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人:探寻茶文化深层次含义

茶人:探寻茶文化深层次含义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明人对茶人亦未提出明确的资格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茶道就特重人际关系,这也很符合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人与人的文化。茶品到这分儿上已进入诗的境界,是茶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中国茶道传入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这两条标准很高,茶人须是茶专家和哲人。今人将茶与人品分离,不大理会茶道,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根源。

茶人:探寻茶文化深层次含义

第二节 茶 人

茶既是灵魂之饮,自不敢等闲视之。自唐以后便有“茶人资格说”,日本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提高标准,似不去大学读几年便当不上茶人!古人的话有两点是对的:喝茶不等于茶道,喝茶的人亦不等于茶人。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包括烹茶人和饮茶人,在茶馆是茶博士和茶客,以茶待客则有主人和宾客,茶会上有主持人和应邀者,家居茶事则自烹自饮,自得其乐。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贵到宋徽宗、贱到潘金莲,美如杨贵妃、丑如武大郎,好到林则徐、坏到秦桧,只要他们喜欢喝茶,就叫“茶人”。但因为茶是高雅的饮品,灵魂的饮料,此事便不可等闲视之。茶偏又出在以道德立国的中国,特重教化,有所谓“以孝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不可避免的,给茶道也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资格标准。

茶神陆羽的标准很简单,要求茶人是“精行俭德之人”,即注意操守和生活节俭之人。陆羽在《茶经·七之事》列举了隋唐之前的许多古代茶人,如:

三皇:炎帝神农氏。

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

吴:归命侯孙皓,韦太傅弘嗣。

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统,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育,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新安任育长(育长,任赡字,元本遗长字,今增之),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

南朝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

南朝齐:世祖武帝

南朝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www.xing528.com)

北魏:琅琊王肃。

唐:徐英公世勣。

陆羽第一个将饮茶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唐代酒价比茶价高几倍,嗜酒之人一次可将一斤酒喝得涓滴不剩,但一斤茶却可喝许多时日,以茶代酒者自然是节俭之人。不修身、不节俭者是否该禁止饮茶呢?陆羽没说,大概只是“舆论导向”而已。不过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茶人”一定是饮茶之人,汉代之前尚无饮茶之风,如齐相晏婴把茶当菜吃,不能进入茶人之行列。

由于中国文化背景使然,陆羽的观点渐为后世人接受。唐末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就包括茶人资格说,其中四项是茶人之德。他将陆羽的“精行俭德”具体化为“利礼仁”、“表敬意”、“雅心”、“行道”,要求茶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平和、净心高雅,借茶事以推行“道”。对“道”的解释各朝不太统一,但总体是以儒家学说为主,融入佛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欧阳修《尝新茶》诗中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何者为佳?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人眼中的茶人应当具有如茶一般清醇优雅的气质和如茶一般坦诚高洁的情操。

明人对茶人亦未提出明确的资格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明末冯可宾在《岕茶笺》“茶宜”十三项中写明茶人须是“佳客”,即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饮茶时要吟诗、挥翰。他对茶事的理解未跳出文人的小圈子,表现出文人的意气相投、孤芳自赏。照他看来,士农工商、七行八作、九教三流中,大概只有知识分子配饮茶,其他人皆违背“茶宜”十三条款。他说的知识分子又不包括科技人才,科学家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不吃香的。不过冯可宾在七项“禁忌”中提出“主客不韵”不宜共饮是有道理的。喝茶亦如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对心境。茶道就特重人际关系,这也很符合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人与人的文化。主客投合,融洽默契,谈话投机,茶便喝得有味,可获精神愉悦;若往日有仇,近日有怨,语言相讥,唇枪舌剑,发作起来,以茶烫面,那便有背饮茶本意,弄个不欢而散。所以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提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饮非其人,会沦入罪,流入俗,都算不得有茶道,只是“汲泉以灌蒿莱”而已。明代李日华也认为:“茶以芳洌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他这番话对冯可宾的“主客不韵”作了说明。“茶韵”之所在,一是要边饮茶边读书谈道,二是茶人须是真正契道之士。这认识太褊狭。纵非文人雅士,只要茶烹得好,茶喝得好,主客谈话投机,气氛和谐,同样有“茶韵”。

何谓“茶韵”?韵是韵律,音乐节奏,一种可从感觉得到的和谐。茶品到这分儿上已进入诗的境界,是茶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茶壶三巡,便欢呼“喝出味来了”喝出味不难,要喝出“韵”来就非一件易事。光顾一次茶会,有“余味”等而下之,有“余韵”才等而上之。有“余味”如同赴盛宴,美酒佳肴令人回味无穷,时有津液分泌;有“余韵”如同听一次高档次音乐会,三日后仍余音绕梁,不知肉味。二者给人精神的愉悦、快感是有区别的。

中国茶道传入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总体看,日本茶道对茶人要求很严格:一是要熟悉茶道这门文化艺能,并已纳入大学家政系必修课程,一般日本妇女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胜任茶事;二是要懂得日本文化,了解本民族独特的美意识和道德观念。茶道主要渗透“侘”美意识。何谓“侘”?千利休认为是“清净无垢的精神内外世界”,并将茶道的最高精神概括为“和、敬、清、寂”四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歌合集》则归纳为“寂寥、幽邃、苍古、淡泊、孤高”十个字。寂庵宗泽解释为“知足与情愿满足于不足的精神境界”。又说“侘是指条件或环境不能满足己意时产生的蹉跎之念”。“侘”其实是指下列三个方面: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物感情趣,武士社会的无常观,禅师人生观生死观。这两条标准很高,茶人须是茶专家和哲人。但在普及茶道时这只是要求而已,事实上很难办到。

古人的见解有两点可取:喝茶不等于茶道,喝茶人不等于茶人。茶中无道算不得“茶道”,喝茶人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真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今人将茶与人品分离,不大理会茶道,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根源。古人讲茶品和人品的统一有其缘由,也有其存在价值,今人亦不可轻率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