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陕西唐代的茶马贸易
茶马互市,是我国唐宋至明代时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一种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我国内地有茶缺马,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马无茶,故我国历史上的边茶贸易,长期就多采用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交换形式。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通贯穿于西北地区全境的丝绸之路后,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中土已有民间的贸易往来,因为双方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至于官方,最先出现的是变相贸易,即诸藩敬贡。作为泱泱大国,唐天子要主沉浮,威加海内,臣伏四方,左右历史的进程,在炫耀武力的同时又以温和的面孔笼络四夷,从而形成以唐帝国这个超级大国为万国之首的政治格局。中国又是礼仪之邦,讲究一个“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朝廷给敬贡者以丰厚的赏赐,赐品互通有无,当然少不了茶叶,因为这是中土的特产,而又为一些以牛羊肉为主食的少数民族须臾不可或缺的佳品。经济史家称此为“贡赐贸易”。
解放军理工大学的陶德臣先生认为“历史上的贡赐贸易和绢马贸易是茶马互市的渊源。由于以绢换马代价太大,且饮茶已传入北方草原地带,茶叶生产又有很大发展,民族贸易才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即以茶换马”(陶德臣《唐代的茶叶市场体系》)。《新唐书·隐逸·陆羽传》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陆羽《茶经》经三次修订后定稿并付梓的时间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式的茶马贸易起于德宗朝(780—805)是有根据的。
据不完全统计,安史之乱前,西域前来唐朝的朝贡多达170余次,也就是说这种变相的贸易进行了170多次。自太宗贞观八年(634)始,至武宗会昌六年(846)吐蕃王朝瓦解共213年间,双方使臣来往不少于191次,其中唐使入吐蕃66次,吐蕃使入唐125次(卢勋、萧之兴、祝启源《隋唐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不知有多少茶叶在这种频繁的双向交流中由长安流入西域各国,长安也便成为西域和吐蕃茶风的源头地。
唐代实行了比较务实、开明的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丝绸之路为唐朝统治者打开了一扇观看世界的窗口,自此之后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双向交流。如同西域各民族珍视唐物一样,唐朝人也需要西部少数民族的物资。唐代最高决策者既然认为“胡越一家”(《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甘肃镇·序》),物资上的交流便日渐频繁。隋唐时期,互市并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如隋代设有“交市监”机构管理包括民族间贸易之事宜。唐代初期沿用隋代的“交市监”互市管理机构,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将“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互市监》)。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曾经一度改称为“通市监”,但是不久又恢复为“互市监”(《唐六典》卷二十二《诸互市监》)。机构的多次调整,表明最高决策者对民族互市的重视以及对理顺互市管理渠道的积极态度。
唐代互市的基本内容是丝绢贸易和茶马贸易。实际上,在唐代茶马互市出现之前,中原王朝或农耕民族主要用金银、绢帛及各种手工业品来交换周边少数民族的马匹及其他畜产品,历史上将这种互通有无的民族贸易称之为“绢马贸易”。绢马贸易在历史上维持的时间比较长,它曾经是中原王朝或农耕民族同周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联系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明孔《中国经济史论坛·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www.xing528.com)
唐王朝茶马互市的出现与丝绢贸易的尴尬有关。安史之乱后,唐与吐蕃、回纥的互市有了发展,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出现了不等价交换的非常情况,当时绢马贸易的比价是“马一匹易绢四十匹”。马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了市场价值规律。“回纥马”的“绢马交易”使唐代财政捉襟见肘。唐德宗曾经以帛10万匹、金银10万两偿还回纥马价;唐文宗太和元年(827),中央政府支付回纥马价绢达20万匹;太和三年(829)正月,唐朝又支付回纥马价绢23万匹(《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史称回纥“岁送马十万匹,(唐)酬以缣帛百余万匹”,使唐朝“财力屈竭,岁负马价”(《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
当时茶风鼎盛,自唐始,周边少数民族也逐渐养成饮茶习惯,由于其饮食结构多肉食,茶更成为不可替代的饮品。“四夷”渐如中土、如唐人一样“一日不可无茶”了。《封氏闻见记》载:“(饮茶)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与柴米油盐一样不可须臾或离。《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李珏传》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新唐书·陆羽传》:“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回纥入朝,始驱骡马互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明代熟悉西北茶马互市情况的杨一清也认为是“自唐世回纥入贡,已以马易茶”(《关中奏议》卷三杨一清《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众安靖地方事》)。
野史记载:唐代中后期,唐王朝为了平定各路叛乱,急需马匹。这样,朝廷便主动利用茶叶与回纥民族进行马匹交易。当唐朝使臣又与回纥使者在交界处商谈有关茶马互市事宜时,唐朝表达了需要马匹的意向,而回纥使者则表示不想直接用马匹换取茶叶,而愿意拿1000匹良马交换一部由陆羽撰写的《茶经》。这时陆羽早已作古,《茶经》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索马刻不容缓,唐朝有关部门只好任命使臣千方百计地寻查此书。就在举朝急不可待时,诗人皮日休献出了一个《茶经》手抄本,总算换取了回纥的马匹,解了朝廷需要马匹的燃眉之急。从此,《茶经》便在今西北地区广为流传。这一故事说明,唐代后期茶叶在回纥牧区开始比较流行,人们的饮茶知识已经相当丰富,品茶水平明显提高,回纥对于中原地区茶叶论著的信息也相当清楚,其不仅仅只是需要茶叶,而且对于茶叶的产地、质量、生产、加工、饮用等方面的信息也非常关注,回纥对于茶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甚至说回纥等民族在这一方面与中原地区保持同步也不过分。
吐蕃民族在唐人茶风的熏陶下,成为饮茶民族。开元(713—741)年间吐蕃与唐在赤岭(即今日月山,在青海省湟源县西)、陇州(辖今陕西千水流域和甘肃华亭县地,治所在今陕西陇县)等处互市,双方的交换物品主要是马匹和茶叶、绢帛等。唐代人陈陶在《陇西行》诗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大唐300年间,茶马互市,茶流于塞外交换突厥、回纥、吐蕃的骡马、骆驼,边关设有交易场所,如今陕西宝鸡专区的陇县,历史上是唐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易点。《册府元龟》载:肃宗乾元中(758—759)、代宗大历八年(773)、德宗贞元六年(790)、宪宗元和十年(815)、文宗太和元年(827)多次以茶、丝万计易马万匹。可见交易时间之持久、规模之大。
茶马互市自唐始,宋明清为盛,维系时间长达千余年之久。马是十分重要的“军用物”,茶马交易不仅开了财源、睦了邻邦,而且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茶马互市曾经对中国内地和边塞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丝绸业和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从某种程度上也改善了农牧业的产业结构,为农牧民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民族间的沟通、融合,在我国商贸史和民族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