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城市矿产发展背景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并于1968年首次上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遭受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损失,继而经历了长达30年的经济停滞状态,但日本经济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但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最致命的是国内资源的短缺。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年—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1999至今一直未能摆脱经济泡沫期所带来的影响。
总之受西方资源概念的影响下,日本政府依据本国实际国情,颁布一系列政策法律及法规,支持城市矿产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2)社会因素(www.xing528.com)
人口特征: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较小但人口异常稠密、自然资源极为贫乏,伴随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和企业界目前对资源及环境问题尤为关注,日本更是把环境保护事业和城市矿产产业作为调整期自身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托。
社会公众环境认知程度:在遭受泡沫经济的严重打击,日本政府为了尽快脱离泡沫经济的影响,曾多次否决《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缺乏温度,但伴随经济的发展,日本国民逐步趋于理性,认识到国内经济发展及国家资源环境现状,循环经济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继而推动日本城市矿产经济的全面发展。
(3)资源因素
日本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国土资源的状况。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海岸线非常长。其开发海底资源、发展海洋运输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日本的矿物资源种类繁多,曾有“矿物博物馆”之美誉。历史上,日本曾一度是铜的出口国,铅和锌的蕴藏量也较丰富,还曾有过一些较大的、著名的煤矿。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规模的国家相比,无论从其矿物的蕴藏总量还是从人均占有蕴藏量来说都是比较贫乏的。目前,在各种矿物资源当中,只有石灰石资源尚可称之丰富,而其他资源特别是石油、煤炭、铀等能源资源则尤显缺乏。这一点在其需要耗费大量矿物资源的工业高速发展以后显得更加突出。
(4)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污染较为严重,80年代后,伴随经济的发展,日本进入工业化及城市化阶段,具名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日本继而步入工业大量生产、居民大量消费阶段,导致生活废弃物及垃圾剧增,却没有任何处理环节,使得对日本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迫使政府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
(5)政治因素
国际政治压力: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世界对环境的保护缺乏意识,导致日本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没有遭受来自国际上的任何压力。
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的紧密,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国际上相应成立了众多环境保护组织,以此来约束各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因为当前,环境及资源问题已超越一个国度,而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最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再生利用成为世界发展经济必须处理的中心环节,而日本当时身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二氧化碳及国内社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遭遇来自国际与本国环保人士的强大压力,迫切需要解决这一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