗会”,与陆羽会面。李冶与刘长卿联句,李冶一语双关地笑吟“山气日夕佳”,影射刘长卿的疝气毛病日渐严重。刘长卿对以“众鸟欣有托”。
大历六年(771),38岁
潜心著书。
春,国子祭酒杨绾函索新茶,陆羽寄顾渚紫笋茶两片并《与杨祭酒书》至京师,望荐于上,然“恨帝未尝,实所叹息”。
是年前后,寒食日同皎然游报国寺,皎然作《寒食日同陆处士行报德寺宿解公房》以志其事。(www.xing528.com)
大历七年(772),39岁
潜心著书,相继完成《杼山记》、《吴兴记》、《吴兴图经》、《教坊录》、《占梦》、《江西四姓谱》等专著及单篇文章。著作虽多,无力付梓,皆“贮于褐布囊”。
同皎然、崔子向等人同游长城(今湖州长兴市)东溪,有《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崔子向赞扬陆羽考察茶事“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
游睦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铜庐、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县,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婺州为东阳郡)东阳等地,冬日返回湖州。在东阳拜会了出任东阳令的戴叔伦,戴叔伦作《敬酬陆山人》二首相赠。
是年八月,颜真卿贬湖州刺史。
大历八年(773),40岁
春,大理少卿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同往山阴一游,陆羽鉴定“晋永和中古兰亭废桥柱”。皎然赞叹“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
正月,颜真卿到任。邀羽参与《韵海镜源》的编纂。先后参与者50余人,从始至终者19人,陆羽负责到底,在编辑部成员名单中位列第三,故众以“陆三”呼之。
夏天,编辑部开始办公,先在州学及放生池著作讨论,夏秋修建韵海楼期间编辑部移至杼山招隐院,日相讨论文稿。
颜真卿刺湖州期间,陆羽与柳淡再次会面,并多次联句。
秋冬,《韵海镜源》的编辑工作基本完成。颜真卿为答谢陆羽的鼎力相助,于妙喜寺东南高冈上建“三癸亭”。十月二十一日“三癸亭”落成,颜真卿作《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一诗,诗人云“欻搆三癸亭,实为陆生故”,诗题下注“亭,陆鸿渐所创”。陆羽据“癸丑年癸亥月癸卯日”以“三癸亭”名之。皎然作《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一诗记其事。三癸亭聚饮,在场的除《镜海韵源》编辑部部分成员外,还有在湖州视察的浙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高。与友同游金盖山,汲白云泉煮茗,“羽又著《水品》一卷”。
颜真卿任职湖州五年间,多次主盟湖州茶会,陆羽、皎然大概是每会必邀,每会必到。陆羽积极参与湖州的文化活动,他是湖州“白苹诗社”的成员,或认为他是“吴中诗派”的创始人之一。
大历九年(774),41岁
春,编辑部移至韵海楼。《韵海镜源》完稿。皎然作《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记其事。
春,颜真卿、陆羽及诸文士游览岘山,作《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春三月,竹山堂茶会,品茶联句,有《竹山联句题潘氏书堂》记其事。此后,颜真卿将联句楷体书写编入《水堂集》。宋代旧临本题签为《颜真卿书竹山堂联句诗册》,共计298字。这是书法精品,也是友情的书证。
秋,监察御史皇甫曾路过湖州,造访陆羽。陆羽与友重聚首,并与颜真卿、李崿、皎然、陆士修一块聚会饮酒联句,留下了《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联句》、《七言重联句》。
秋八月,张志和与颜真卿、皎然、陆羽游处。“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皎然作《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和《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蚱蜢舟歌》以记其事。
张志和与陆羽同为“颜平原食客”。“志和有《渔父词》,刺史颜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唱和”。“颜真卿、皎然、陆羽、张志和会诗,张志和《渔父词》首倡也。余则和二十五首。”
冬十二月,颜真卿在水堂宴请于去岁以拾遗充扩图书使身份来湖州公干的耿湋,陆羽及诸文士作陪,联句酬唱,作《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等。
大历十年(775),42岁
在颜真卿的帮助下,“青塘别业”落成。春日,权德舆的父亲权皋自君山宦游来湖,造访青塘别业,皎然作《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以记其事。
修订《茶经》,完成三稿。
是年张志和作古。颜真卿作《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载“陆张妙对”:陆羽问张志和“孰为往来者”,张志和答曰“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游历湖州,继大历二年(767)在京都拜识书坛泰斗颜真卿后再次与颜真卿晤面。颜、钱、陆三人讨论书法,陆羽作《徐、颜二家书》(今存64字)。
十月,陆羽与群子游杼山,折桂相赠,颜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记其事。
夏,偕同皎然随大理司直李纵游苏州虎丘寺,著《虎丘山记》。游苏州辟强园,作《玩月辟强园》一诗。
为整修惠山名胜,无锡令敬澄请来陆羽当顾问。皎然作《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陆羽品无锡惠山寺石泉水(《名水榜》列为第二),作《游惠山寺记》。
陆羽与敬澄二人合力“双垦袤丈之沼,疏为凿流”,成上、中、下三池,此即惠山新泉。常州刺史独孤及(大历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任常州刺史,是年三月十七日到任)撰《慧山新泉记》记其事,称“有客竟陵陆羽,多识名山大川”。
大历十一年(776),43岁
著书或游历。
移居青塘别业,皎然常来造访,作《同李侍御崿、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寻陆鸿渐不遇》等诗。陆羽也常去妙喜寺拜访皎然,皎然“惟陆羽至,清谈终日,耻于文章”。
前后三年,潜心著书,陆羽开始写作或者补充完善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如《吴兴记》、《吴兴历官记》、《吴兴图经》、《湖州刺史记》、《教坊录》、《占梦》、《南北人物志》、《江表四姓谱》等专著及单篇文章。
夏,颜真卿宴请陆羽及诸文士,并游览湖州胜景,唱和联句,作《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等。
夏,陆羽与耿湋联句作《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七月,耿湋回京都。
大历十二年(777),44岁
三月,元载伏诛。八月,代宗拜太常寺卿杨绾为相。杨绾与常衮联名荐举湖州刺史颜真卿回京任职。颜真卿回京献上《韵海镜源》,皇帝赏识,书稿诏付有司藏于书府。由于杨绾的推荐,颜真卿出任刑部尚书。
颜真卿回京任职后和太常寺卿宰相杨绾同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
大历十三年——十四年(778—779),45—46岁
隐居著书。继续游历。
建中元年(780),47岁
积近30年之久的努力,考察了全国32个州,查阅了大批资料,《茶经》经三次修订后定稿并付梓。《茶经》全书分3卷、10章,7000余字,叙述的茶叶产地涉及大唐8道43州,辑录上古至唐代茶事48条,征引书(篇)目46种。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以及制茶工艺、饮茶艺术、茶德茶风、茶之文化的综合性著述。此书的刊行奠定了作者在茶学界的学术地位。国内外《茶经》藏本今有109种。
五月,戴叔伦出任东阳令,陆羽有诗相赠。
去太湖探望女道士李冶,李冶作《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相赠,慨叹“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悲感交集,怅然若失。陆、李此次相逢竟是诀别。
建中二年(781),48岁
四月,京畿观察史袁高在贬官韶州后旋即迁移湖州,皎然与之交往密切。陆羽经皎然介绍结识袁高。
湖南幕府判官戴叔伦向檀州(治所在今密云县)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曹王李皋荐举陆羽,李皋邀陆羽赴湖南任幕府客卿。
陆羽由苏州出发前往湖南幕府工作,时年23岁的权德舆前来送行,并作《送陆太祝赴湖南幕》一诗相赠。
建中三年(782),49岁
十月,李皋调任洪州刺史兼江西观察使,戴叔伦和陆羽随李皋去洪州(今江西南昌)。品洪州西山瀑布水(《名水榜》列为第八)。
建中四年(783),50岁
夏,戴叔伦奉诏代理江西观察史兼抚州(治所临川,在今抚州市西)守,陆羽随戴叔伦去抚州任幕府客卿。刺史姚骥延请他到上饶府衙工作,方便请益。陆羽离开抚州移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在姚刺史的帮助下,在上饶城北二里处广教寺附近建宅筑亭,凿泉引水,环居植茶,栽竹种花,建立新家。“府城北二里,陆鸿渐游寓于此。”所居山舍,后人称“陆鸿渐宅”。“环居多植茶,因号茶山。山舍旁开凿一泉,色白味甘,是为乳泉,后人称陆羽泉。”寓居上饶期间与刺史姚骥过从甚密。
兴元元年(784),51岁
游弋阳(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品万寿泉。
李冶因上诗叛将朱泚,被德宗所杀。陆、李之间若即若离的恋情画上了一个黑色的句号。
贞元元年(785),52岁
正月十一日为王右丞(王维)《襄阳孟公马上吟诗图》作序(《韵语阳秋》)。
四月,李兼任江西都团练观察史兼洪州刺史,召权德舆为观察使判官,朱放为参谋。由于权德舆和朱放的推荐,李兼邀陆羽入幕,为时不久,陆羽重回上饶茶山。
四月,孟郊至上饶拜会陆羽,并作《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一诗。
贞元二年(786),53岁
御史萧瑜代李兼领洪州兼江西督团练观察史。岁暮,陆羽自上饶移至洪州玉芝观小隐。由上饶移居洪州时,因为“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故“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馈”。陆羽到洪州后,与萧瑜相互赠诗唱和,“相得欢甚”,常是“侍御唱之,太祝酬之,法曹(崔载华)和之”。
同年,陆羽作《僧怀素传》
同年或在此之前著《警年》十卷。
贞元三年(787),54岁
陆、萧二人唱和诗辑录成册,题为《陆羽移居洪州玉芝观诗》,萧瑜《喜陆太祝移居洪州玉芝观诗》领首。春,权德舆为之序。
陆羽旅居洪州期间曾到庐山(《庐山志》)。陆羽至星子,登匡庐,品尝了庐山东北的康王谷水帘水(《名水榜》列为第一),留下“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题康王谷诗》)的诗句,品庐山招隐寺下方桥坛水(《名水榜》列为第六)。
戴叔伦辞官客居洪州,陆羽与之游。
贞元四年(788),55岁
四月,戴叔伦在抚州任职期间,被人密谤遭诬,待罪家中,等待朝廷派人推勘。陆羽为戴叔伦抱不平,去抚州调查戴案真相,写辩诬材料,并同权德舆、崔载华二位好友四处奔走说项。十二月,朝廷派张侍御为推事史来到洪州,在除夕日票传戴叔伦同去抚州查对案情,戴叔伦临行前赋《岁除日,奉推事使牒,迫赴抚州辩对,留别崔法曹、陆太祝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
贞元五年(789),56岁
正月,戴叔伦去抚州辩对,由于陆羽提供了有力的证人证言,戴叔伦雪谤无罪,重新起用,官遣容州(辖区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刺史、经略侍御史。戴叔伦作《抚州赴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权德舆作《同陆太祝鸿渐、崔法曹载华见萧侍御留后说,得卫抚州报,推事史张御史却回,前刺史戴员外无事,喜而有作三首》。
四月,戴叔伦带病上任,不久告假离任养病。李复出任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六月十三日,戴叔伦归途中病逝于离容州不远的端州(今广东肇庆)清远峡。陆羽曾去容州探望病中的好友戴叔伦,戴叔伦作《容州回逢陆三别》。
贞元六年(790),57岁
李复复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陆羽和周愿二人应李复之邀,去广州共佐李复。颜府修书期间“后进”周愿,是参与“同修,未毕,各以事去”者。原在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带御史衔,不久前游历江西至洪州,与陆羽晤面。二人应李复之邀,由洪州出发,经大庾、梅岭去广州。寄居东园,号东园子,人称东园先生。
期间考察岭南茶事。
贞元七年(791),58岁
返回洪州。
贞元八年(792),59岁
辞归洪州,途经湖南,品郴州圆泉水(《名水榜》列为第十八)。
陆羽结束了在湖南、江西、广东三地长达十余年的隐居和幕僚生涯,由洪州返回湖州,归隐青塘别业。
贞元九年(793),60岁
隐居青塘别业,著书交友,亲事农桑。
李复调回京都,拜宗正卿,负责管理皇族事务。或认为朝廷封陆羽为太子文学系李复回朝廷时所荐。
贞元十年(794),61岁
完成《吴兴历官记》、《湖州刺史记》、《陆羽泉品》等书。
在苏州小隐,苏州虎丘之北古有“陆羽楼”,是陆羽“贞元中陆羽寓虎丘故址”。在虎丘山凿泉种茶。后世称他的住所为“陆羽楼”,他凿的井泉称“陆羽井”。
贞元十一年(795),62岁
游湖州金盖山,著《水品》(一说为《泉品》)一书。
贞元十二年—十九年(796—803),62—70岁
晚年生活内容仍然是:研茶艺、事农桑、著书或游历。
贞元二十年(804),71岁
冬,病逝于青塘别业,葬于杼山,与皎然塔夹谷相望。
陆羽逝世以后——
皇甫曾抱衰老之躯吊唁陆羽,作《哭陆处士》一诗。
周愿视陆羽是对自己一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唐元和四年(809)作《三感说》以缅怀陆羽。
元和六年(811),孟郊与好友陆畅结伴同行,前往湖州凭吊皎然塔和陆羽坟。孟郊作《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在二位故人坟前吟诵以示哀悼。
唐代诗人裴迪和高僧齐己上人去竟陵凭吊缅怀陆羽,裴迪作《西塔寺陆羽茶泉》,齐己上人作《过陆鸿渐旧居》。(根据湖北欧阳勋先生著《陆羽生平大事年表》,作者补充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并吸纳个别陆学研究者的最新见解,于陆羽诞辰1270周年纪念日前夕重新编排)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
周愿《三感说》、《全唐诗》、《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三、唐·赵璘《因话录》、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卷九十六、闻一多《唐史大系》、欧阳勋《陆羽研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钱时霖《陆羽轶文及随想》、《陆羽茶文化研究》、方健《鸿渐未必是陆羽》、《茶博览》、《唐国史补》、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欧阳修《集古录·跋》、《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五、南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一、南宋·高似孙《剡录》卷十、《无锡县志》、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宋·陶谷《茗荈录》、《茶录》、《吴兴志》、宋·叶梦得《北山集》卷六、《天门县志》载《西塔寺源流》、宋·秦再思《洛中纪异录》、董逌《跋陆羽点茶图》、段安节《乐府杂录》、《史记》、《吴王春秋·阖闾内传》、《襄阳耆旧传》、《旧唐书》、桑苎庐版《陆子茶经》、《河岳英灵集》、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寇丹《陆羽与〈茶经〉研究》、朱自振《茶史初探》、《湖北金石志》、《春秋大事表·四裔》、《战国策·魏策》、《韩诗外传》、《尚书·吕刑》、《礼记·缁衣》、《尔雅·释地》、刘勤晋《巴渝茶史溯源——兼论重庆茶馆文化》、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杜佑《通典》、陆游《剑南诗稿》、顾炎武《日知录》、林建福、陈鸣《文苑佛光》、南宋咸淳《临安志》、赵孟頫《吴兴赋》、《湖州刺史厅壁记》、苏轼《墨妙亭记》、苏轼《湖州谢上表》、周高起《洞山岕茶录》、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孟襄阳马上吟诗图序》、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罗家庆《杼山何处》、丁克行《陆羽在湖州》、《中华茶文化》、丁克行《陆羽卒年考》、《云仙杂记》、《皎然集》卷八《吴兴志》卷九《邮驿》、《昆陵集》卷十七、《辞源·文学卷》、《天门县志》、《宋史》卷二百零五《艺文志·农家类》、丁克行《陆羽隐居湖州苕溪的史实确凿有据》、钱时霖《陆羽在湖州写〈茶经〉》、赵大川《茶圣陆羽在余杭著〈茶经〉考》、清乾隆《湖州府志》、钱时霖《陆羽轶文及随想》、《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五、刘源长《茶史》、刘湘松《“西江水”别解》、《宋高僧传》、《弇州续稿》、朱乃良《三癸亭与陆羽及其他》、《文苑英华》卷八百九十六《工部尚书鲍防碑》、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册府元龟》、陈继儒《茶董小序》、《宋诗钞》、《灵隐寺志》、周靖民《唐周愿感念陆羽》、《上饶县志·寓贤》、《吴兴统记》、《湖州府志》、《唐食货志》、《浙江通志》、邵钰《湖州陆羽足迹杂辨》、《全唐文》、《周礼·地官·诵训》、《文选·晋太冲(思)·吴都赋》、童承叙《题〈陆羽传〉后》、李泽厚《美的历程》、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唐摭言》、《居士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李维桢《茶经·序》、《剑南诗稿校注》、《茶山集》卷四、《江西通志·广信府》、《全明诗》、《施愚山集·诗集》卷四、〔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元·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八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