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与茶道:一般论述与探讨

道与茶道:一般论述与探讨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关于道与茶道的一般论述一、茶道·茶德·茶艺“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和封演的文章。刘贞亮没明确提出“茶道”,而以“茶德”代之,“以茶可行道”仅是其一。茶艺与茶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茶艺的精神诉求,是茶艺的灵魂。茶艺有形,是茶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无形,是茶艺的内在文化因素。但这是千姿百态的茶艺,而不能小题大做称之为“茶道”。

道与茶道:一般论述与探讨

第一节 关于道与茶道的一般论述

一、茶道·茶德·茶艺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和封演的文章。

皎然作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诮”,意为责备,皎然见好友崔使君心境不佳,借酒浇愁,便作这首“劝茶诗”。诗人居佛门,不好自诩,便言道家饮茶。皎然的“茶道”是“三饮论”,包括茶功“涤昏昧”、“清我神”,还包括饮茶悟道,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名茶、妙器并要煎煮得法。皎然对“茶道”的理解已触及饮文化的深层次,他将茶事与“道”连在了一起。诗中写越人赠名茶,因煎煮得法,又配以妙器,产生了妙不可言的品茗效果,“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诗句收煞时画龙点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迄今尚无新的文字资料说明有谁比皎然更早一些使用“茶道”一词。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742—756)末年进士,著《封氏闻见记》十卷,内云: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演的话表明:“茶道”兴于中唐,与陆羽的“茶论”和常伯熊之辈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书名为“记”,实录其事,并非著者的编造。由此可知,陆羽时代“茶道”一词已在茶界“流通使用”。何谓“茶道”?此文是指“饮茶”,包括茶的制作、烹煮及茶具,未言及茶理,茶道之“道”在此指方式、方法和法则。

晚唐刘贞亮概括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刘贞亮没明确提出“茶道”,而以“茶德”代之,“以茶可行道”仅是其一。他的“茶德”包括茶功、茶礼、茶情、茶理。

无论皎然、封演,还是刘贞亮,都没说清“茶道”的含义。陆羽虽尊为茶神,《茶经》七千言中却无“茶道”二字。

唐人对“茶道”的理解并不明确,当一个新概念出现后,大家揣摸着“流通使用”,一直用了上千年。千余年里为啥无人去界说“茶道”?这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做学问多是直觉思维,悟而后得,不习惯于下定义并运用概念术语进行逻辑推理;另一方面,只要挂上“道”,中国古代的学者们就难免心慌气短、噤若寒蝉,连伟大的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谁还敢超过伟大的老子把“道”说个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古人认为,“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便不可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李泽厚十年集《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不仅不敢去界说大“道”,即就茶中小“道”也不敢去界说,因为“道”无论大小都是“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绝不能落入言筌——当然,“道”不能分大小,一分大小便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了。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原本存在,但无人去推敲。

饮茶饮到近代,喝出“茶文化热”了,人们发现因对“茶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殊,难免“歧路亡羊”。例如一些新鲜的提法见诸报刊及音像传媒,什么“茶道表演队”、“乌龙茶道”、“湘西苗族擂茶道”、“武夷山茶道”,乃至有以烹茶师命名的某某人“茶道”。

“茶道”是能表演的么?在舞台上只能展示技艺,何能展示高深莫测的“道”呢?若称“茶艺表演”或许贴切些。

茶艺与茶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叫茶艺?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本人认为:“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茶艺的内容指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的技艺。狭义“茶艺”单指茶的冲泡和品饮技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茶、水、器、火是构成茶艺的四项基本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茶艺的精神诉求,是茶艺的灵魂。二者的区别在于:茶艺为形而下,茶道为形而上。茶艺有形,是茶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无形,是茶艺的内在文化因素。茶艺不以茶道为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茶艺有纯粹技术的一面,既可载道,也可游离于道之外而独立存在。不能要求所有的饮茶方式都将精神原则贯穿其中。所以,世界大多数民族都饮茶,但饮茶文化进入“道”的层面的还是寥寥,特别是西方茶人,在他们看来,中国茶与可可、咖啡并无本质的区别,一种物质饮料,仅此而已。

就饮茶方法而言,有煎(煮)、点、泡三类,形成的茶艺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还有许多特色茶艺,如:苗族有打擂茶,藏族油茶白族有三道茶,蒙古族奶茶侗族布依族有打油茶,佤族有苦茶,彝族有烤茶,羌族有罐罐茶,汉族回族清茶,北京前门卖大碗茶,四川成都喝盖碗茶,广东潮汕地区喝功夫茶……但这是千姿百态的茶艺,而不能小题大做称之为“茶道”。至于以人名冠之,历史上除陆羽外,余不敢当。

当然,如“中国茶道”、“日本茶道”、“文人茶道”、“禅茶道”之类提法为广大茶人认可,且合于“茶道”本义,无可指责。

二、“道”的含义及“茶道”形成应具备的条件

世界茶学界有个好现象就是一批茶学家不忍见“歧路亡羊”的事继续发生,不被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告诫唬住,纷纷界说“茶道”,立一家之言。今之人给“茶道”下定义必须面对现实,而不能向壁虚造。现实是两千年饮茶史、数部茶学典籍、繁荣的茶文化,需要界说的是已定型的茶道,而不是你心中的模式。再则,饮茶文化的特质是雅俗共赏,不可拔高茶道的理念,说得玄而又玄,那样就会妨碍茶道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何谓“道”?《辞源》有多种解释:

(1)道路。

(2)方法、技艺:《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3)规律、事理:《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4)思想、学说。

(5)说。

(6)道教、道家的简称。

(7)祭路神。

(8)古代行政区划名。

(9)量词。

(10)姓。

(11)疏通。

(12)引导。

这12种解释仅二、三、四种适用于茶道,即:茶道是指饮茶的方法技艺,饮茶的规律事理,饮茶的思想学说。方法技艺是茶道之“形而下”;规律事理、思想学说是“形而上”。形而下是基础,是载体;形而上是非物质的精神追求,是茶道的思想内涵。

茶道其所以具很高文化品位,是因其“形而上”的追求,使其成为一门显学而有别于一般的次生文化,如烹饪文化、龙凤文化、蝴蝶文化、竹文化、烟文化、水文化、石文化等。千余年里,这门艺科出了学者、出了专著,影响各阶层,风靡全世界,会饮茶而不能“说道说道”的茶人已上不了档次。(www.xing528.com)

我们称某国某族某阶层某朝代有“茶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东方文化的特质。“道”是东方人的哲学,只有东方人才在饮茶中悟道。西方人也喝茶,也有茶文化,他们更重视茶的生理生化分析,计算一下每一杯茶可给人体增加多少毫克维生素、多少卡路里。就是茶风鼎盛的英国,品茗之趣在于以茶待客、以茶助清淡,或夸示阔绰、闲雅的上流社会的贵族气派,只限于低层次的精神追求,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茶道”。东西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这里。

(2)有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丰厚的茶文化积淀。不能降低茶道的规格,一个没历史的国度或于近代始有茶事的民族不能称其为有茶道;虽有千年饮茶历史而对茶却没悟性的民族,其茶苑文化之花开得亦不茂盛,不能称其为有茶道;一个只把茶当咖啡、可可一类饮料喝个不已,没有文化品位,不能妄称“知茶道”。茶道是茶史上最精彩的一笔,是茶文化的结晶和成熟的标志。

(3)形成固定的有特色的饮茶集团和茶文化圈。如中唐以后形成四个饮茶集团: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僧尼道俗、庶民百姓,并进而形成各自的茶文化圈。我们赞同“陆羽茶道”这一提法,是因为陆羽有茶论、茶诗、茶文、茶会,有茶艺、茶艺表演、名茶生产基地,形成了以他为核心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较为固定的饮茶集团,又一直为茶界认可。

(4)成熟的茶艺。包括鉴茶、品水、择器、看火,以及制茶、品茗、酬客、办会等技巧。

(5)品茗之中有较明确的精神追求,即茶中有道。这种追求因人而异,如中和圆融,如天人合一,如礼佛参禅,如夸示富贵,如显示世俗的江湖气、市侩气、草野气……这种追求层次有高有低。茶道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能,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行不悖,大题小做或故弄玄虚都有害于茶道的发展。

三、中日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及其评述

现在援引部分中国和日本学者对“茶道”一词的定义,并不揣冒昧稍加评述。

茶学家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云: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吴觉农先生的话有四点意思:第一,茶非一般饮料,将茶拔乎其类,视为珍贵、高尚之物。“珍贵”指其饮用价值,主要包括茶之药用价值、营养价值,是就物质属性而言,称之为“高尚”,说明茶非凡品,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包括“茶德”、“茶礼”、“茶情”、“茶理”;第二,饮茶是“精神上的享受”,突出了饮茶的文化功能;第三,饮茶该纳入艺术殿堂,可和书画雕刻戏剧乐舞建筑、烹饪、服饰等结为姊妹艺术,相提并论。但饮茶作为一门艺术又缺乏足够的自信,只是到近代才有人将茶事搬上舞台,配上音乐、布景和道具,然后运用体态语言展示精湛的茶艺。茶艺表演是将室内家居茶艺变为舞台表演茶艺的一个尝试,类似于时装表演,有益于普及茶事和传播茶文化,也是对茶艺的定位,确认其为一门艺术;第四,可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实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吴老这几点已包括了“茶道”最主要最本质的方面。

另一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说:

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称茶道是一种仪式,这仪式的目的已超出饮茶的本身,作为礼法教育、道德教育和修身的手段,而这一切都要在品茗中实现。他的定义突出了茶道的教化功能,通过品茗进行礼、德的教育,还包括自身的修养。这一定义体现了陆羽《茶经》中“精行俭德”的思想。其定义的外延和内涵虽未将茶道说全面、说透彻,但已包括了主要方面。

作家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周作人先生以作家的语言描述茶道,写他自己所领悟的茶道,且是以观察日本茶道来说茶道。虽无严密可言,但角度独特,从美学入手诠释茶道,称其为“象征的文化”,是一门艺术。评价甚高,且见解深刻。茶道作为一门艺术给人的精神享受就是美的熏陶,这种美体现在茶叶茶室、茶具、茶人、茶艺上,体现在茶文、茶诗、茶书、茶画、茶歌、茶舞上,体现在茶礼、茶规、茶俗上,体现在烹茶人和饮茶人的体态语言和饮茶程序上……茶道的审美诉诸人的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这是一种不同于科学思考的艺术的实用审美过程。体现这种美的不是线条、色彩、音符……而是进入家庭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和操作者的体态语言。将饮茶视为严肃的审美活动,与人类的最高追求──美联系在一起,确令广大茶人喜出望外,谁又会想到司空见惯的品茗竟是一次“审美活动”?喝了好茶,还有幸充当美的创造者和鉴赏者,原来饮茶竟这般崇高!

以研究日本茶道而获博士学位的滕军女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茶道解》一文中说: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显然,滕军女士的这篇“引言”重点是介绍日本几位著名茶学家对“茶道”下的定义,而自己无意于去界说茶道。但她对茶道的理解表达得明明白白,“文化”、“生活”、“心灵”、“哲学”、“艺术”五个词已将茶道抬得很高,姑且不论茶道能否负载如此沉重的历史使命,将饮茶与哲学联系在一起,这一见解很深刻。她所言的哲学主要指禅宗哲学,茶道文化的核心是“禅”,茶道正是将这种哲学实用化,使之深奥玄妙的禅走出山门与日本庶民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说这一定义抓住了日本茶道的主要特点,但尚不能阐明中国茶道及在更大范围内通用的“茶道”的概念。

据《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茶道解》介绍,日本谷川彻三、久松真一、熊仓功夫、仓泽行洋四位学者对茶道各有界说。

1977年,谷川彻三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称:

(茶道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他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中的饮茶归属于艺术范围,因为此时饮茶要求按规定动作喝,在规定的时间行规定的礼、说规定的话,在规定的范围内走规定的路。他所指的是具艺术表演性质的在日本广为流行的茶礼,这种通常要在四小时“演出时间”的茶事里融入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美术工艺、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这种茶艺道具多、清规戒律多。日本国民十分迷恋这种独具特色的茶艺,但将日本茶道限定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总归欠妥。而且“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的演出艺术”不仅仅是茶艺,如舞蹈杂技,甚至还部分地见之于戏剧表演艺术。论茶道还应以日常饮茶为主,不可为加深内涵而缩小外延。当然,谷川彻三先生将茶道归纳为艺术、社交、礼仪、修行四个因素颇有见地,且可越出国界为世界各国茶人所认同。这四因素若写入定义中,对茶道的解释会更全面、更准确。

久松真一先生从文化的角度给茶道定义,云:

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他认为茶道文化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其内核是禅。这一定义在日本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久松真一先生没区分所谓茶道的吃茶法和日常的饮茶法,认定吃茶是茶道文化的载体。但将茶道称之为“综合文化体系”值得商榷。尽管茶中有艺、有德、有哲学、有禅理、有书画乐舞诗文词赋、有民风民俗、有政治历史经济……可以称之为“综合文化”,类似于称戏剧为“综合艺术”,但是否已成“体系”、是否可能成“体系”大可怀疑。区区茶事包容不下如此多的文化品类。在文化的园林里,茶道是一株盛开的奇葩,但不是参天大树。现状亦如此!中国虽有两千余年的饮茶史、一千余年的茶道史,封建时代大概有几十本茶书,但书海无边,较之《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不过是沧海一粟。以诗而言,茶诗的数量仅是酒诗的数分之一,就是唐代著名饮茶诗人白居易也是“酒徒第一,茶人第二”。茶虽有艺,失于单调;茶虽言德,但终归以饮为主,不以道德教化为终极目的;茶中有哲学,但是悟而得之,不立语言文字,不能苛求茶人当哲人;茶讲修养,但不是修养的主要方式。或许日本茶道文化品位高一些,但言其已成文化体系,似有“拔高”之嫌。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角度解释茶道,他称茶道为:

一种室内艺能。

这种解释未免简单,但称饮茶为“室内艺能”,提法新颖而准确。《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解释道:

艺能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个人修炼来达到个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它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不同,它不提供供人欣赏的作品。它的一次艺术的创作在完成的同时便消失。

这一解释十分准确。茶道与花道、香道、剑道、弓道、能乐、俳句、歌舞伎、相扑等同属艺能,或舞台的,或民俗的,或室内的。在茶艺未登台表演之前它一直属于室内艺能。

“艺能”一词可算是说透了茶艺的特点。

仓泽行洋先生在其《艺道的哲学》一书中称:

茶道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另一个是以被深化、高扬了的心境为出发点的点茶吃茶之路的意思。……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如以图示意的话就成为“茶→心”。……茶道超出了艺道的范围,成为了“人生之路”。简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

仓泽行洋先生为我们描述了品茗时的心路历程,其实是精神升华和回归的历程。若执著地在饮茶中悟道,茶道也的确会成为“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成为“人生之路”。什么是“人生之路”?是一种彻悟人生的大道,历代思想家苦思冥索的通向自由王国、幸福彼岸的桥。

茶道已非“茶中之道”、“茶中悟道”,而是一门宗教哲学。仓泽行洋先生的论点触及了日本茶道的深层,但也拔高了茶道。无论日本还是中国,茶终归是一种饮品,饮茶时无论如何地玄思冥想、天马行空,终归是饮茶;可以帮助哲人步入思想的迷宫,可以让禅者振作精神遨游佛国净土,但它本身不可能异化为哲学、宗教。

还有一些学者给“茶道”定义,虽各抒己见,然大同小异,恕不一一列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