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而立之年:我的自述

而立之年:我的自述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节而立之年的自述关于陆羽的史料,较为完整也较早的年代是载于《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和《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三的《陆文学自传》,此文著于“上元辛丑岁阳秋二十有九日”,陆羽时年28周岁。据理推之,可能是陆羽死后,竟陵文化界为了纪念这位从竟陵走出去的大名人,勒一石镌其自传。代庖者基本忠于《陆羽自传》原作,时间止于“而立”,“自述”前半生,主要是在竟陵的生活经历。

而立之年:我的自述

第十节 而立之年的自述

关于陆羽的史料,较为完整也较早的年代是载于《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和《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三的《陆文学自传》,此文著于“上元辛丑岁阳秋二十有九日(761年12月30日)”,陆羽时年28周岁。他这年写自传是有缘故的:一则,按农历计虚岁的习惯他已交“而立”,有必要回首前半生,做个人生小结;再则,他已离开故土,要移居湖州,开始新的生活,有必要回首作为一个“竟陵人”的生活经历。

诸多学者对《陆文学自传》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有的认为这只是“一份令人景慕,颇具魅力的自荐书”(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令人景慕”有一点儿,“自荐”未必。因为陆羽移居余杭、湖州时一门心思想的是考察全国茶事和著《茶记》、《茶经》,既不想谋求一官半职,也早已断了科考的念头。有人说陆羽“一生中愿意在六七位地方长官帐下做一个幕僚的差事”(寇丹《走下神坛的陆羽》,见《陆羽与〈茶经〉研究》)。我认为陆羽的几次“出山”是一种“友情的体现”和“事业的需要”,而不是做官的瘾发了。事实上“幕僚”只是古代的“公务员”,干活的人,算不得官。因此,陆羽乍到余杭和湖州,无需给谁呈文“自荐”。《陆文学自传》只可能是传主的人生阶段小结,而无其他庸俗的功利目的。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社会里,又实行的是文官制度,特别是唐代,朝廷重要官吏几乎都是文人雅士,作为一介诗人的陆羽交的朋友多是达官显宦,因此嘲弄陆羽“宁可以一个‘不就’换取一个‘不羡’的美名隐居”,并称之为陆羽的“精神胜利方式”(寇丹《走下神坛的陆羽》)。我认为这是苛求古人,忽视了唐代文人的价值标准,很难苟同。何况凭陆羽的才学,早年又有李齐物和崔国辅大人的提携,通过科考谋取一官半职并非完全不可能,他无须庸俗地著文“自荐”,而且从自传的内容看,毫不掩饰地抖落出卑贱而坎坷的生活经历,这并不利于他的自荐求职

肯定地说,陆羽的“自传”是经人加工过的,而且这个代庖者不顾事件的逻辑性,留下许多漏洞让后世人疑虑顿生。至于《陆文学自传》的真实性,我赞同朱自振先生的见解,他在《茶史初探》一书中写道:

陆羽写过自传是肯定的……从现存的《陆文学自传》必然保存有《陆羽自传》较多内容这点来说,我们与其否定它是陆羽所写,不如承认它是经过后人改动或掺杂的陆羽原作为好。

早在唐元和四年(809)以后任过复州刺史的周愿,是陆羽的好友之一,他俩彼此称兄道弟。贞元五年(789),二人曾同在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为幕僚。李复是陆羽恩公李齐物大人的儿子,他俩的年龄相仿,而且有过密切的交往。周愿作《三感说》时已是耄耋老者,文中提到“羽自传竟陵人,当时羽说竟陵风土之美,无出吾国”,说明陆羽在大约30岁之前,确曾写过自传,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后来见到的《陆文学自传》却无关于竟陵“风土之美”的字句,说明此文系代庖者所为。据理推之,可能是陆羽死后,竟陵文化界为了纪念这位从竟陵走出去的大名人,勒一石镌其自传。代庖者基本忠于《陆羽自传》原作,时间止于“而立”,“自述”前半生,主要是在竟陵的生活经历。大概行文时意犹未尽,不将陆羽的成就说完全,终觉遗憾,于是文末补入陆羽的八种著作名,其中多数肯定地说是陆羽迁居湖州后所作。因其“画蛇添足”而使后世人怀疑《陆文学自传》的真实性。

周愿《三感说》称赞陆羽光辉的一生,说他“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加以方口谔谔,坐能谐谑,世无奈何。文行如孟轲,所不至者,贵位而已”。旧地重游,缅怀陆羽写道:西塔寺“塔中之僧(智积上人),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夫僧影,泥破竹枝,筠劳而羽亦终。”文章的内容与《陆文学自传》的叙述基本一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陆文学自传》的真实性。

唐诗僧、茶僧齐己(857—938)于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由江陵龙兴寺东游竟陵,驻锡西塔寺,凭吊陆羽遗迹,作《过陆鸿渐旧居》,诗中云:“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诗题下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齐己游竟陵陆羽故居所见到的碑文估计就是这篇《陆文学自传》。

此后关于陆羽的记载多出于《陆文学自传》。

因此,《陆文学自传》无论为何人所写,其事实应该是基本真实的。

《陆文学自传》全文是:(www.xing528.com)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尽兴,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茕露,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公执佛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访青矜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著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服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道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以易焉。后负书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一头,文槐书函一枚,曰:“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恺见遗;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喻,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之,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之。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

《陆文学自传》的发现者是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他搜集到的是井石上的拓本或抄本,刊于《集古录》一书中。原题为《陆文学传》,下注时间为“咸通十五年(874)”,欧阳修撰后题跋云:“右陆文学传,鸿渐自传。”《湖北金石志》卷七载:咸通十五年闰四月,在陆羽逝世70周年之际,竟陵郡举办了纪念活动,有《陆鸿渐煎茶碑》立于陆子井旁,碑文云“唐刘冥鸿书陆羽自叙也”,刘虚白为其自传作赞,李阳冰作像赞其后叙。碑文说是“陆羽自叙”,其实已经过唐末文人的加工,因此而引发了关于《陆文学自传》真伪的争论。

《陆文学自传》塑造了陆羽的鲜明个性,夫子自道云:“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剖析陆羽的个性,可以较为准确地透视他人生的轨迹。“少好属文,多所讽喻,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之,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