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此处所说的“士”是已入仕的士,即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个拿一份工资的学差,而不是指范进一类中举就患精神病的腐儒、严监生一类为多了一根灯草而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庸儒,那些笃实好学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士在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得“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当然不一定个个当进士举人,给个“地师级”、“县团级”官儿做做,最起码的条件是先得温饱,方能吟诗作赋并参悟茶道。这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
中国文人嗜茶者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璞、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仝、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个中山涛有八斗之量,刘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唐以后知识界颇不赞同魏晋的所谓名士风度,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千秋。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担任茶道的主角。
中国文人颇能胜任这一角色:一则,他们多有一官半职,特别是在茶区任职的州府和县两级的官和吏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因职务之便可大品名茶。贡茶以皇帝为先,事实上他们比皇帝还要“先尝为快”。二则,在品茗中培养了对茶的精细感觉,他们大多是品茶专家,既然“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茶中自有“黄金屋”,茶中自有“颜如玉”,当年为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们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们比别人更通晓茶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茶艺,著之以文传播茶艺。三则,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诗作赋。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得酩酊大醉,头脑发涨,手难握笔何以能诗?但茶却令人思勇神爽,笔下生花。正如元代贤相、诗人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中所言: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芽。
笔阵兵陈诗思勇,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诗、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
文人茶道其主体是雅士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即以物之等次对茶道定位;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即以茶之内蕴对茶道定位。贵族茶道求富求贵,雅士茶道则在一个“雅”字上大做文章。为了让读者对雅士茶道有较真切的感受,让我们翻开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这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里面有古代茶事描写,看看大观园里的“雅人”们如何吃茶。
大观园里的人吃茶颇有讲究。该书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里有2000余字,是专写大观园茶事的。大观园里的太太、夫人、少爷、小姐、丫环们同刘姥姥饮酒逗乐一阵子后散去,贾母又带了刘姥姥去栊翠庵吃茶:(www.xing528.com)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栊翠庵花木繁盛,环境幽雅,是个品茶的好地方。栊翠庵的主人妙玉精于茶事,且茶道独树一帜。招待贾母用的是老君眉而不用六安茶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茶品上乘,入药最佳,但味苦。老君眉就是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其茶味甘醇,清香可口;茶芽簇立杯底,如群笋破土。妙玉备此茶正是看中其色、香、味、形,四美毕备。贾母是雅人,追求茶味淡雅;刘姥姥是俗人,追求茶味浓酽,以便止渴、生津、化食。茶具有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成窑产的五彩小盖钟(一种有盖小茶杯)、官窑产的脱胎填白盖碗,下面还提到另两件茶具:一件叫瓟斝,是用某种葫芦在生长中套上模子使之按型生长,成型后风干做成饮器。此器带耳,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晋王恺珍玩”一行小真字,还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葫芦本不珍贵,妙在葫芦制作茶杯,使一件俗物成了雅物,更雅在大诗人苏轼曾把玩过它。茶用冲泡法,在清代是新式烹茶法。那烹茶的水却是五年前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梅花上的雪,共得一花瓮,埋于地下,五年后方才取来烹茶。是否此水比扬子江心水更宜于烹茶?未必如此。连灵透了的黛玉也未尝出此水与普遍水有何不同,刘姥姥就更尝不出。妙玉此举怪僻,其意在显出自己的脱俗超凡,非尘世间浊物。饮茶仅是这种观念的载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入仕”的士为主体,还包括未曾发迹的士,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或“寒夜客来茶当酒”,或“汲水自煎茗”,或“垂虹亭上试新茶”,或“高灯喜雨坐僧楼,共雨茶杯意更幽”……视饮茶为心灵享受,所以要有“风和晴日、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的好环境,要有“明窗净几、洞房阿阁”的好茶室,要有“佳客小姬”的茶友,要有“心手闲适”的好心绪,要伴以“听歌拍曲、鼓琴看画”等雅事。古有若干宜茶与不宜茶的规定,如明人冯可宾和许次纾的数十条款,皆适于雅士,其他各阶层人士只能择其适合者用之。富人饮茶也可品茗,可夸示富贵,但却无能耐吟诗挥翰,可出钱叫人唱小曲儿助茶兴,自己大概不会鼓琴而歌。所以,人皆品茶,唯士能得其神韵。
二是茶助诗兴。唐代卢仝早就说过“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连喝七碗,文思焉能不似春潮涌?宋代余靖《和伯恭自造新茶》诗曰:
一枪试焙春尤早,
三盏搜肠句更嘉。
多谢彩笺贻雅贶,
想资诗笔思无涯。
品茶吟诗这是一件雅事。可以说,中国古代诗作多是茶后所得而非酒后所得,醉仙只一个,爱酒的文人很多,但酒后能诗者不多。酒诗也不少,但多是未醉之时所作。茶却不然,能持久地刺激诗的生产力。
三是以茶会友。对饮、品饮或聚饮,办茶会、茶宴、茶话会。亦可行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王十朋《梅溪文集·万秀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宋代斗茶、分茶游戏亦是文人的一个创造。
四是雅化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饮食之事,但一经文人之手,便高雅无比。本是木本植物,植物学上归于山茶科山茶属茶组,但雅士们赐给美名,什么六安瓜片、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高桥银峰、紫阳富硒,什么钓金鱼、醉海棠、不见天、大红袍,什么龙井、水仙、佛手、九曲红梅,什么龙团胜雪、琼林毓粹、太平嘉瑞、旸谷先春等等,其名脱了俗气,让人觉得此物只配天上有、世上无,如王母娘娘的蟠桃几千年一开花一结果吃了长生不老。普普通通的茶具,多亏南宋审安老人想得出,叫什么“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汤提点”、“竺副帅”等,尽皆据其功能拟人化并赐给官职,一套茶具俨然一个封建小朝廷。功夫茶冲茶程序本很刻板,总结成“烫杯热罐、高冲低筛、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几句话,便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巧妙用典使茶事更具文化色彩。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他几个流派。我所以说是中国的“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