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著作一览
陆羽一生“著书颇多”,“岂止《茶经》而已哉,然其他书皆不传”(欧阳修《集古录·跋》),《广信府志》亦云:“然世传有《茶经》,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也。”据《全唐诗》、《全唐文》、《新唐书·艺文志》、《湖州府志》、《吴兴掌故集》、《嘉泰吴兴志》、《乌程县志》、《长兴县志》、《广信府志》、《金盖山志》、《梁溪漫志》、《杼山妙喜寺碑铭》,又据万国鼎、朱自振、张宏庸诸先生的考证,辑录如次:
一、茶学类
《茶经》三卷: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说类》、《广信府志》、《通志·艺文略·食货类》、《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四库全书》等。陆羽历时28年之久的努力,考察了全国32个州,查阅了大批资料,上元元年(760)在余杭写出初稿,此后于永泰元年(765)、大历十年(775)、建中元年(780)三易其稿,48岁时付梓。
《茶记》一卷:书名初见于《崇文总目》,表作两卷。《茶经》不见于《崇文总目》,而《茶记》不见于《新唐书》,故有学者认为《茶记》即《茶经》。然著“经”非等闲之事,陆羽先撰写资料汇集型的《茶记》而后挑战先贤著《茶经》,似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茶论》:见于《封氏闻见记》。是否就是《茶经》的泛指,或者代称,有待考据。
《毁茶论》:书名见于《茶书总目提要》。《封氏闻见记》云:“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推测陆羽此文当作于永泰二年(766)七月(此时已改元大历)为李季卿表演茶艺受羞辱后,写作地点在扬州,或作于游江介的旅途中。
《水品》一作《泉品》:一卷,又作《陆羽水品》、《陆羽泉品》。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引李季卿《煮茶水记》语,另见乾隆刻本《湖州府志》、《金盖山志》、《乌程县志》、万历《无锡县志》。
二、诗歌类
《六羡歌》:见于《全唐诗》卷三百零八。《全唐诗》题为《歌》,加“六羡”二字首见于桑苎庐《陆子茶经》附录。唐·李肇《国史补》载:“异日,(羽)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作于何时?有三种说法:欧阳勋认为是贞元六年(790)作于广州(欧阳勋《陆羽研究·陆羽生平大事年表》,周靖民认为是乾元元年(758)至乾元二年(759)(周靖民《陆羽诗文写作时间初探》,见吴大升主编《文学泉》),丁文认为是大历三年(768)作于湖州(丁文《大唐茶文化·陆羽及其〈茶经〉》)。
《会稽东小山》:见于《全唐诗》卷三百零八。据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诗·序》推测,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游历越州时。
《远意联句》、《暗思联句》、《乐意联句》、《恨意联句》:见于《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四。约作于大历三年(768)陆羽与皎然、严伯钧、朱巨川、裴循等聚会时,同一日联句四首。
《七言重联句》:见于《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
《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见于《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四。卢幼平于大历四年在湖州与陆羽、皎然、潘述、卢藻等泛舟游太湖联句。系陆羽等送别之作。当时卢幼平离任返京,后奉命为祭岳渎大使前往会稽山祭祀。
《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又溪馆听蝉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七言醉语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重联句》(《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四):以上四次联句共七首,作于大历九年(774)至大历十一年(776)颜真卿刺湖州时。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见于《全唐诗》卷七百七十八。作于大历十一年《韵海镜源》基本完稿进入校对阶段时,颜真卿在湖州东的水堂宴请编辑部同仁,并联句以志其事。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见于《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九。作于大历十年(775)二人参与顾渚修贡期间。耿湋与陆羽联句,并由耿湋笔录赠与陆羽。
《玩月辟强园》:《全唐诗》卷三百零八从《唐诗纪事》中录存二句,又见范成大《吴郡志》。陆羽大历十四年(779)由无锡去苏州游虎丘和辟强园作此诗。
《绝涧诗》:《全唐诗》卷三百零八从《海录杂事》中录存二句。
《题康王谷》:《全唐诗》卷三百零八录存两句:“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陆羽作于乾元元年(758)漫游鄂东、赣北时。
《四标诗》:见于《西湖高僧事略》、宋《高僧传》卷二十九。
《四悲诗》:据《陆文学自传》。至德元载(756)“安史之乱”时,陆羽作于竟陵。《陆文学自传》说此诗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大,“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天之未明赋》:据《陆文学自传》。上元元年(760)冬刘展反于江淮时,陆羽作于湖州。
三、方志类
《吴兴志》(又作《吴兴记》):见于《湖州府志·掌故五十》。
《吴兴图经》:见于唐人顾况《湖州刺史厅壁记》。唐人颜真卿《项王碑阴述》中写作《图经》。
《吴兴历官记》三卷(一作十卷):见于《陆文学自传》、欧阳修《集古录》、费衮《梁溪漫志》、《广信府志》。
《湖州刺史记》一卷:见于《陆文学自传》、欧阳修《集古录》、费衮《梁溪漫志》、《广信府志》。
《南北人物志》十卷:见于《陆文学自传》、欧阳修《集古录》、费衮《梁溪漫志》、《广信府志》。
《江表四姓谱》八卷:见于《陆文学自传》、欧阳修《集古录》、费衮《梁溪漫志》、《广信府志》。
《武林山记》:见于咸淳《临安志》。
《顾渚山记》:见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太平广记》。
《武夷山记》:见于宋《东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零一。宝应二年(763)撰于湖州。《惠山泉碑》:见于《金石·寒山堂金石林时地考》。
《虎丘山记》:见于《全唐文》。(www.xing528.com)
《杼山记》:见于《颜鲁公文集·杼山妙喜寺碑》。
《游惠山寺记》:见于《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天竺、灵隐二寺记》:据宋咸淳《临安志》。
四、传记类
《陆文学自传》:载于《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和《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三。此文落款注明写作时间是“上元辛丑岁阳秋二十有九日(761年12月30日)”,陆羽时年28周岁,当时已由余杭移居湖州苕溪,结庐而居。
《道标传》:见于《宋高僧传》。
《僧怀素传》:见于《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此作构思时间较长,约完成于贞元初年,陆羽当时旅居洪州,与怀素上人、戴叔伦等人游处。周靖民先生将写作时间定在大历十年(775)至大历十一年(776)之间,当时陆羽在湖州青塘别业闭门著书。(周靖民《陆羽诗文写作时间初探》,吴大升主编《文学泉》)。
《唐五僧传》:又名《五高僧传》。据朱自振《茶史初探·陆羽著作补遗》一文所论:载于《全唐文》的《僧怀素传》是其中一篇。与陆羽关系甚笃的皎然、灵彻、道标三位高僧亦可能是传主。三位当时在江浙闻名遐迩,谚曰:“霅之昼,能清秀;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昼”即谢清昼,皎然俗名,禅居湖州霅溪;“彻”又作“澈”,指越僧灵彻;“标”即杭州道标和尚。
五、其他艺文著作
《孟襄阳马上吟诗图·序》:见于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
《论徐、颜二家书》:见于《全唐文》四百三十七。现存仅64字。约作于颜真卿刺湖州期间,即大历九年(774)或大历十年。
《与杨祭酒书》:见于宋代钱易《南部新书》卷戊,仅引录34字。约作于大历五年(770),陆羽在湖州与朱放评茶以顾渚紫笋第一之后不久。明清茶著又作《杜鸿渐与杨祭酒书》,杜鸿渐系唐代朝廷重臣,非陆鸿渐也,待考。
《谑谈》三篇:见于《陆文学自传》、《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陆羽传》。陆羽天宝二载(743)逃离龙盖寺,时年11岁。从艺三年后升为伶正,此文至晚当作于天宝五年(746)。
《教坊录》一卷:见于《宋史·艺文志》。教坊是传习、管理宫廷所用俗乐的机构。此书内容大约是记载教坊制度、变迁、曲目及轶闻。陆羽少年时代当过伶人,有写作此书的兴趣和知识积累。
《警年》十卷:见于《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属于类集古今要事的“事类书”。另见于《崇文总目类书》。写作时间有两说:或撰于大历九年(774)颜府修书后两三年里,或撰于建中三年(782)移居洪州后。
《君臣契》三卷:见于《陆文学自传》、欧阳修《集古录》、费衮《梁溪漫志》、《广信府志》。陆羽鉴于“安史之乱”后君臣失谐、藩镇跋扈、民不聊生的现状,作此书以振纲常,重拾盛唐气象。写作时间大约在宝应二年(763)“安史之乱”平息后,作于湖州或余杭。明代徐同气《茶经·序》中说“其中或多感愤之词”。
《源解》(或《姓源解》)三十卷:见于《陆文学自传》、欧阳修《集古录》、费衮《梁溪漫志》、《广信府志》。一部记录我国各族姓氏源流的书。
《占梦》三卷:见于《陆文学自传》、欧阳修《集古录》、费衮《梁溪漫志》、《广信府志》。
《洪州户曹笺事状》:见于赵璘《因话录》。陆羽作于乾元元年(758)漫游鄂东、赣北时。
《灵隐寺碑记》:见于《灵隐寺志》。
六、结集和参编著作
《陆羽集》:《湖北通志》卷八十七载《唐·陆羽集》,《嘉泰吴兴志》卷十八载《陆羽集》。《吴兴志》卷十八载:“《吴兴志(或记)》陆羽作,见《陆羽集》。”《吴兴志》是吴兴地区较早的一部地方志,收集的多是唐代以前的历史资料,弥足珍贵。这一条记载说明了陆羽确曾修过《吴兴志》,还编著过《陆羽集》。内容无考。元代尚存,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云“集并茶经今传”。
《陆羽、崔国辅诗集》:见于《陆文学自传》、《唐才子传》。《唐才子传》卷二说:崔国辅贬竟陵司马时,与陆羽“有酬酢之歌诗并集传焉”。二人唱和时间在天宝十一载(752)至天宝十三载(754)。
《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见于《新唐书·隐逸》。大历十一年(776)完稿。陆羽为主要编辑之一。
《陆羽移居洪州玉芝观诗》:见于《权载之文集》。贞元二年(786),年已54岁的陆羽移居洪州玉芝观,与萧瑜、崔载华酬唱,次年(787)结集成此书。权德舆为之序。
《渔父词·唱和集》:见于《颜鲁公文集》、《西吴记》。作于大历十年(775),隐士张志和浮家泛宅游历至湖州,与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唱和,共25首,结集而成。
因年远代湮,以上书目是否重录,有待继续考证。
有论者云:陆羽“《茶经》成书为三部曲:《茶论》—《毁茶论》—《茶经》”(陈金林《陆羽〈毁茶论〉考》,《陆羽茶文化研究》)。著者不以为然。《封氏闻见记》所言“楚人陆鸿渐为茶论”、“鸿渐之论”,这里的“论”不可加书名号,“茶论”其意是“关于茶的论述”,“鸿渐之论”其意是“陆鸿渐的论述”,就是永泰二年(766)以手稿面世、不胫而走的《茶经》再稿,因非精品而以“经”冠之,受到皎然的批评,说“楚人茶经虚得名”(皎然《饮茶歌送郑容》)。次年便有陆羽为李季卿表演茶艺的故事发生。关于“茶”的“鸿渐之论”主要是《茶经》,其次有《茶记》、《毁茶论》、《陆羽水品》等。
明人万邦宁,字惟咸,自号须头陀,奉节(今重庆市)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天启二年辑《茗史》,内《伯熊善茶》云:“陆羽著《茶经》,伯雄复著《论》而推广之。”万先生曲解了《封氏闻见记》,“有常伯雄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说得明明确确,常伯雄只是陆羽茶艺的受益者、实践者、推广者,并无著书立说之举。
明人刘源长,字介祉,淮安(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其子谦吉于康熙十四年(1675)刊刻刘源长晚年遗作《茶史》,“家姻晚生”陆求可序曰:“予尝从事茗政品题,有各著述家。其著为《茶经》,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始唯吾家鸿渐,鸿渐之前未有闻也。……有鸿渐之为人而《茶经》传,由介祉之为人而《茶史》著,鸿渐与先生先后同符也。”
陆羽著作虽多,未必皆能付梓,相当多数是“贮于褐布囊”(《陆文学自传》)。他的著作大多数是在湖州完成的,品类很多。陆羽的知识结构是以文学、茶学为主,旁及其他,如戏曲、书法、艺术史、谱牒、方志、地理等诸门类,是个杂家。
陆羽为著《茶经》及其他著作,他广泛调查,博览群书,所谓“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皎然、崔子向《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野中求遗礼,江上访遗编”(耿湋、陆羽《连句多睱赠陆三山人》)。他虚心向他人学习,同道友切磋,以“究孔释之明理,穷歌诗之丽则”(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