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茶道的演变与成就

唐代茶道的演变与成就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唐自陆羽出,自《茶经》问世,方有茶道。其四,茶事已成“道”的载体。其五,饮茶已成修养教化的手段。由以上五点可以得出结论:中唐之后,大唐茶文化已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进到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唐茶道。陆羽著了《茶经》,对于唐代茶文化贡献特大,他是唐代茶道的奠基人,但他研究的重点是茶的种植、制作技术和煎茶、品茗艺术,对“茶道”未及深究。

唐代茶道的演变与成就

第一节 唐茶道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在初唐,茶由药用、食用向饮用过渡,由粗放式煮饮向真正的茶艺过渡,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约一个世纪,即从高祖李渊到睿宗李旦,历六帝。这段时期有日渐发展的茶文化,而尚无雏形已具的茶道。

大唐自陆羽出,自《茶经》问世,方有茶道。时间自中唐始。

大唐茶文化自中唐后有哪些显著变化呢?

其一,制茶、煎茶已非一般操作技艺,成为一门文化艺能。也就是说操作过程成为艺术品制作、鉴定和欣赏过程,简单的劳动已变成复杂的艺术创作。如制茶,历采、蒸、捣、拍、焙、穿、封等工序,《茶经》称之“七经目”,其中的采茶、鉴茶、作饼、包装极富文化色彩。陆羽研究的煎茶法,如三沸判定、沫饽观赏、酌茶之规、看火技术、品水之法、茶具选用等等方面,要求操作者具一定民族文化素养,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煎出可口的茶便如同书家在白纸上写黑字,画家在帛上作画,乐师奏出美妙的音乐。茶人的愉悦不仅仅由于茶汤入肚,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获得的享受。茶人对美的追求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即操作时给人的审美愉悦。

其二,茶文化已非那种外在的浮光掠影的软文化,如同茶杯表现的纹饰,业已成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不敢称之“著作大备”,但茶文化学框架已成。具体说来,有经典性的《茶经》,有品水专著《煎茶水记》,有论煎茶的《十六汤品》,有研究辨茶、烹茶的《采茶录》,见于茶诗的茶论更是丰富多彩,还有见于《封氏闻见记》、《唐国史补》、《膳夫经手录》等书的茶论……如此种种,论及茶事的方方面面,大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www.xing528.com)

其三,唐代茶文化吸收了唐代多种文化。如本土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茶事体现了大唐“三教合一”的宗教政策,融汇了三教文化。无论是佛教的出世、中观、禅理,道教的延世、天人合一、敬天畏神,儒教的入世、中庸、修身,诸如此类观点,在大唐茶文化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再如官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瓷文化、水文化、鬼文化、神秘文化……诸如此类的正宗文化或亚文化,都在茶事中有所反映。一个“茶”竟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大唐文化的全局,显示史书所称的“盛唐气象”。

其四,茶事已成“道”的载体。当茶被异化为精神的茶、文化的茶时,人们便在茶事中注入自己的精神追求。如皇帝饮茶必毕其仪、美其器,将帝王的权势向茶事延伸,以求得“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僧人饮茶为坐禅,努力寻觅茶理和佛理相通之处,“茶佛一味”便是他们努力的结果;道家在茶事中寻觅生之乐趣,实现向自然的回归;儒家在茶事中推行“中庸之道”,借茶修身,以达至真、至善、至美,以茶悦志,搜得文字五千卷。总之,不同阶层、不同教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都饮茶,在茶事中各有各的追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以茶载道。

其五,饮茶已成修养教化的手段。皇帝提倡饮茶是为了移风易俗,使饮茶成为盛世之清尚,社会少些麻烦,统治便更为巩固;僧人提倡饮茶是为了造就好和尚,守戒规,能静虑,做到六根清净,见性成佛,以证菩提;士子饮茶旨在以茶修德,和谐中庸。诸如茶会、茶祭、赐茶、寄茶、茶禅……无不是为修持而设,修身、修德、联谊、和敬。

由以上五点可以得出结论:中唐之后,大唐茶文化已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进到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唐茶道。陆羽著了《茶经》,对于唐代茶文化贡献特大,他是唐代茶道的奠基人,但他研究的重点是茶的种植、制作技术和煎茶、品茗艺术,对“茶道”未及深究。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点出了“茶道大行”,对“茶道”未作解释,据上下文推测:封氏所云“茶道”主要指茶艺、茶俗。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用了“茶道”一词,内涵是其“三饮论”,比封氏所言深刻些,但仍无明确定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