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陕南古代巴人最早种茶用茶
著者在《陆羽与荆巴茶文化圈》(刘勤晋主编《茶·茶文化·旅游》,重庆出版社2003年)和《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2004年《饮食文化研究》第2期)两篇论文中,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结合考古研究的成果,说明生活在陕南、鄂西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他们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巴地的茶树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荆巴地区本来就是茶树的物种中心,与云贵高原无直接的传播关系;二是在商周时期,或在更远的年代,云贵高原的茶树始传四川,然后由四川经剑阁向北推进,直到陕西关中地区(丁文《古周原的“吃茶”食俗》,2004年《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第22期),因汉江流域具北亚热带气候特点,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湿润多云低日照,农作物越冬条件好,全年水热条件最佳匹配;土壤呈酸性,保水保肥性能良好,这对优质茶生长十分有利,于是形成了著名的山南茶区。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涉及的开中国种茶、贡茶历史之先河的“巴子国”在今何地呢?
研究安康地方文化的学者认为,远在唐虞时代的安康,曾居住过三大部族:一是女娲氏的族人,以蛇为图腾;一是巴人,以虎为图腾;一是虞舜的族人,以凤为图腾。巴族北迁时,安康时称“鱼邑”,这一称呼大概与虞舜曾“陶渔汉江河滨”(《安康县志》)有关。
“陶渔汉江河滨”是安康的传说,传说虞舜及其部族曾定居安康汉江之北中渡台子一带,在那里制陶捕鱼。明代有碑文记载,此碑于20世纪末安康第十中学(在安康关庙)修建大操场时出土。又,“巴”字的含义或认为是指蛇,或说“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巴人与女娲、虞舜的部族有无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重庆巴史研究人员提供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川东地区(包括大巴山)在夏朝称‘巴方’,在商朝称‘巴奠(甸)’。巴奠向商纣王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的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流域,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杨东晨先生1995年1月在《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研究报告《论夏商周三代陕南的族国及其文化》一文中说:西周的巴子国就设在今汉阴县地。今汉阴县上七镇的城墙岭,旧县志说它“其岭颇扼形胜,昔筑有城,今城基犹存”,很可能是巴子国城垣。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考证也认为:此时的巴子国都城已迁至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一带。
民国在秦岭南麓的汉阴县双河口镇斑竹村毽子沟发现的悬棺,现在在汉阴南区巴山、汉江及月河流域岩壁仍可见的大量悬棺和岩穴葬遗迹,省考古所1986年在临近汉阴县漩涡镇的紫阳县白马石(该处古时属汉阴辖地)所发现的战国时期巴人墓和随葬品虎纹戈、柳叶剑,也都说明巴人在陕南大地上确实长期生活过(《安康县志》)。
陕南巴文物的出土,最有价值的发现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西周遗址出土的史密簋,簋底铸铭文93个字。该铭文是周王伐殷的战争实录,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内容是说在周王朝担任“师”之职的卢国贵族师俗和在周王朝担任“史”职的虎族统治者史密,率领族人东征,取得胜利,周王论功行赏,并铸青铜器“簋”,在“簋”底铸上铭文,记载师俗和史密的功劳,以扬名后世。此簋在安康发现,说明安康地域是古卢国和以虎为图腾的巴人栖息地(《安康县志》)。(www.xing528.com)
陕西安康汉滨区五里区建民乡(今建民乡)商周遗址曾出土巴蜀式戈一件,边栏锋刃处有兽头纹。整个陕南关于巴国的历史印记,多为文字记载,地下考古发掘远不及湖北清江地区和四川三峡地区,那里留下了大量的巴人遗物。产生这一缺憾的原因或许由于陕南巴人历史更为久远的缘故。
陕西安康发现的画像砖及许多器物,上绘虎形,皆精瘦修长,与栖息于陕南的金钱豹有些相似,安康的文物工作者命名为“西城虎”。四川川西三星堆和川东三峡出土的器物上有不少虎形,或谓之“巴山虎”,是古代巴人的图腾,亦皆精瘦修长。“西城虎”和“巴山虎”如此相像竟毫无二致,这足以说明,陕南汉江中上游曾是古代巴人的方国。
再回到前面提及的“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事件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灭商战役史称“牧野之战”,参与武王伐纣的只能是距离伐纣主战场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不远的方国,如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属于巴族的庸、微等方国。所以史学家认为,参与其役的是在今安康境内的巴人,而不是清江或川东的巴人。陕西历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一书中肯定地说:“巴族大部分唐虞时由汉中北迁时,部分仍留居在安康一带(时称鱼邑)。巴子国封立,安康巴人归之。故安康以东地周代属巴子国”、“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巴的东南是楚国”、“巴国位于糜国之西”。
参与武王伐纣战役的有羌、蜀、微、庸、髳、卢、濮、彭等方国(《史记·周本纪》)。其中的羌又称西羌,商周时已遍布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带(杨东晨《陕西古代史》);蜀人原居陕南汉中盆地及岷江上游(杨东晨《陕西古代史》);微在今陕西白河县,微子启封陕西眉县(《说文解字句读》);濮在今陕西蒲城(何光岳《南蛮源流史》);彭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一统志》、杨东晨《陕西古代史》)。
论述最为详尽的当推黄家玉先生的《巴国史略》(见“古城家园”网页),他说:
汉江与嘉陵江古称东、西两汉水,两水夹一大巴山,同属巴人文化区。《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是周武王封其宗族姬姓为“巴子爵”监视汉水巴人“牧誓八国”者,其始封地在今汉南平利县和汉滨区吉河流域。《史密簋》载“姬周”即“巴子爵”受虎巴首领史密统率“东征”而为周康王平叛,“巴子爵”于公元前477年与楚争夺庸国故地被楚击败而裹挟一批汉水老牌巴人南迁重庆立国(重庆发现最早的巴王墓葬距今2400年即为确证),而老牌巴人主力仍在汉水中上游为汉水巴国,安康出土的战国时期巴式兵器不仅数量颇多,而且显示出邦族众多的强国特色,如:巴蛇纹矛、星月纹柳叶剑、人面纹戈、龙头纹戈、虎纹戈、鸟纹戈等。直到公元前312年“分巴、蜀置汉中郡”,即秦分西城(今安康市)之巴地、南郑(今汉中市)之蜀地合设汉中郡。《史记·秦本纪》所载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今河南淅川)大战“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即自汉北丹阳到汉南上庸(今湖北竹房),公元前304年“秦复归楚上庸”。公元前280年“楚与秦汉北地及上庸(即楚之汉中郡);至此,秦之汉中郡东辖楚之汉中郡,中辖巴之西城,西辖蜀之南郑,郡治所设在西城(今安康火车站)。自伏羲曾孙“后照是始为巴人”,伏羲玄孙“黄帝乘龙升天而柏高从”,如果说黄帝距今4600年,汉水巴国从后照兴国到公元前312年被秦统一,绵延历史长达2300年之久,人类历史上任何王朝都没有汉水巴国历史悠久。“宗姬之巴”从公元前1027年受封汉南到公元前477年南迁重庆,在汉水流域活动历史长达550年,而到重庆立国至公元前316年被秦统一期间活动历史仅161年。所以说,汉水是巴人的源流,渝水是巴人的分流。
如上所论,最早用茶、种茶的巴人,他们主要的栖息地是以安康为中心的陕南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