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探究茶艺的精髓

深入探究茶艺的精髓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庖丁杀牛已不是一般地屠宰,把牛撂倒完事,而由于多年的训练和研究,已成一门精湛的技艺,成为一门文化。以上那些人通过研究、制作、品饮,已训练出对茶精细的感觉。品茶须分色、香、味。由《茶经》一文看,唐代陆羽茶艺非凡,难怪被誉为“茶神”,并在茶馆供奉他的塑像。陆羽借此便说出一番品水的大道理,并排列所见22种水的名次。茶道正因为有此高超的技巧方才称之为一种“文化艺能”。

深入探究茶艺的精髓

第一节 茶 艺

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如庄子写的《庖丁解牛》,那个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img18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片刻之间。“img19然已解,如土委地”,文惠君又惊又喜,不由大叫:“善哉!”庖丁杀牛已不是一般地屠宰,把牛撂倒完事,而由于多年的训练和研究,已成一门精湛的技艺,成为一门文化

于茶事亦然。自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后,人们一直不断地在探索茶的技艺:如何种植,如何制作,如何烤煮,如何饮用。此非易事,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讲了“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艺的主要方面就是这些,即:制造、鉴别、器具、用火、择火、烤炙、碾末、烹煮、饮用。他又指出:“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煮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水也;夏兴冬废,非饮也。”他认为:制茶不能用阴天采摘的茶叶,也不能夜间烘焙,鉴别茶不能口嚼辨味、干嗅香气,茶具不能沾腥膻,燃料不能带油烟及腥味,用水不能取用急流和死潭里的水,碾末碾成青绿色或青白色便不佳,煮茶搅动时动作要熟练,不可太快,饮茶要长年饮用,不可夏饮冬废。不难看出,茶事是门大学问。由于茶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煮饮水平,茶人中的大学问家加以总结,并上升成理论,千百年后茶学竟成一门显学,吸引不少佛门高僧、学问大家、墨人骚客习其事、写其事、咏其事,于是茶事不再是一门简单的劳作,而是一门进入文化系列、登大雅之堂的艺术。

古代通晓茶艺的首推茶学专家,杰出者不乏其人,如著《述煮茶小品》的宋人叶清臣,天圣二年(1024),累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著《本朝茶法》的宋人沈括,嘉祐元年(1056)进士,累官翰林学士、龙图阁待制、光禄寺少卿;著《茶谱》的明人朱权,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寮记》的明人陆树声,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他名人还有唐代的陆羽、温庭筠蔡襄,宋代的唐庚,明代的顾元庆、李时珍、许次纾、陆继儒等。连宋代徽宗皇帝赵佶也来了雅兴,著了一本《大观茶论》。至于咏茶诗文,凡唐以后著名诗文大家几乎皆有此类作品,有的并成千古名篇。这些人中大半通晓茶艺。至于茶馆中的茶博士、寺里的施茶僧,以及善于煎茶待客的家庭主妇,他们经多年历练,自然是行家里手。还有一些嗜茶者,也颇晓茶艺,纵不会烹,也会饮用,且能说个子午卯酉。

以上那些人通过研究、制作、品饮,已训练出对茶精细的感觉。如一篇《茶趣》的文章谈茶之“形”与“色、香、味”时写道: (www.xing528.com)

好茶的形状也美。“龙井”纤细俊秀,泡出来一芽一叶,便是“一枪一旗”。“碧螺春”柔曼娇弱,沸水一冲,呈现白茸茸的嫩毫。“乌龙”茶苍老虬劲,舒腰展身之后,暗绿的边缘上边泛出一圈红晕。品茶须分色、香、味。“色”比较好辨,上等绿茶,汤如翡翠而略带嫩黄,清澈明净。“乌龙”汤若金橙而稍显棕黄,晶明琛透。红茶汤琥珀而微泛金黄,鲜艳红亮。

这没有细微的观察和精细的感觉能品出茶之品位高下?这便是练就的功夫。没有一条好舌头,你能分得出茶的味形是浓厚、浓鲜、醇和、醇厚、平和、鲜甜、苦涩、粗老等等?没有一个好鼻子,你能嗅出香气类型是毫香、嫩香、花香、果香、清香、甜香型等等?

由《茶经》一文看,唐代陆羽茶艺非凡,难怪被誉为“茶神”,并在茶馆供奉他的塑像。如他对唐代八大茶区数十种茶排了座次,《茶经·八之出》开头就说:“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对水也颇有研究,唐张又新所著《煎茶水记》中讲了个故事:朝官李季卿到湖州,遇见陆羽,他早知此地扬子驿零水有名,令军士划船去江心取水,请陆羽品尝,陆羽却说这是临岸之水。军士怕受罚,强词辩解。陆羽不吭声,将水倒去一半,再尝一尝,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骇服罪,承认取水时因船摇晃荡掉了一半,在岸边汲水盛满而归。陆羽借此便说出一番品水的大道理,并排列所见22种水的名次。这故事自然有漏洞,江心水、岸边水焉有混合之理?但陆羽品水的确有真功夫

茶道正因为有此高超的技巧方才称之为一种“文化艺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