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16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
中国茶在俄罗斯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宠爱,17世纪后期迅速普及各个阶层。到19世纪,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词,连给小费也叫“给茶钱”。
俄罗斯人饮茶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据史料记载,1638—1640年,俄国大臣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出使蒙古拜见可汗,在阿勒坦汗庭受到达音诺彦的宴请,席间他们喝的是茶。临别前,阿勒坦汗赠给沙皇许多礼品,有皮货、绸缎以及按蒙古人估价相当于100张貂皮价格的茶叶200包。当时的俄国使者对茶叶一无所知,不愿接受,后经劝说才勉强收下。此项茶叶约248公斤多一点,价值约合旧卢布30个,这是华茶输俄的开端。
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带着茶叶回了莫斯科,沙皇命仆人沏成茶水请近臣们品尝,意外的是,沙皇并不喜欢这种绿草泡出的水。后来,沙皇使节从中国带回另一种茶,在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起初,因茶的价格不菲,人们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喝。有趣的是,莫斯科的显贵们买茶主要作为药用,因为他们发现,用它作出的饮料能防止做弥撒和杜马开会时打瞌睡。中国茶直到19世纪,才成为俄国人的大众饮品。从此,俄罗斯人开始了饮茶的历史,中国茶叶才出现在普希金的长诗中,《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
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
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www.xing528.com)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巴·库斯托季耶夫以饮茶为题材作有油画《商妇品茗》,柴可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里也有饮茶的场面。
随着中俄贸易的发展,出口到俄国的茶叶逐渐增多。17世纪,中国的砖茶(主要是红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了一个固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谈到,红茶边贸使“涅尔琴斯克边区的所有居民不论贫富、年长或年幼,都嗜饮砖茶。……早晨就面包喝茶,当做早餐,不喝茶就不去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五次之多。……不论你什么时候去到哪家去,必定用茶款待。”中俄商人从茶叶贸易中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茶叶逐渐成为中俄贸易中最主要的大宗商品。
1679年,俄国与中国签订了第一笔购茶合同。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两国再次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尼布楚条约》的重要内容,华茶源源进入沙俄。
雍正五年(1727)中俄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其中规定:“除两国通商外,两国边境地区之零星贸易,应于尼布楚、色楞格两处,选择妥地,建盖房屋,以准自愿前往贸易者贸易……”两国商定以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自《恰克图条约》开始,中俄茶叶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阶段,由最初的缓慢发展,三次闭关,先后中断了15年,到1792年签订《恰克图条约》,进入比较稳定发展的阶段,直到19世纪50年代,终于迎来了中俄茶叶贸易的繁荣鼎盛时期。华茶(先是武夷茶,后是荆湖茶)以舟船、挑夫、牛帮、马帮运载,经由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到河北张家口,再以驼队经内蒙古、蒙古国到恰克图交易,最后运往莫斯科,一条自武夷山至恰克图的中俄茶叶之路形成。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中俄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的驼队绵绵不绝,驼铃之声数里可闻。随着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一条堪与“丝绸之路”媲美、辉煌繁盛了近200年的“茶叶之路”逐渐形成。
《山西历史地图集》“清代晋商商路”记述:“大致在乾隆三十年(1765)起,在山西商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的陆上国际茶叶商路。在南方,又开辟了由福建崇安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襄樊,贯河南入泽州,经潞安抵平遥、祁县、太谷、忻州、大同、天镇到张家口,贯穿蒙古草原到库伦至恰克图,这是一条重要的茶叶商路。”
中俄茶叶贸易是以中国山西的晋商为主体展开的。山西并非产茶之省,茶叶生意却是晋商发财致富历久不涸的财源。山西茶商大户跨省经营茶叶生意者不可胜数,最兴盛时晋商曾拥有100多家茶叶专营商号,其中至少50余家在恰克图常年驻守,赚取丰厚的利润。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书中感慨系之:“二百年前,当美国还是一片荒凉的大陆时,晋商的商号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日本的东京及南洋各地。”清代以来,中国茶叶经陆海两路输往俄蒙远达欧洲,打通了欧亚贸易通道,就是山西晋商的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