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程 序
中国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国茶史散论》一书第11节中说:“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一种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老对“茶道”的定义值得商榷,但他有一点说得很在理:茶道有一定仪式,即程序是茶道的一个重要方面。程序就是茶道进行的过程,茶道流派不同,其步骤也不完全相同。繁缛者如日本茶道,十余步骤,一丝不苟,几近形式主义;简单者如朋友共饮,坐于竹榻之上,沏上两壶茶,边细细啜茗,边倾心相谈。以茶会友,宽松惬意,香茶爽口,谈话投机,茶罢话止,余味犹存,起身告辞,互道珍重。步骤虽则简单,但茶中有道,毕竟不同于端杯就往肚里灌,撂下钱就走路。
清代的慈禧有茶瘾,对茶悟性很高,她喝茶一为养生,二为欣赏,三为炫耀,是独具特色的帝王茶道。其程序:一是泡茶。由掌茶事的官监泡好上等贡茶,置于茶托之上。茶具皆金制玉琢,包括金制茶托、一个白玉有盖茶盅、一只白玉茶杯、两只金边彩釉瓷杯、一双金筷子。二是备花。慈禧酷爱花茶。花是刚采的洁净鲜花,或茉莉、玫瑰,或丁香、夜合花,分置茶盅两旁。三是敬茶。官监令贴身太监,双手捧上茶托,跪在慈禧太后座前,口呼“老佛爷品茶”。四是掺混。由慈禧自己动手,先微笑着欣赏鲜花,然后慢慢揭开茶盅盖,抄起金筷子夹入鲜花,轻轻合上盖子,焐几分钟,使香味渗入茶水中。五是品饮。捧起茶盅,将茶汁倒入白玉杯中,眯起双眼,先闻其香,继品其味。饮下一杯,若有兴可再饮一杯。六是撤茶。太监跪起,接杯,退下。茶道完成。
我国白族茶艺颇富民族特色,名叫“三道茶”:贵客临门,主人用小沙罐烤茶,待烤至微黄色,注入开水,嗞嗞作响,茶香溢出。茶浓味苦,斟入杯中,客人只饮两三口。主人不可斟得太满,否则是“茶满欺客”。这是头道茶。然后沙罐加水再熬,斟入茶碗,碗中先放入适量的红糖和薄核桃仁片,称为“甜茶”。也有的佐以蜂蜜、花椒,叫“蜂蜜花椒茶”。还有加入糖、核桃仁、芝麻、花生、蜂蜜等多种佐料。这是二道茶。三道茶佐以碎乳片与红糖,称为“香茶”。头道苦、二道甜、三道香,暗寓“苦尽甜来香至”之意。以三道茶待客,既尽地主之谊,表现醇厚民风,也似打了个哑谜,让人参悟人生真谛。
写到此,使人联想起一个外国故事:一个皇帝四处访求美女,充实后宫,皇后便寻了一个适当的时机为皇帝做了一桌菜,皇帝发现,99道菜竟全是一个味。皇帝于是受到启迪,明白了天下女人虽面目各异,但又全是一个“味”。于是,皇帝不再狂热地四处选妃。(www.xing528.com)
白族三道茶和皇后做的这桌菜已不是普通的饮与食,而是文化,个中有“道”。白族三道茶正是靠程序的变化实现了它的主题。
据传台湾某地男女定亲也用“茶道”。相亲时,女方献茶,并借机偷瞄未来丈夫。目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骤:男家带聘礼登女家门,由待婚女子向客人敬糖茶。第三个步骤是客人饮干杯中茶,由男方下聘的长辈在空杯中放入下聘的“红包”。最后一个步骤是女方收走空杯和红包,便算这门亲事定下了。于是,以定亲为题的茶道仪式完成。
生活在广西一带的侗族有吃油茶会的习俗。茶里放入的作料有葱花、青菜、阳玉花、油炸花生、油炸黄豆等,这似是古代饮茶的遗风。唐代陆羽早就反对这种饮茶法,认为茶中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出的茶如同“沟渠间弃水”。但千余年来侗家人已吃惯了油茶,且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习俗。一年办数次油茶会,少则几人,多则百人,借茶事以加强民族凝聚力,茶事已成为团结的纽带。侗家茶道的程序很独特:第一步是打油茶;第二步是请客人就座,备好茶碗,内放作料,注放滚烫的油茶汤;第三步是敬茶,同时说“记协、记协”(侗语,意即请吃油茶);第四步是客人取饮,“啧啧”赞赏。每人至少吃三大碗,叫“茶行三遍”,又称“三遍不见外”;第五步是将一只筷子横放碗上,否则主妇还会让你再喝第四碗、第五碗;最后是道谢、告辞。
茶艺程序不能太复杂。主随客便,诚实厚道。茶增友谊,不会出偏。若是饮酒,遇上好勇斗狠者,不撂倒几个绝不罢席,猜拳行令,输了不喝便来个“牛不饮水强按头”,硬灌!比较而言,还是茶道致太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