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川茶文化:探索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汉川茶文化:探索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认为茶马乃国之要政,故贱马贵茶。因茶马交易毗邻少数民族地区的陕西省,其战略地位凸显。汉川茶时期陕西茶业欣欣向荣。汉中府辖境已包括陕南安康市的部分地区。明代史书多将陕南东部地区各县所产的茶与汉中茶并称。论面积汉川茶是四川巴茶的1/7,论株数汉川茶是四川巴茶的1/3强,这说明汉川茶的亩产量大大高于巴茶。

汉川茶文化:探索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第四节 汉川茶时期(1368—1643)

——明朝时期的陕西茶事

“西北在茶”的说法算是对陕西茶产业的肯定。明朝认为茶马乃国之要政,故贱马贵茶。因茶马交易毗邻少数民族地区的陕西省,其战略地位凸显。汉川茶时期陕西茶业欣欣向荣。

明代陕西茶有多种称呼,或称“汉中茶”,或称“汉川茶”,或称“汉茶”。三种叫法皆源于清人张廷玉等人1739年撰《明史》所载之《茶法》:朱元璋说“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汉川茶’少而直(值)高”;“‘汉茶’味甘而薄”。清人姜图南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撰《酌趱湖茶并行边茶疏》云:“茶马法中,故明旧有川茶、汉茶、湖茶。”“汉中茶”、“汉川茶”、“汉茶”,三个名词所指地理范围十分明确,就是明代汉中府及其所辖州县。汉中府,明洪武三年(1370)兴元路置,治所在南郑(今汉中市东),辖城固以西的汉江流域。洪武五年(1372)以后,辖境相当于今秦岭以南,洵河流域以西,凤县、宁强以东地区。汉中府辖境已包括陕南安康市的部分地区。明代史书多将陕南东部地区各县所产的茶与汉中茶并称。

清人张廷玉等人1739年撰《明史》所载之《茶法》,约4500余字,其中90%以上文字记载汉中及四川茶史实,仅在末尾一段点出了其余产地及贡茶名。《明史·茶课》记载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株。四川巴茶三百十五顷,茶二百三十八万株。”这里已点名明初汉川茶主要产地是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清代著名产茶大县陕西紫阳县榜上无名,因为当时尚无紫阳县的建制,紫阳于明正德五年(1510)立县。整个汉川茶45顷茶园,茶86万株,而大巴山南边的四川巴茶有315顷茶园,茶238万株。论面积汉川茶是四川巴茶的1/7,论株数汉川茶是四川巴茶的1/3强,这说明汉川茶的亩产量大大高于巴茶。这个数字肯定是大大地缩小了,因为山大人稀,还有皇权鞭长莫及的地方,漏报在所难免。“无主茶园”的存在告诉我们:茶树飞籽成林自然繁殖而形成的野生茶园,占有相当大的面积。

明朝时期汉川茶究竟有多大产量?弘治十八年(1505)明代朝臣杨一清(1454—1530)《茶马疏》的“为修复茶马旧制第二疏”提及陕西茶事云:“据延安府绥德州知州洪平呈称:亲诣汉中府、金州并西乡、石泉、汉阴三县,督同各该里老,将该管茶园人户查审,得金州七铺一里,定额课茶六千二百二十斤四两;西乡县云亭、归仁、游仙三里,定额课茶一万八千五百六十八斤六两五钱;汉阴县在廓一里,定额课茶一千三百七斤一十一两五钱;石泉县石泉一里,定额课茶一百九十二斤二两九钱。共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斤一十四两九钱。……逐一踏勘,……共增课茶一万九百六斤一十一两。”仅延安府绥德州知州洪平逐一踏勘的金州七铺一里、西乡县三里、汉阴县一里、石泉县一里,就这么几个地方,茶税已达37196斤。由茶税推之,若按洪武“四年奏准,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县茶园,每十株官取其一”的标准推算,茶产量达37万斤,约合22万公斤,220吨。

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尝谓户部尚书郁新‘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而且当时“中茶易马,唯汉中、保宁”。明朝1斤约合0.6公斤,300万斤折合180万公斤,约1800吨。汉中茶1980年所谓“大发展时期”(《汉中茶业》)总产为25.2万公斤(252吨),是明洪武初汉川茶叶总产量的1/12弱;进入“优质高效发展时期”(《汉中茶业》)的2000年末茶叶总产量为368.8万公斤(3688吨),又比600年前的汉川茶产量高出一倍。

朱元璋所说的300万斤(1800吨)的估计是否偏高呢?杨一清《茶马疏》说:“汉中一府,岁课不及三万(斤)而商贩私鬻者百余万(斤)以为常。递年所出茶斤百数十万。官课岁用不过十分之一二,其余俱为商贩私鬻之资”。又说:“照得汉中府产茶州县,递年所出茶斤百数十万,官课岁用不过十之一二,其余俱为商贩私鬻之资。”官茶占十分之一二,商茶和走私茶竟占到十分之八九的比例,若加上无法统计的私茶贸易,汉中在明代的茶产量肯定可以突破1800吨,何况汉中茶在宋代已经创下茶叶产量2500吨到3000吨的纪录。有理由认为,汉川茶的实际产量只会大大高于300万斤许多许多。据万历《陕西通志》卷八载明正德七年(1512)以后,金州、汉阴、紫阳、石泉一州四县在官府注册的“茶户”为2000余户。而最高纪录出现在陕西灾震(1557)之前,“正额茶易马外,多开中以佐公家,有至500万斤者”(《明史·食货志》)。500万斤折合300万公斤,合3000吨。这个数字是汉中茶1980年所谓“大发展时期”(《汉中茶业》)总产25.2万公斤的11倍,比汉中茶“优质高效发展时期”(《汉中茶业》)的2000年末茶叶总产量368.8万公斤约少1/5。(www.xing528.com)

明代中叶,汉川茶产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境况。王圻《续文献通考·征榷考》云:“嘉靖十二年(1533),令陕西金州、西乡、石泉、汉阴、紫阳五州县茶户巡茶御史每十年一次请审量,为增减均平茶课。”嘉庆年间茶叶产地有汉中府属金州、紫阳、石泉、汉阳、西乡五州县。明人何景明1522年撰《雍大记·考易》记载:“西乡县:何景明曰:汉中之茶,产于西乡,故谓西乡尽茶也。余问之不然,西乡茶地唯三里耳,三里去县又四百里,经于豺虎寇盗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于是乎有逋户焉。”西乡百姓“昼夜治茶不休”,山大人稀的地方竟有如此火爆的制茶场面,茶叶产量之多是不容置疑的。《汉中府志》就有明代王云凤《子午谷》一首“且喜晚炊来子午”、“采茶路曲穿林女”是当时子午一带茶区生活的写照。明王朝的“禁山”政策,遭到了襄阳流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从而被迫取消了对陕、川、湖、广四省交界的禁山政策,这就直接地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明成化十二年(1476),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唐希文在呈文中写道:“成化年间以来,各省逃移人民,聚集栽植,茶株数多……新开茶园,日新月异,漫无稽考。”茶园多得“连山接陇”,“汉中府金州,西乡、石泉、汉阴三县,俱系产茶地方”。《陕西通志》卷二十六记载:“宪宗成化元年(1465),添设陕西按察司副使一员,于汉中府抚治流民。”今安康汉阴县“自招抚以后,其延安、庆阳、西安等府人民,流移至彼,不可胜计,见今开垦日繁,栽种日盛”(杨一清《茶马疏》)。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至沿江一带,即汉阴至紫阳汉江两岸。

弘治十八年(1505)杨一清在《茶马疏》中对金州、西乡、石泉、汉阴县的茶叶生产和销售状况有如下记载:“访得前项州县,所产茶斤,不假种植,随田而出,荒山茂林,耕治燔灼之余,茶从而萌蘖焉,民获其利,一家茶园有三五日程历不遍者。”因了陕南适宜茶树生长的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茶树繁殖甚快,茶园面积很大,乃至一家的茶园三五日走不完,如此规模的茶园就是今之国有茶场也望尘莫及。另据万历《陕西通志》卷八载明正德七年(1512)以后,金州、汉阴、紫阳、石泉一州四县在官府注册的“茶户”为2000余户。

明代,随着茶区沿江扩展,紫阳茶渐露头角。

关于汉川茶的品质,在明代评价甚高。《明史·食货志》比较汉川茶与湖茶云:“湖茶多假茶,食之刺口破腹,番人亦受其害。”汉川茶与湖茶比较而言,“汉川茶少而直(值)高,湖南茶多而直(值)下。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但宜立法严核,以遏假茶”。汉川茶无假茶,信誉好;汉川茶味甘而薄,质优价昂。所以,当时“户部折衷其议,以汉中、保宁茶为主,湖茶佐之。各商中引,先给汉川毕,乃给湖茶。如汉引不足,则补以湖引。”(清·黄本骥《湖南方物志》)

关于明代陕西的茶产业及茶叶贸易,明代中叶的张翰在《松窗梦语》一书中写道:“余尝总揽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苎,而三吴为著。……西北之利,莫大于绒褐毡裘,而关中为著。……然盐、茶之利尤巨,非巨商贾不然任。第市法有禁,西北在茶,东南在盐。”张翰这一番话可算是参透了商机,“西北在茶”也算是对陕西茶产业的一个公正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