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在竟陵幕府
天宝九载(750)秋天,17岁的陆羽结束了火门山的学业,拜别邹夫子和各位同窗好友,背负着不多的行李,下山去做事。他没有回龙盖寺,不愿剃度当和尚的想法没有改变,所以他只有一种选择:去李齐物的竟陵幕府工作。或许他是主动求职,或许是由于李齐物的邀请。
陆羽能诗能文,还写得一手好字,李齐物留他在太守府当幕僚,不外乎干些抄抄写写之类的文书工作,为李齐物煮茶大概也是分内之事。
这一个时期的生活见于《陆文学自传》的片言只语,无更多的文字记载。但他与李齐物及其儿子李复有密切交往是必然的。
一晃两年过去了,陆羽已是快20岁的年轻人了。
考量陆羽的教育环境,竟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智积和尚到李孺公,再到李齐物、邹夫子,环环相扣,继后接力棒又到了唐代一位著名诗人手中。
天宝十一载(752),唐代著名诗人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www.xing528.com)
崔国辅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作吴郡(今湖州吴兴县)人。开元十四年(726)严迪榜进士,后举县令,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郎中,是众所赞誉的显要的正五品清官,在长安声名赫赫。此人善文善诗,其诗作大抵篇幅短小,多写个人日常生活,或拟南朝文人乐府。原有集,已失传。《全唐诗》辑存其诗一卷。崔国辅有个近亲名叫王的人,任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又任京兆尹,权宠日盛,领二十余使,广聚财帛,作祸多端。其子也狗仗人势,骄横跋扈,凶险不法。案发,皇上治罪,赐王自尽。王法是讲连坐的,崔国辅大人与王素无来往,但因是近亲,还是受了牵连,贬来竟陵任司马,由正五品降为正六品。
崔国辅才华横溢,名冠于世,且器重人才,奖掖后进,“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这说明陆羽在竟陵幕府的生活内容除日常工作之外,还有另外两项:
一是学习。崔公诗文“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有不能过也”(《唐才子传》),陆羽受其长达三年之久的熏陶指点,受益匪浅。我们有理由认为:陆羽的文学功底多得益于崔国辅这位著名大诗人的教诲。其间相互酬唱,“雅意高情,一时所尚,有酬酢之歌诗并集传焉”,后结集为《陆羽、崔国辅集》(即《竟陵酬唱集》,见《河岳英灵集》)。
二是煮茶。他不是一般地为大人先生们侍奉茶水,而是“相与较定茶水之品”。这也说明陆羽至晚在20岁前后,就已开始了他的茶学研究,并在竟陵幕府与崔大人喜结诗友和茶友。
据《陆文学自传》推测,陆羽离开竟陵幕府时崔国辅尚未回京,崔大人劝说陆羽参加科考、角逐三场是情理中事。陆羽也可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向崔大人汇报了自己的茶事考察计划,他计划考察全国重要茶区,将获得的资料整理成《茶记》,然后着手规范大唐茶事,推动大唐茶业。千余年后我们也能想象得到当时二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他俩结为忘年之交,相处得十分和谐。崔国辅回忆起和面前这个小青年相处的日子,一块儿打发了多少沉闷的岁月,一块儿谈诗和品评茶艺,失落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现在要分手了,陆羽要去考察茶事,他不久也会回到京都与家人团聚,平静地度过余生。《陆文学自传》记述崔国辅的赠物之举,云:“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一头,文槐书函一枚,曰:‘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恺见遗;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崔国辅称陆羽为“野人”,一则因陆羽无一官半职,属庶民百姓、乡野之人;再则陆羽要去游历考察,属今之所谓“野外工作者”,白驴乌犎可作代步“交通工具”,文槐函方便记载。
应当说陆羽在竟陵幕府工作期间是幸福的,是愉快的,生活无虞,还能学习,还能交游,还能感受唐代文人雅士相互唱和的生活情趣,为他今后进入大唐文人圈做了铺垫。他若继续跻身伶党,就永难进入大唐主流社会,就不会有今后的“天下士子半与之友”的人文背景和社会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