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话传说与茶的历史渊源

神话传说与茶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神本位与茶的来历古代,人类的文明尚处于童年时代,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神仙”总是与人为善,但在统治阶层中还有另外一种超自然的邪恶力量,就是专门给人类找麻烦的妖魔鬼怪。中国茶出产在南方,而道教的非理性思维正是源于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巴蜀、荆楚、吴越文化,尤以荆楚,巫风极盛。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神话传说极为丰富。神是主宰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他们视茶为神,无茶不祭。

神话传说与茶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神本位与茶的来历

古代,人类的文明尚处于童年时代,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显得那么软弱无力!那时灾害频仍,缺吃少穿,疾病流行,寿命短暂,人们期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世界,在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下战胜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的困扰,以求得衣食丰足、长生不老——十分罗曼蒂克的“天堂”构想就是这种追求的曲折反映,在天堂里人可以不事劳作而享受人间不可能有的幸福生活,可以告别疾病而长生不老。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神仙”。“神仙”总是与人为善,但在统治阶层中还有另外一种超自然的邪恶力量,就是专门给人类找麻烦的妖魔鬼怪。神仙也好,妖魔鬼怪也好,渺小的人类都得罪不起,要向神仙祈求福祉,对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或者收买、祈求,或者靠法术降服,总是需要有法术的人用法术去沟通人间和天堂、阳间和阴间。

我国早在公元前十几个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已有明确的神仙思想,有明确的神鬼观念。虽然有天子作为王朝的最高领袖人物,但天子也不过是“天之子”,是天堂龙神在下界的化身,相当于天朝王国在人间的派出机构。殷商统治者凡有重大事情不敢自专,必须听命于天神。妖魔鬼怪作祸,殷商统治者也不敢以老大自居,必须派员与之联系,用种种办法将其请走或者通融通融。因此,殷商王朝就有专门与鬼神打交道的巫师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他们是往来阴阳两界的使节,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对朝政实际上已享有决策权和话语权

周代对鬼神信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祇的鬼神体系。

古人有很强的生命意识,人皆向往长生不老,希望自己也能做神仙,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产生神仙修炼及仙药之故事。仙药在哪里?仙药当然出在仙山,如《楚辞》之昆仑山、《庄子》之姑射山。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皆曾遣方士入海,探访蓬莱岛、三神山,求不死之药。秦始皇汉武帝亦曾遣使入海求仙,却一无所得。三神山之信仰衰落后,转为尊崇五岳,并发展为养生术。养生亦离不开养生之仙药,古人相信,通过服食养性,灵魂和肉身都可长生不死,而这信仰正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神仙思想。

道教是中国的“土特产”,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宗教,是中华民族的“族教”。

鲁迅先生说:“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他告诉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要真正读懂中国人,透视国民性,就必须研究中国的道教。道教出世、延生的追求和神仙思想,对中国各阶层,上至皇帝下到庶民,由博学大儒到无知群氓,都有无穷吸引力

中国茶出产在南方,而道教的非理性思维正是源于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巴蜀、荆楚、吴越文化,尤以荆楚,巫风极盛。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神话传说极为丰富。屈原的不朽之作《九歌》是根据巫觋在祀典上吟唱的迎神、送神曲改编而成的,诗中托出一个以天、地为坐标的神仙世界;《离骚》描写了妙不可言的天堂;宋玉的《招魂》还记有天地四方的精怪鬼魅。

总之,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中国人便已于人的世界之外幻化成一个庞杂的神鬼世界。神是主宰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鬼是人死后不灭的精灵或万物的精怪。这是人类童年时代对世界的一种幼稚而荒诞的解释。西汉以后,一些宗教家继承了前代的神仙思想,凭着超感觉冥想整理了神仙谱系,使之成为道教的组成部分。在道教那里,这世界便有几分朦胧、几分不可捉摸。祥云之上有神仙,迷雾之中暗藏着妖魔鬼怪。道教十分热衷于造神运动,早在梁陶弘景时代已榜列700神仙。经数百年的调整,直到宋以后神鬼王朝才明确为十个层次:三清、四御、日月五星、四方之神、著名法师、雷电风雨、山神、阴间地狱诸帝诸神、各种功曹使者及职业神、城隍土地门财灶诸神。此外还有不在编的散仙、谪仙。仅最高层三清天中就有3600公卿,而三界中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县、万二千乡、三万六千亭,上穷碧落,下到黄泉,三十六天、三岛、十洲、五岳万川、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住满了神仙,可谓仙口爆满。臆想的天堂王朝的构成实则是封建王朝官吏设置的翻版。

道教所提供的神仙系统几乎满足了人们的一切要求和需要,从长生不老到荣华富贵,从适性逍遥到忠孝节义,从各种心理的、伦理的层面整合了个体生命所企望解决的难题,其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的对死亡及人生困境的两大超越。

大体说来,在殷商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神本位”为主导思想,迨至秦汉虽有中央集权,但“神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观察世界仍然为古老的神仙思想所左右;同时,为求长生不老而觅求仙药的痴心妄想,并不因前人的屡次失败而热情锐减。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人们就茶的来历编造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

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这两个族以茶为图腾,认为茶是日月星辰之由来,是民族的始祖。他们视茶为神,无茶不祭。德昂族《始祖的传说》诗云:“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始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生。”

这两个民族的祖先对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称其为“万物的始祖”,不仅万物由茶化生,连天上的日月星辰也是由茶的精灵化生。茶的地位远在日神、月神之上,茶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诸神谱系。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直如针,据说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此茶传为“仙草”,生长在“东方云遮雾挡的洞宫山上一口龙井旁”,这“几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关于此茶的故事是“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而“要救众乡亲,除非采得仙草来”,于是有了兄妹三人寻“仙草”救乡亲的坎坷经历,大哥志刚走了36日终于到了洞宫山下,向有仙风道骨的“白发银须的老爷爷”问路,老爷爷告诉他:“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可上山时只能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因为恐惧而回头变成了石头。二哥志诚亦重蹈覆辙。小妹志玉前仆后继,坚决不回头,终于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仙草芽叶的汁水滴在石头上,志刚和志诚也复活了。兄妹三人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白毫银针。

这个故事旨在说明白毫银针的神奇来历和它的神功奇能,仙山、仙洞、仙井、仙人、仙草以及阻碍人们获得仙草的妖魔鬼怪,赋予了茶叶神鬼文化的瑰丽色彩。故事的演绎未脱“神本位”的窠臼:茶出产在仙境,茶是神仙的赐予,茶是神仙的饮品,人饮了茶就可以治百病乃至起死回生,甚至可以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无论这个传说来自秦汉魏晋,抑或是唐宋元明,它都是古代社会“神本位”观念的投影。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在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细雨濛濛,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

吴理真是有明确记载的中国茶史上人工植茶第一人,但吴理真种的茶籽又来自何处呢?是来自和他私订终身的鱼仙。蒙顶茶经她带来凡间,这茶叶就沾染上几分仙气,自非凡品。

广西桂平县风景秀丽的西山,盛产名茶,据《桂平县志》记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散植,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传说,西山有一块巨大的棋盘石,周围树木遮天,是避暑胜地,神仙也常来此游玩。一天,东天大仙和西天大仙来此下棋,双方商定,输棋者受罚,对胜者的要求必须照办。两人下了很久,不分胜负。这时两人口都渴了,西天大仙便吹口气,变出了一杯香茶;东天大仙也吹了口气,变出了一杯泉水。两人你喝水,我饮茶。西天大仙正被香茶陶醉时,被东天大仙乘机将了一军,西天大仙输了棋。这时正巧走来几位和尚,问两位大仙何物如此清香,被告知是香茶。东天大仙便罚西天大仙把茶种撒在这里,让这山坡上长出香茶,供人们享用。只见西天大仙吹了口气,无数茶种纷纷撒落在山上。东天大仙接着吹了口气,许多泉眼也相继落在这里,涌出了泉水,泉水色白似乳。这里的仙茶和仙水同为仙人所赐,有趣的是那起因竟是因为两位大仙下棋赌输赢。故事有人间烟火气,仙人们也颇有生活情趣

长江西陵峡附近的玉泉寺是一座古寺,始建于三国时期,寺中出产一种名叫“仙人掌茶”的名茶,李白曾写有《仙人掌茶诗》。此茶的来历与玉泉寺的灾难有关。传说在很早以前的一场战乱中,玉泉寺遭到洗劫,寺宇被焚毁,200余名和尚死伤一半。此时,恰逢大慈大悲观世音派遣的一位仙人视察三峡水情路过这里,见此惨景很伤心。仙人当时就伸出右掌,口含仙水向前喷去,随着手掌向上抬,地里竟长出了一株株一丛丛青翠的茶树来。寺院里的和尚采茶煮汤给受伤的和尚服用,不久喝了“仙茶”的和尚身体都好了。从此玉泉寺有了茶园。这个故事中的仙茶系仙人所赐,赐茶的目的是救死扶伤。观世音本来是佛国上层核心人物之一,后来被道门看中拉来入伙,进入神仙谱系。仙人的级别不高,但因为是观世音派来的,体现了天国上层领导人物对下界黎民百姓的关心。在“神本位”的时代,老百姓实在要感激涕零。(www.xing528.com)

在陕西南部流传着《干龙洞香茗》的传说故事,解释巴山香茗其浓郁清香之气的由来。故事说的是巴山地区大旱三年,玉皇大帝身旁有个御童,是东海龙王的儿子,仙人们叫他七龙子。七龙子不顾自身安危,趁玉帝打盹儿的时候,用杨柳枝伸进玉帝的净水瓶里蘸了几滴圣水,洒向巴山地区,巴山旱情缓解。玉帝一怒之下将七龙子一巴掌打出南天门,七龙子由南天门摔到下界弄得遍体鳞伤,玉帝又令日神施威,用毒花花的阳光晒死他,直到烤成干鱼条子才罢休。土地爷便给巴山百姓托梦,告诉他们恩人有难,负伤卧困干龙洞,巴山百姓赶忙四处取水,往龙身上浇。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精心照料,七龙子才慢慢恢复了健康。当时巴山的百姓多以种茶为生,无奈茶缺少香味,卖不上好价。七龙子又驾起祥云,赶去遥远的香山讨取香水,为此他竟然忘了他大哥为取香水被玉帝刷去千年道行的教训。七龙子答应了仙翁的条件,愿留下鼻子耳朵,以换取8000滴香山水。仙翁有意成全七龙子的善举,心照不宣地说了一声“老夫巡山去也”。七龙子会意,当即用宝葫芦灌满香山水,回到巴山,给每株茶树根部洒上一滴。从此之后,该地的茶叶便自带一股天然的香味,这茶得了一个美称:巴山香茗。巴山茶农对玉帝佬儿没有好感,天高皇帝远,高高在上的皇帝不了解百姓的疾苦。他们感激的是玉帝身边能为百姓谋利益的御童七龙子。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印度高僧达摩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五年(475)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景德传灯录》载:达摩禅师面壁时天赐香茶,为他驱赶睡魔,口噙茶叶,由涩而苦而后甘,鲜爽醇厚。达摩终悟禅机,九年后成佛化去。另有传说云:达摩面壁,昏昏沉沉,一怒之下自割眼皮,弃置地上。眼皮抛下处光闪闪地冒出一棵树,弟子们摘叶煎饮,参禅再不瞌睡了,于是称其为“茶”。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为了突破华夏文明的文化壁垒,一度曾依傍道教,也颇不情愿地故弄玄虚,搞些幻术魔法以取悦中国的信众,当时的僧人亦称为道人。所以古代百姓大都不加区别地把佛祖和菩萨都看做是神仙一类的人物。

安徽的太平猴魁茶,传说此茶是一对得道的老毛猴所赠。

大红袍的来历亦不凡,是好心的勤婆婆救了一位老神仙,老神仙在地插根拐杖,转眼变成一株叶子红艳的大茶树。

云南陆凉县境内传说有株山茶王,干高两丈余,身粗一围,花呈九蕊十八瓣,吴三桂镇守云南时强将山茶王移入他宫殿内的“阿香园”,山茶王入园后只长叶不开花,吴三桂愤怒鞭打,三年后竟要问罪花匠,于是山茶仙子托梦唱道:

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匠,怨你昏愦。

吾本民女,不贪富贵。

只求归乡,度我穷岁。

这个故事托物言志,指斥民族罪人,称颂茶叶坚贞的品格,并以茶品喻人品。这个山茶王竟是山茶仙子的化身。

有关茶的神话传说表明,基于古代“神本位”的思想,在远古时期的草木崇拜中茶是重要的崇拜物。在神仙主宰世界的时代茶叶本身要么是仙人幻化而成,要么是仙人所赐。所以,凡间的人认为茶是天堂的“仙饮”和阴间的“鬼饮”;凡人嗜茶出了名也便有幸荣获“茶仙”、“茶神”的尊号;评价名茶亦称“仙品”、“神品”。

既然茶与神仙搭上了关系,神仙是茶的主人,那凡人采茶就好像到人家田里摘瓜果,应获得主人的许可。为了获得采茶的资格,得到神仙的许可,就要通过祭祀的方式沟通人神关系,传达人的愿望和祈求。且不说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见茶必拜、见茶必祭,就是唐宋以后乃至明清,祭茶风俗依然兴盛。

《吴兴掌故录》记载:“明太祖喜顾渚茶,定制岁贡止三十二斤,于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尝别有上供。”这说明采茶时的拜祭风俗虽始于唐时,但迨至明朝(清朝亦如此)古风犹存。人们接受“神本位”思想,就是自己想做神仙。神是“天之最高者”和“鬼之至灵者”,看来此愿过高。仙为何者?“老而不死曰仙”,退而求其次,当个地行仙倒是人类的最大愿景。

中国古代先民们不是渴求长生不死及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么?古代先民们关于长生不死、身轻逍遥的“神仙”的传说古籍中多有记载,如《山海经》之《海外南经》和《大荒南经》中曾有对“不死民”和“不死之国”的记述,《庄子·逍遥游》中也有对“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的记载,等等。

经过苦苦寻觅,中国古代先民终于发现茶是实现人类长生不老梦想的灵丹妙药,并迫不及待地拿来享用。道教未创立之前,茶已被巫者用于祭祀、祛病,因巫术和道教的历史渊源,茶进入到人生活中便带几分神气、仙气、鬼气、怪气;同时茶又被视为山中灵芝,称为麒麟草,出于祛病健身的目的而形成道家茶风。早在晋代,杰出道教理论家葛洪在其《抱朴子》一书中就称金石类为“大药”、草木类为“小药”。唐以后金丹术渐让位于内丹术,草木类的服食则进一步与中医、中药及民间疗法相结合,形成至今仍受人欢迎的食疗、食补的养生法。

茶被列入“小药”备受重视。五代毛文锡在《茶谱》中说:“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因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所谓“地仙”当指地上仙人,即人活着成仙。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笋》诗云:“裒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诗中“玉轴”、“琼英”、“红铅”、“紫汞”为金丹大药,诗人以大药喻小药─茶,言其有相同的作用。

茶的药功和养生之功是一回事,即茶可祛病健体、延年益寿。“茶”字从草从人从木,意即茶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木本植物。又有人说:拆开“茶”字,它是“二十”、“八十”和“八”组成,三个数字相加为108,意即饮茶可以活到108岁。虽是杜撰,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茶的期待,愿它成为让人长寿的仙饮。

西方人以咖啡和可可为主要饮料,近代又喝什么矿泉水、纯净水以及种种碳酸饮料,似乎没有与此有关的神话传说。饮料的化学成分十分明确,其作用与副作用也有了科学的研究结论,丁是丁,卯是卯,丝毫不含糊,完全是西方科学的产物,绝不像中国茶那样具有东方神秘主义的文化色彩,负载着华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充满着东方人关爱生命的意识和诗意的浪漫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