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巴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中茶史应是巴蜀茶史不可分割的部分。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秦置县因以为名。饮茶是盛世之清尚,一个地方饮茶文化的出现与那个地方的文化环境和经济基础有莫大关系。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若说川西成都地区是中国饮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陕西应先于全国出现饮茶的习俗。

巴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第二节 巴蜀茶时期(公元前23世纪—580年)

——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陕西茶事

夏朝至南北朝,陕西汉中地区与巴蜀同一生态体系,也在同一个文化圈内。汉中茶史应是巴蜀茶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巴蜀”是一个完整的地理概念,但也可分开来说。就陕西南部产茶区言之是“东巴西蜀”。在漫长的数个世纪里,安康、商洛多为“巴”地,汉中则多变数,多数时间为“蜀”地,也有若干年代或部分地方为“巴”地。

汉中有刘邦西乡茶镇饮茶之传说,茶镇也因此得名。旧茶镇在西乡县城以东约40千米,后因修建石泉水库被淹搬迁至今址。旧茶镇临近汉江边,是重要的水码头,水陆交通要道。相传,汉高祖刘邦每至于此,均要在这里歇息、饮茶,茶镇也因此得名(王民柱《汉中茶史研究》)。紫阳茶区有汉王城,亦有汉王刘邦巡守的传说。

东汉初,汉中为延岑占据,后为蜀王公孙述据有。有个名叫雌鸡岭的地方,位于镇巴县南部的赤南乡境内,由于它与城口县(今重庆市管辖)鸡鸣寺遥相呼应,雌雄并立而得名。这里历史上是贡茶产地,出产“雌雄岭茶”,而鸡鸣寺亦产贡茶。据史载:东汉大将班超于明帝(刘庄)永平年间(58—75)出使西域,永元后曾封为定远侯(今镇巴),据传他曾岁奉“雌鸡岭茶”,但只是传说而无史料可考。

茶店,位于勉县老城西北的沮水河西岸,是沮县故址。《汉中府志》载:“汉分白马氏置武都,以是地置沮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东汉、蜀汉县治在此,辖区为今勉县土关铺以西地区和略阳东部。据史料记载:羌、氐原本今之藏族。汉平西羌,隔羌胡。诸羌以射猎为生,有耗牛种越雋羌(西昌东南)、白马种广汉羌(川西)、参狼种武都羌(今甘肃武威)等之分。氐族苻氏,略阳临渭氏人。北魏武兴(今略阳)境内羌、氐族人为主。相传三国诸葛亮为争取羌、氐人,曾在此设茶店(即沮县城),以茶叶交换羌、氐人货物,致使羌氐归蜀。旧时,自汉江顺沮水而上,舟楫可达茶店,交通较为方便,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三国时期,蜀国刘备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占据汉中,自立汉中王于沔阳;蜀汉章武元年(221)称帝,以巴、蜀、汉中、犍为蜀国。魏灭蜀后,咸熙元年(264),始分益州巴、汉等七郡置梁州,治所在今勉县旧州铺,今四川省长江以北至陕南均属梁州。沿汉中茶店西行可达今略阳县峡口驿和煎茶岭。旧时由于过往行人多,在峡口驿设有驿站,上行5公里有煎茶铺,至山顶即为茶岭,是今峡口驿和何家岩两镇的分水岭。煎茶岭是来往歇息饮茶之地。“煎茶”一名的由来大概与羌氐人的饮茶习俗有关。煎茶岭,顾名思义是卖“煎茶”之地。还有勉县茶店也与茶有关。“汉分白马氏置武都,以是地置沮县(今略阳县)。”古代由沔阳可行舟楫到茶店。隋、唐兴州治所就在沮水河畔(茶店以下称沮水),由沮水此溯黑水上,沿白水经鱼洞子可达武兴(今略阳城),至今鱼洞子仍有栈道遗迹。古时,氐羌人就是在此与褒汉进行以货易茶。何时改称茶店,无考(《汉中茶业》)。

陕西汉中地区的宁强,原名宁羌,系卫州旧称。《禹贡》梁州之地,商及西周曾是羌氐民族的栖息地。春秋战国时期,县西北为白马氐之东境,县东南为蜀国苴侯都邑葭萌领地。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秦置县因以为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汉志》云:“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明人杨慎16世纪上叶所撰《郡国外夷考》也曾援引《汉志》的说法。(www.xing528.com)

诗经》中提及“荼菜”说明古周原地区有出产茶叶的可能性,若此说成立,那古周原地区有古老的吃茶习俗。但古周原地区的茶叶是作为一种野菜进入人们的膳食谱,并非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

陕西饮茶始于何时?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集释》,1682年撰,黄汝成1834年集释。该书从论述训诂“茶”字入手,认为“‘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引证《唐韵正》、《困学纪闻》、《尔雅》、《诗经》、《本草》、《易纬通卦验元图》、《周礼》、《传》、《正义》、《国语》、《考工记》等典籍,该书最后言道:

王褒《僮约》云“武阳买荼”,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茶荈出巴蜀”。《本草衍义》、《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顾炎武这里所言“茗饮之事”,明明确确指的是严格意义上的饮茶文化,而不是原始的“吃茶”。学界一般以王褒的《僮约》为历史依据将中国的饮茶习俗追溯到东汉初年,即公元前1世纪,顾炎武却将饮茶的时间表提前了差不多三个世纪,即公元前4世纪。

顾炎武“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的说法,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记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云:“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蜀。蜀王从万余人传猎褒后,卒见秦惠王。”

既然历史事实是秦人取蜀取的是陕西汉中地,那么据顾氏所言,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人是从公元前4世纪的陕西汉中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呢?

饮茶是盛世之清尚,一个地方饮茶文化的出现与那个地方的文化环境和经济基础有莫大关系。当时的汉中与饮茶文化的发祥地——成都同属蜀地,又是产茶区,有客观条件得风气之先,故有饮茶文化的萌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绝不可能领全国风气之先而成为中国饮茶文化的中心之所在。

秦人知“茗饮之事”很可能发生在司马错取蜀两年后,即公元314年的那次大移民,史载“移秦民万家实之”。为什么有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呢?秦王的意图有三个:一是因频繁的战乱,人口急剧减少,需要填补;二是为了垦荒发展经济;三是为了“掺沙子”以稳定民心,不失为巩固“新生政权”的良策。秦朝多次采用“移民”的方式达到其政治目的。这次移民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本不懂饮茶的秦人,迁入蜀地后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学会了饮茶。学会了饮茶的秦人免不了在与故土——陕西关中地区秦人的交流中传播饮茶文化。于是,移入蜀地的秦人和仍然住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秦人都成了饮茶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若说川西成都地区是中国饮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陕西应先于全国出现饮茶的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