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承与发展

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士民先生研究,唐代朝鲜半岛已出现经营茶叶的商团。丁若镛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在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学习饮茶文化,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朝鲜半岛第一部茶书。毫无疑义,朝鲜半岛诸国接受了中国的饮茶艺术,其早期通行的是唐代的煎茶法。

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茶传朝鲜半岛

茶传东北亚朝鲜半岛诸国始于唐代,但也有学者认为西汉时,“茶的知识和茶叶,就可能传到了印度、伊朗、朝鲜和日本等与中国联系较多的这些国家”(史念书《茶业的起源和传播》,《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西汉时的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是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攻灭卫氏朝鲜后设立的,后来在朝鲜出土了不少中国汉代文物,据说朝鲜文献中保留有中国汉代文献中“荼茗”的内容记载,从而推断汉代文人饮茶习俗已传到朝鲜。但茶传入朝鲜真正可信的时间是朝鲜三国时期,是随佛教传播后传入的。

朝鲜半岛在4世纪至7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在6世纪和7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中国《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在唐土饮茶,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十二月条载:“入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时茶已有之,但是自兴德王时代才兴盛起来。”善德女王是新罗第二十七代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一书,内云:“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珍馐等奠,年年不坠。”其中茶祭祀之用,此事发生在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即公元661年。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内里提及他归国时带有中国茶中药韩国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之称的崔致远,12岁入唐朝留学,在唐共16年,28岁时回归新罗。在唐时曾作《谢新茶状》(《全唐文》),其中有“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两句话,描写的便是陆羽首创的煎茶法。创建双溪寺的真鉴国师(755—850)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崔致远为他撰写的碑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复以汉茗为供,以薪爨石釜,为屑煮之曰:‘吾未识是味如何?唯濡腹尔!’守真忤俗,皆此之类也。”“为屑煮之”是将茶碾罗成末用石釜煎之。新罗统一后期已全面输入中国文化,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

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创建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719)有金地藏者,新罗国王金氏近属名乔觉……毅然抛弃王族生活,祝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睹前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径进,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地平,遂证道于斯。相传九华原为青阳居士闵公让和旧地,菩萨因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料展衣后竟遍复九峰,闵公喜而舍,遂居矣。后闵公父子也相继皈依,至今殿中圣像,随侍左右者即闵公父子也。”金地藏生活的8世纪,新罗与唐朝有密切关系。在新罗人纷涌入唐求法、求学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金地藏毅然抛却王室生活,落发、涉海,慕道入唐。金地藏所植之茶后世人称“金地佛茶”。在金地藏的事业中,一是佛事,二是茶事,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其茶诗《送童子下山》诗云:“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古代来华僧人不乏杰出者,但像金地藏这样,既是名山佛教的开创者,又是名山名茶的研制者,恐怕是第一人。

据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士民先生研究,唐代朝鲜半岛已出现经营茶叶的商团。“在朝鲜半岛南端的莞岛清海镇港,是唐代张保皋商团的驻地。张保皋商团从中唐晚期开始活动,与明州商帮团一起是构筑东亚贸易圈的主要海运商团。”(林士民《海上茶路起航地之研究》)北宋通往东北亚的海上茶路以明州为主要起航地。宣和六年(1124),瓯宁人徐竞以奉议郎充任国信使,提辖人船礼物官。徐竞细心观察高丽的山川形势、民情风俗和典章制度,以及接待仪礼,往来通道等等,并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二十八门四十卷,该书记载:“高丽……唯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赉之外,商贾亦通贩。”

北宋向东北亚传播中华茶文化的高僧著名者有高丽国佑世僧统义天,原名辞荣,高丽宣宗次弟。宋元丰八年(1085),僧统义天为高丽使者来宋朝贡,由大臣杨杰陪同拜见延恩衍庆院(龙井寺)住持辩才和尚,品茗龙井茶。辩才大师、时任杭州太守的苏轼和即将离任的赵忭都是当时著名的茶人,义天的造访正是领悟中华茶文化的好机会。(www.xing528.com)

郑梦周是朝鲜高丽末期学者、诗人,出使过中国。他热爱中国茶文化,嗜好饮茶,其《石鼎煎茶》诗云:“报国无效老书生,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他不仅是重要的外交官,还是在朝鲜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使者,是茶礼的主要代表。

丁若镛,号茶山,著名学者。丁若镛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在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学习饮茶文化,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朝鲜半岛第一部茶书。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云:“眼前白吃赵州茶,手里牢拈焚志华。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饮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茶道形成的成果。

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朝鲜半岛的佛教茶礼。在高丽末期,由于儒者赵浚、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礼,在男子冠礼、男女婚礼、丧葬礼、祭祀礼中均行茶礼,并以茶礼为核心形成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八正禅茶礼”,就是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不仅以茶祭祀,而且将茶礼用于修行。高丽著名诗人、学者、茶道精神集大成者李奎报(1168—1241)也把参禅与饮茶联系在一起,有诗云:“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

毫无疑义,朝鲜半岛诸国接受了中国的饮茶艺术,其早期通行的是唐代的煎茶法。迨至中国宋元时期开始流行点茶法,如李奎报《谢人赠茶磨》所云:“琢石作弧轮,回旋烦一臂。……研出绿香尘,益感吾子意。”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诗云:“风轮不管蚁行迟,月斧初挥玉屑飞。法戏从来真自在,晴天雷吼雪霏霏。”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点茶用茶粉,非磨不可。故知当时的高丽流行点茶法。几百年后,到中国明清时期,泡茶法传到朝鲜,随之紫砂茶具也流行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