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周秦、两汉医药传承与发展

神农、周秦、两汉医药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神农说、周秦说、两汉说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有先秦、两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多种说法,且各有各的依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社会部落首领。陆羽《茶经·七之事》将“炎帝神农氏”列为著名饮茶人。神农所生活的时代茹毛饮血,以果腹饱肚、祛除疾病为人生第一要务,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饮茶,而是把茶当做普普通通的食物或药草。

神农、周秦、两汉医药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神农说、周秦说、两汉说

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有先秦、两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多种说法,且各有各的依据。“源”与“流”是有区别的,从时间方面追溯,我认为值得探讨的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神农说

茶神陆羽说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的话,《神农食经》也有“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所以人们普遍认同饮茶始于神农时代的说法。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社会部落首领。陆羽《茶经·七之事》将“炎帝神农氏”列为著名饮茶人。神农所生活的时代茹毛饮血,以果腹饱肚、祛除疾病为人生第一要务,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饮茶,而是把茶当做普普通通的食物或药草。

相传黄帝的造字之臣仓颉是陕西的土著民,这个“荼”字是“艹”字头、“人”字腰、“一”杠下有木。“艹”字头像其形,言其为一种植物。究是何种植物呢?“人”字腰表明这种植物于人大有益处,这大概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经验总结。这种植物有坚韧的主干,不同于柔弱的草本,该属于木本一类,将“一”横置于“木”字之上,表明树干不高大,属于灌木一类。

准确地说,神农时代是用茶之始,而非饮茶之始。

二、周秦说

《日知录集释》系清人顾炎武撰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黄汝成于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集释。内云:

荼:“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其说已详之《唐韵正》。按《困学纪闻》,“荼”有三:“谁谓荼苦”,苦菜也;“有女如荼”,茅秀也;“以薅荼蓼”,陆草也。

顾炎武认为“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将饮茶的起源时间挪后到战国时代。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该书的作者说法不一,或曰孔子门人所作,或曰周公所作,模糊的说法是秦汉时人所作。《尔雅》中“荼”字条目云:

《释草》曰:“荼”,苦菜。注引诗“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疏云:“此味苦可食之菜,《本草》一名选,一名游冬。

《释木》曰:img5、苦荼。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此一字亦从草从余。

该书说得十分明确:“荼”者,一是指可以饮用的茶叶,一是指可食的苦菜。(www.xing528.com)

陆羽《茶经·七之事》将“鲁周公旦、齐相晏婴”列为著名饮茶人。说明周秦时代的两位大名人周公和晏婴是知茶的。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制礼作乐,是我国传统礼教的创始者,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圣人。他又多才多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周代文学的奠基人,《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诗·大雅·绵》是周族史诗之一,叙述古公亶父迁岐即文王继承古公业绩的故事。“周原img6,堇荼如饴”是《绵》的名句,这两句描写古代周原(在今陕西扶风县境内)优越的自然条件,意即周原肥沃广大,锦葵、“荼菜”如饴糖(麦芽糖)一般的甜美。《诗·邶风·谷风》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周人有吃茶习俗。《诗·豳风·七月》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两句诗。

《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内容是表扬齐景公的国相晏婴,身居高位,但生活十分简朴,吃糙米饭、三五样荤食以及茶和蔬菜。晏大人是吃茶而非饮茶。

涉及周秦茶事的关于“荼”的解释,还有许多,如北宋文学家、著名茶人苏轼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他的看法是《诗经》中已有关于茶的记载。明末杰出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其《农政全书》中说:“《六经》中无‘茶’,‘荼’即‘茶’也。《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以其苦而甘味也。’”明确地说《六经》中的‘荼’就是‘茶’字。明人杨慎编辑的《丹铅总录》云:“‘茶’即古‘荼’字也。周《诗》记荼苦,《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

周秦茶事记载甚多,但非取茶为饮,而是将茶等同白菜萝卜,这也太委屈茶了。

三、两汉说

清初大兴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引《赵飞燕别传》说,西汉成帝死后,有一天,赵飞燕在睡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刘献廷据此断定西汉时已知饮茶。明人胡应麟认为《赵飞燕别传》是宋人秦醇所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不足为信。鲁迅赞同他的说法,在《唐宋传奇集》卷八亦将《赵飞燕别传》列入宋人作品。既是小说家言,是不足取信于史的。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两汉茶事的记载多于前朝。东汉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东汉增广《神农本草经》记载:“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周礼·地官》有“掌荼”的条目。《全汉文》卷二十二收录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内记有茶药“荈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荼,苦荼也。”

最具史料价值的是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的《僮约》,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正月十五日,里面有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只有“烹茶尽具,已而盖藏”、“牵牛贩鹅,武阳买茶”两句。这份“用工合同”反映了汉代川西成都地区一些士大夫之家,不仅饮茶,还有专用茶具,并使用茶童,同时茶已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中国茶风的形成就时间言之,它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以及由神农时代到两汉文化的发展状况,考量两汉地区成都地区茶叶的生产情况和茶叶市场的形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神农时代发现了茶,周秦时代有了吃茶习俗,而两汉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饮茶。因此,中国饮茶之风源于汉代,绵延不绝的饮茶文化也始于汉代。“三国说”、“南北朝说”、“唐宋说”是“流”而非“源”,也就没有论说的必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