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之干城是好友
大历七年(772)八月,颜真卿被贬湖州刺史,大历八年(773)正月到任。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大臣,书法家。开元进士。任殿中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属山东省)太守。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被派前往劝谕,为希烈缢杀。他的书作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人称“颜体”。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甲子日,安禄山反于范阳,河北郡县风靡,皇上叹道:“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当时任职于平原郡的颜真卿联络从兄皋卿起兵抵抗,振臂一呼,附近17郡响应。颜真卿招募勇士,旬日至万余人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皇上闻报惊喜有加,言道:“朕不识颜真卿作何状,乃能如是?”颜氏一门为讨逆死于刀锯者达30余口,正如唐太宗所言“板荡识忠诚”。
没有颜真卿支撑半壁江山,陆羽岂敢乱世漫游?颜真卿可谓道德文章两全其美的风范!
颜真卿刺湖州,组织一批文人编纂《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在编辑部成员名单中位列第三(故呼陆羽为“陆三”),且贡献颇著。
至大历八年(773)秋冬,《韵海镜源》的编辑工作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杼山的亭子也快完工。颜真卿请陆羽给亭子命名,陆羽曾认真研究过《周易》,对于天干地支十分熟悉:此亭建成于大历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大历八年是癸丑年,十月是癸卯月,二十一日是癸亥日——名字有了,于是就以“三癸亭”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中说:“陆羽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据湖州朱乃良先生考证,其中的月干支与日干支倒错,或为传抄笔误后以讹传讹所致。最早发现这一差错的是湖州妙峰山下的一位老先生。(朱乃良《三癸亭与陆羽及其他》,《陆羽茶文化研究》第8期)今从其说,予以更正。
十月二十一日,颜真卿邀请十余位文朋诗友去三癸亭聚饮,以庆祝此亭落成。在场的除《韵海镜源》编辑部部分成员外,还有在湖州视察的浙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高。三癸亭的最初构想是袁高提出的。颜、袁二人同游妙喜寺时,袁高说:“此寺虽佳,但略显孤单,何不于其旁建一亭以为呼应?”
三癸亭文士欢聚,自然免不了要品茶饮酒、歌舞联句。颜真卿称此为“群士响集”(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皎然称此为“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皎然《奉和颜使君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对袁高的光临和群英荟萃有赞美之意。
亭子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据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可知,三癸亭矗立于妙喜寺东南,与妙喜寺遥遥相对,但位置高于妙喜寺,居高临下,四方胜景皆收眼底。今测其海拔高度为140米。亭子西北有一片桂树,中有“桂棚”,左右数百步是“芳林茂树”,丹、青、紫三色桂花馨香馥郁。备受湖州士子尊敬的袁高曾在桂林小径漫步,大家称那小径为“御史径”。其文曰:“三癸亭:西北于丛桂枝之间创桂棚,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悉产丹、青、紫三桂,而华叶异各树,桂之有支径,以袁君步焉。”
颜真卿为此写了《题杼山癸亭得暮字》,标题下注一行小字:“亭,陆鸿渐所创。”诗云: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
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
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趣。
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遇。
巍峨倚修岫,旷远临古渡。
左右苔石攒,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www.xing528.com)
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二
全诗写三癸亭的创建及胜景,赞誉陆羽为能“创物”的“高贤”,并借用“何楷台”、“戴颙路”两个典故,将陆羽与前朝名人何楷、戴颙相提并论。何楷,晋人,居金盖山,习儒业,后为吴兴太守。颜真卿《石柱记》记载金盖山有何氏书堂,故又称金盖山为何山。戴颙,南朝宋人,善乐,东晋学者戴逵之子,后居吴兴,隐居之山后名之为戴山。
皎然做了《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标题后仍著一行小字“亭即陆生所创”。
后人称此“好亭、好匾、好诗”,誉为杼山三绝。
关于颜真卿修建三癸亭的动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答谢陆羽,一为迎接袁高巡视湖州。其实,颜真卿的《杼山妙喜寺碑铭》、《题杼山癸亭得暮字》和皎然的《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已说得明明白白:此亭为陆羽设计建造,颜真卿意在答谢陆羽的帮助。袁高巡视湖州时亭未草创,谈不上“迎接”。
大历十年(775)九月九日重阳节,这是传统的节日,同三月三日上巳节一样,是特为文人雅士安排的节日。重阳节这天,皎然、陆羽等人陪同颜真卿去水楼赏菊品茗,皎然情绪很好,喝到茶醉之时不由诗兴大发,在茶会上朗诵题为《九日陪颜使君登水楼》的诗作。陆羽杼山折青桂花相赠,颜真卿接过那青桂花,为答谢陆羽,作了一首《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道是: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
——《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二
大历七年(772)至大历十二年(777),颜真卿任职湖州五年间,多次主盟湖州茶会,陆羽、皎然大概是每会必被邀、每会必到。大历九年(774)春三月的竹山堂茶会,大家品茶联句。此后,颜真卿将联句楷体书写编入《水堂集》。宋代旧临本题签为《颜真卿书竹山堂联句诗册》,共15页,每页6行,计298字。这是书法精品,也是友情的书证,明人王世贞《水堂集·跋》云:其“书遒劲雄逸,而时时吐姿媚,蚕头鼠尾得笔意,大较与《家庙》颉颃。”
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元载伏诛,朝野弹冠相庆。四月,皇上任命太常卿杨绾为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常衮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对于这一决策,朝野相贺,长安阴霾顿扫。八月,代宗拜太常寺卿杨绾为相。但杨绾上任不久便不幸病故,代宗皇帝悲痛至极,流泪言道:“天不欲朕致太平,何夺朕杨绾之速!”杨绾临死前办了一桩最得人心的事,是与常衮联名荐举湖州刺史颜真卿回京任职。其实这也是代宗皇帝的夙愿,当即下诏,令颜真卿回京赴任。颜真卿回京献上《韵海镜源》,皇帝赏识,书稿诏付有司藏于书府。由于杨绾的推荐,颜真卿出任刑部尚书。
颜真卿回京任职后,不忘陆羽之功,有心提携,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太祝是太常寺的低级官员,正九品上,官阶是第二十七级,负责管理皇室祖宗神主牌位的出入,皇帝祭祀时跪读祭文。然对于未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功名的陆羽来说,已是破格使用。这是一个闲散官,本无多少固定的官差,到任不到任也无人追究。但布衣陆羽总算在官场有了一个名分。
诗文中最早称呼陆羽为“陆太祝”的,见于权德舆建中二年(781)所做的送别诗《送陆太祝赴湖南幕》。权德舆称陆羽为“太祝”,说明陆羽拥有这个职务不会晚于建中二年。
一介布衣、一介寒士陆羽其所以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与诸多朋友的帮助密不可分。在陆羽所有的朋友中,颜真卿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是竭尽全力的。因了他的帮助,使陆羽的《茶经》得到充实并引出新的精彩篇章,使陆羽衣食无虞而有可能闭门著书立说,使陆羽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文坛亮星。陆羽的事业在大历年间进入佳境,若言“贵人相助”,颜真卿是最关键的人物。换言之,陆羽虽褊躁任性,虽蔑视权贵,但也不至于糊涂到好坏不分的地步,核桃枣儿一把抓地蔑视一切权威、蔑视所有的达官贵人。他对颜大人尊崇有加是毋庸置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