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法家陆羽的艺术成就与生平经历

书法家陆羽的艺术成就与生平经历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羽的书法多得益于名家的指导。怀素因此有幸结识京都书法大家韦陟和颜真卿,并得到他俩的指点。

书法家陆羽的艺术成就与生平经历

第三节 书法家陆羽

陆羽是个全才,他不仅是伟大的茶学家,还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史学家、文学家、谱牒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及不为学界瞩目的书法家。盖为著《茶经》的成就所掩,独传《茶经》,他书皆不传,故古今学人往往忽略了陆羽在其他领域的杰出建树。

《陆文学自传》记载:陆羽孩提时期,“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由此可见,陆羽自小对书法就有浓厚的兴趣。

在中国古代,书法是文人的必修课,是“门脸”。特别是唐代盛行“以字取士”,书法水平更是吏部选拔官吏的一条重要标准。唐人《选举志》列四条择人之法,其中“三曰书,楷法遒美”。有志于儒业的陆羽不管将来干什么,必然要在中国书道上下一番苦工夫。

天宝六载(747),竟陵太守李齐物资助陆羽去天门山学馆求学,师从邹夫子。据欧阳勋先生研究,邹夫子的字师从“二王”,即晋代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后者的代表作是《鸭头丸帖》和《十二月帖》。陆羽正规地学习书法大概是始于天门山学馆。至于说陆羽的字“点画清圆,笔力雄健”、“结构谨严而松爽”、“铁画银钩”,因无存世墨迹,书法水平如何,那仅是后世人的推测了。

陆羽的书法多得益于名家的指导。他不仅师法名家,还能高屋建瓴地评点书法名家,写有《论徐、颜二家书》(即《徐、颜二家书》,现存仅64字。《全唐文》)、《释怀素与颜真卿草书》、《僧怀素传》(《全唐文》)等文章。这就说明陆羽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书法评论家。既能挥毫创作书法作品,还对书法理论有所建树。同时也表明:颜真卿、徐浩和怀素对陆羽的书法造诣产生过重大影响。

颜真卿:字清臣。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史称“颜体”,与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对后世影响极大。楷书代表作有碑刻《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行书代表作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陆羽是颜真卿的挚友,陆羽在与颜真卿的频繁接触中,同天下士子一样,不仅学其人品,且学其书品。陆羽通过学习颜体,也会间接领悟到褚遂良的书风和张旭的笔法。

徐浩(703—782):字季海,又称徐会稽,因他官至太子少师,封会稽郡公。是唐代大书法家之一,有家学渊源,得父峤之先生的传授。精于楷法,圆劲厚重,自成一家。存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不空和尚碑》等。陆羽和徐浩有过接触,或者拜读过他的书法佳作并有精到的研究,这是毫无疑义的,不然陆羽不会率尔操觚敢于对比自己年长30岁的唐代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评头论足。

陆羽大历年间与颜真卿有交往,在颜真卿处见到了徐浩写给颜真卿的书信,大概也看到了颜真卿写给徐浩的书信,故谓“二家书”。陆羽较短论长,著文写道:“徐吏部不授右军笔法,而体裁似右军;颜太保授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何也?有博识君子曰:盖以徐得右军皮肤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文章立意明确:褒颜贬徐。二人同样师法王羲之(即王右军),但学习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徐浩追求“形似”,故只能浅尝辄止,得其皮毛;而颜真卿追求“神似”,故能深入而得其精髓,故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成一家。陆羽的评论是深刻的、公正的,为世人认同。这篇文章也说明了书道的形似与神似、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关于此文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写于大历十年(775)春,当时颜真卿还没有离开湖州。但文中称颜真卿为“颜太保”,太保即太子少傅,颜真卿获得这一官职是德宗即位任命杨炎为相后,即大历十四年(779)五月至建中四年(783)十二月,陆羽《论徐、颜二家书》当作于这个时间段。

怀素(725—785或799后):字藏真,俗姓钱。传说他刻苦练字,乃至秃笔成冢。用蕉叶代纸,故广植芭蕉,名其居为“绿天庵”。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万千,但自有法度。以善“狂草”著名,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称张颠)并有所发展,有“以狂继颠”、“颠张醉素”之谓。存世墨迹《自叙》、《苦笋》等帖和各种刻本有20余种。

怀素久居湖南,年纪轻轻就被湖南人推许为“草书天下独步”。每逢气候宜人的日子,来了雅兴,他便约集墨人骚客、高阳酒徒,选一风景秀丽之处,摆开笺麻素绢、宣州石砚,支好绳床,备好粉白墙壁,大家纵酒放歌,高谈阔论,不着边际。那怀素是嗜酒如命,见酒必醉,待酒酣耳热,他习惯地斜倚绳床,休息片刻,然后醉醺醺地在粉白墙上援笔疾书,横扫千军,如入无人之境。

怀素也是茶僧,他流传于后世的《苦笋帖》是书法珍品,也是重要的茶文化史料。内容是: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

怀素 白

颜真卿和怀素上人的见面有如下推测:

陆羽《僧怀素传》云:“怀素伯祖,惠融禅师者也。先时学欧阳询书,世莫能辨。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吏部尚书韦陟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后游中州,遇颜尚书真卿,相得名,遂震京师。”

“中州”一指河南,一指黄河流域,一代指中国。颜真卿未在河南做过官,因此陆羽所言“中州”是指黄河流域。颜真卿先后出任河西(今陕西北部)、河东(今山西省)地方官吏,一直未在河南工作过。“安史之乱”以前,得罪杨国忠而外放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时间跨度很长,难以确切地说明怀素初见颜真卿的时间。

孙小力《墨海禅宗·唐代狂僧怀素》认为颜真卿和怀素第一次见面是大历四年(769)春,刚刚卸任的檀州刺史张谓准备北上,怀素上人与之结伴客游京都。怀素此次客游轰动长安城,任华、许瑶、鲁收等人均写诗赞美(《全唐诗》),怀素结集成长卷,前去拜见颜真卿,打算请颜真卿为诗卷作序。怀素因此有幸结识京都书法大家韦陟和颜真卿,并得到他俩的指点。颜真卿俯允,作了《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文中有中肯的赞誉、有委婉的批评。

欧阳勋《陆羽研究·陆羽与书法》认为颜真卿和怀素第二次见面是大历十二年(777)后,当时颜真卿已离开湖州,回京擢升刑部尚书。年已半百的怀素上人不辞跋山涉水之苦,“负笈杖锡”赴京造访年近七旬的颜真卿。颜真卿虽日理万机,但道友来访自是喜出望外。二人长谈,一块儿切磋草书技法。颜真卿认为草书的“竖”和“捺”宜效法“屋漏痕”,怀素则认为应继承古时“钗脚之状”。怀素还谈了自己学习草书的体会:功夫在“书”外,多观察云彩山峰的变化而运于笔端,书风自然飘逸纵横,自然连贯,飞动遒劲。这年,颜真卿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陆羽虽不受封,但得进京向皇上谢恩,以尽臣子之礼。当时怀素也在京都拜访颜真卿,三人有幸在颜府重聚首。

不排除大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怀素游历湖州的可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722—780)是湖州人,他是怀素的从父。怀素回湖州不仅仅是故地重游,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去湖州见颜真卿和陆羽。陆羽对怀素心仪已久,怀素对陆羽也敬佩有加。

陆羽晚年与怀素上人的交往或许还有一个中介人,就是在湖南任职的戴叔伦。戴叔伦也熟悉生活在湖南这方沃土的怀素上人,写过一篇《怀素上人草书歌》,诗云:(www.xing528.com)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

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

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

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三

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文记述了颜真卿和怀素上人这两位大唐最著名的书法家,在一块儿讨论草书的事迹,这是书坛千古佳话。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记载:

……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陆羽旅居湖南期间作《僧怀素传》,传记虽记述了怀素的一生,但“幼而事佛”一笔带过,重点写怀素上人幼时学书的艰苦过程。最初师从书法名家欧阳询,后得钱塘书法名家邬彤传授笔意:一曰态势自然,二曰体察造化。传记里还记录了怀素上人同时代人对他书法造诣的高度评价,著名书家、时任吏部尚书的韦陟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欧阳勋先生认为:《僧怀素传》是根据《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和怀素上人的《自叙帖》写成的,写作的直接动机是纪念怀素逝世一周年,写作时间是陆羽到洪州的贞元二年(786),即怀素上人死后一年(欧阳勋《陆羽研究·陆羽与书法》)。怀素上人的《自叙帖》书于大历十二年(777)十月二十八日,《圣母帖》(西安府学藏本、宋元祐刻石)碑末注明此帖书于贞元九年(793),《小草千字文》款记注明此作书于贞元十五年(799)。这说明陆羽居洪州时怀素健在(陈垣《释氏疑年录》),贞元二年(786)61岁,与陆羽游处在情理之中。

陆羽写作《僧怀素传》的资料来源有三:一是直接采访,二是颜真卿提供,三是根据《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和怀素上人的《自叙帖》。此作完成时怀素上人健在,非为逝世周年纪念而作。

如上所述,陆羽其所以成为书法家,与颜真卿、徐浩、怀素上人三位唐代大书法家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还有褚遂良、张旭、徐峤之、韦陟、欧阳询、邬彤等书法名家的间接影响。他对书法的见地可以从遗存的几篇书评文章中窥之,实际操作水平如何呢?明人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说,陆羽《茶经》手稿至宋代还流传于世,不仅仅是茶书,还供人当书法范本临摹。宋代有个叫苏云卿的人尝临之,评价《茶经》字体秀丽婀娜,有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笔意。

有则轶闻趣事云:

上元二年(761),诗人刘长卿贬谪南巴而后北归苏州时,许多诗友前来苏州探望。陆羽偕皎然同行,皎然介绍他与名满京都的诗人、画家、禅者王维认识。王维与襄阳孟浩然十分友善,为纪念已作古的孟夫子,王维就在刘府为孟浩然作肖像画。画成,皎然推荐陆羽为画像撰书题记。要在王维的画上题款,是要具备一定水平和资格的。王维想:既是名闻遐迩的皎然先生所荐,此人必能担当!于是欣然允诺。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陆羽也当仁不让,欣然援笔恭书,那字真如“云烟腾纸上,龙蛇走笔端”,真是画好字也好,二妙齐备(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孟襄阳马上吟诗图序》)!当时举座惊叹,史称“轰动一时”。宋《张洎集》云:“唐王维画孟浩然像,有陆文学题记,词翰奇绝。”陆羽在书坛的影响可见一斑。若陆羽当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一个白身是不可能进入大唐士大夫文化圈的;书画同源,古代的画家多半也是书法家,若陆羽当时没有一定的书法水平,岂敢在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的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先生的画上题字!

陆羽每每获得达官显贵和文界名流的青睐,少年时期有皇室宗亲李齐物对他刮目相看,弱冠之年著名大诗人崔国辅不惜屈尊降贵同他游处达三年之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唐社会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开放、最公正、最透明的社会,是重视人才、重视建功立业的社会,是较能公平竞争的社会。没有这样一个大环境,陆羽岂能脱颖而出!陆羽其所以能超越自身的地位而进入大唐主流社会,原因何在?就内因而言,有两条:一是才学博赡,二是人格的魅力。

应当指出的是,上元初的陆羽刚交“而立之年”,他头上熠熠生辉的光环不是茶学家,而是年轻的诗人。直到贞元二年(786),年已54岁的陆羽仍然是因“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权德舆《萧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五)。

据唐人陆广微《吴地记》记载:陆羽在王维画上题字的事在苏州传为佳话。当时苏州永定寺正在修缮大殿,长老慕名恳请陆羽挥毫,陆羽为大殿书题“永定寺”三个大字,端庄秀丽、气势恢弘,书艺水平非同一般。另外,今存广东乐昌古佛岩石室镌刻“枢室”二字,传为陆羽旅居岭南途中经过此地时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