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缁素忘年之交
皎然是大唐“江南名僧”。刘梦得评价说:“诗僧多出江右,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幺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音之乐。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澈公承之。”(刘梦得《全唐诗话》卷六)这一评价是准确的。
皎然(约720—?),俗姓谢,字昼,又字清昼。湖州长城县(今湖州长兴市)北杨桥人。他是六朝刘宋时代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出身于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子史经书,诗文吟咏,各臻其妙,湖州民谚云:“霅之昼,能清秀。”然而科考不顺,怀才不遇,于是放弃仕途,寄情于山水,入名山,访高士,炼丹砂,烹玉屑,游离于三教不知所归。早岁在杭州灵隐寺学佛,后为湖州杼山妙喜寺住持。“及中年,谒诸禅祖”,“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宋高僧传》)。他在大历二年(767)或大历三年(768)到杭州守直大师处受具足戒,赐法号为“皎然”。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称“杼山大德僧皎然,工于文什”,说明大历年间皎然的身份已不是一般的居士或者禅僧,而是经朝廷认可的住持僧。
皎然本体上是一个披袈裟的士大夫。他不仅是禅门高僧、诗僧,还是大唐著名的茶僧,他所写“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山僧又是采茶时”、“行踏春芜看茗归”、“清宵集我寺,烹茗开禅牖”等诗句,就是他亲自辟园植茶、研究茶艺的明证。“茶道”一词最早见于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约逝世于贞元末。主要著作有《皎然诗集》十卷、《诗式》五卷等多种。
皎然与陆羽有许多共同点:他俩都是大唐诗坛的亮星;都是笔耕不辍的著作家;都具释、道、儒三教的文化根基;都爱品茶评水精研茶艺;都爱游历天下名山大川;都爱交朋结友,一生周旋酬酢于仕宦骚人之间;都是有烟霞之趣却不灭出世之想的隐者;都是终身不娶的独身主义者——正因为有诸多共同之处,故能结为“缁素忘年之交”,友谊持续数十年之久,直到生命的终结。
陆羽应皎然之邀“更隐苕溪”后,往来最频繁的就是皎然。陆羽常驾小舟去妙喜寺拜访。皎然很赏识陆羽,相处默契。据《吴兴掌故集》载:“皎然,湖州谢氏子,有逸才,与颜鲁公、于诸郡公交,唯陆羽至,清谈终日,耻于文章。”《唐才子传·陆羽》云:陆羽“与皎然上人为忘年之交。”《弇州续稿》云:“如处士陆羽、僧皎然、李观、房夔辈皆知名士。”建中二年(781)四月,京畿观察史袁高在贬官韶州后旋即迁移湖州,皎然与之过从甚密。兴元元年(784)会稽郡的著名诗僧灵澈来湖州,他比皎然小26岁,二人结为忘年交。陆羽经皎然的介绍先后结识袁高和灵澈。
陆羽于上元元年秋冬应皎然之邀,自余杭移居湖州时,当时皎然还称呼俗名谢清昼,他大概在妙喜寺做居士或者做寓公。陆羽初来乍到,先下榻于杼山妙喜寺;后来,陆羽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湄,皎然祝贺陆羽新居落成,“花径许招僧”、“诗流得友朋”(《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日他俩共品香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春夜他俩一同玩月(《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寒食日游寂寥的寺宇同宿乌程西北一里处的报德寺(《寒食日同陆处士行报德寺宿解公房》);陆羽终年跋涉、行色匆匆,常令皎然有故人之思,乃至“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待山月》),四处访友,不知陆羽“何处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访陆处士羽》);皎然丹阳寻陆不遇,他满怀“惆怅”地“独立云阳古驿边”,满目“寒烟”、“远水”;陆羽远行,皎然别情依依,他盼友“晨发泛归航”(《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颜真卿为陆羽造三癸亭,他作《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表示祝贺;造访陆羽的青塘别业,他称许陆羽是“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据情理推之,陆羽著《茶经》以及铸造煮茶风炉,皎然不仅给予指点,还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二人唱和联句,仅《全唐诗》所录就有十首之多,皎然给陆羽的赠诗共13首。
从茶的义理研究方面来讲,皎然引“道”入茶,稍胜陆羽一筹。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认为本土宗教——道教更得传统文化的神韵,如饮茶,道家饮茶早于僧人,在饮茶的义理追求上略高僧人一筹。他写了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www.xing528.com)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见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未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
饮茶可以悟“道”,可以得“道”,率先将“茶道”一词写入诗歌,在饮茶悟道上“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此说在当时定会令天下茶人耳目一新!陆羽个性褊躁,既敢以“经”称之,具体操作时却又做不到精益求精,示人以补。所以,当陆羽《茶经》手稿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因此声名鹊起时,皎然出自对陆羽的爱护和严格要求,在《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批评陆羽“楚人《茶经》虚得名”。他俩是互补型的人才,可以想得到,《茶经》义理的提升和文字的推敲,皎然功莫大焉。
他俩的友谊持续数十年之久。陆羽贞元二十年(804)冬,与皎然同葬于湖州吴兴杼山。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吊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云:“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不然洛岸亭,归死为大同。”这是对他二人深情厚谊的盖棺论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