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茶文化圈茶人的主体是僧人。唐代皇帝大多崇佛,加之佛门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的行事准则,故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扶持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国策”。
中国佛教的特质是禅,坐禅务于不寐,皆许其饮茶。僧占名山,名山产名茶,近水楼台先得月。寺院有地,又提倡农禅,于是僧人自种、自制、自饮。因了种种方便,僧人茶风率先形成,以30万左右的僧人为基础,以全国名山名寺为基地,形成了僧侣茶文化圈。杰出者有诗僧皎然、齐己、贯休,向陆羽传授茶艺的智积,将茶事纳入《百丈清规》的怀海,以“吃茶去”为禅语的从谂禅师,陆羽是半僧半儒。
僧侣茶文化圈的状态是:
1.将茶由野生改变成人工培植,寺院成为他们的茶园;
2.提高茶的制作技术,使之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如吕岩所云“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3.研究煎茶之法,出了一批烹茶高手;
4.利用僧俗交往之机传播饮茶习俗,受其影响最深的是文化人,其次是唐宫廷,可以说是僧家茶风带动了文人茶风和宫廷茶风的形成;
5.他们发现了“茶”、“佛”相通之处,创立了茶禅,使茶成为高贵的文明饮料,引导唐人致力于发展茶文化;(www.xing528.com)
6.出了一批茶僧之后又出了一批大写茶诗的诗僧,丰富了大唐茶文化的内容;
7.天下僧人是一家,中国茶文化随宗教交流而走出国门,传播海外;
8.他们还采贡茶、创名茶、办茶会、行茶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茶文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僧人,便无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佛教的特质是禅,所以僧人所创立的茶道便以“茶禅”为表现形式,故称之为“禅宗茶道流派”,简称为“禅宗茶道”。
唐代道士、女冠约万余人,道观多在产茶的名山大川,也出了吕岩、张志和、李冶等著名茶人,但道教饮茶主要为了养生延世,对茶的悟性远不及僧人,所以道教未能形成茶文化圈。中国道教受佛教影响,有三分禅意,部分地归入禅宗茶道;中国道家受儒家影响,道士中不乏士子,士子又崇老庄,于是道教茶文化又部分地融入雅士茶道。所以大唐无道士独具的茶道流派。
僧侣茶文化圈还包括外围人物,如以写禅诗著称的王维、晚年崇佛的白居易、少年寄居寺院的陆羽等等,这三人有佛根,他们的茶道观点带几分佛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