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借用法
技巧点拨
考生在为作文拟题时,如果能够巧妙地借用其他学科、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表现形式,可使文题更有新鲜感。将数学等式、符号等引入文章的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能收出奇制胜之效。如:在2000年高考中一位考生以“1+1=?”为题,巧用求解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 1”现象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创意。又如:高考高分作文《“新潮+大气+智慧=90后”》(2009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用别致的形式表现了90后的特点,高考高分作文《伪劣产品+明星代言=巨额利润》(2009年高考语文辽宁卷)揭示了伪劣产品和虚假广告背后的根本原因。高考高分作文《分数≠能力》、《成绩≠素质》、《常识≠成功》(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用形象鲜明的不等式批驳了唯分数是论、知识唯上的错误观点。这些都是借用、活用数学等式的成功做法。
再如2000年甘肃省一位高考考生的高分作文《XX+ XX=快乐》,围绕着“快乐”一词的内涵拓展开去,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以“诚信”为话题(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的高分作文《7-1=?》、《7-1=0》,借用数学等式对材料中所提出的问题或设疑、或亮观点,鲜明地表达了生活中诚信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同年的山西省一位高考考生的高分作文《1∶6的启示》,以比较的形式阐述了人生选择的关键所在,形式上与前两位同学不同,但也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相类似的拟题还有高考高分作文《1>6》,这位考生的观点更为直接鲜明。在文章题目中运用数学公式,以等式或不等式的方式化抽象为浅近,收到了纯语言文字难以达到的特殊表达效果。
在文题中可以巧妙借用的不仅有数学符号、等式等,作者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汉语中的标点符号,丰富拟题的内涵和形式。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但同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用,用之拟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能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如在2000年高考中一位考生所拟题目为“答案怎能拒绝丰富!”作者以感叹句入题,铿锵有力;另一位考生以“人生,丰富多彩!”为题,文题中的感叹号使语势显得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也有考生以“人生……”为题,巧妙利用省略号,给读者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2001年高考高分作文:《不,绝不!》一题观点鲜明、不容置疑,《诚信!诚信?》一题将感叹号和问号同时并举,说尽了作者心中的震撼和担忧;2003年高考高分作文《听谁的?》、《“真我”何在?》在“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这一话题下找到了不同的切入角度,或指出判断力受影响的原因所在,或呼唤找到内心真实的自我,都是借用问句的形式表明观点。所以,在拟题时引进标点符号这一源头活水,可引出汩汩清澈明净的文思之泉。
考生在文章题目中有时候也可以恰当地运用外国文字。比如:《从“Made in China”说开去》、《卡拉永远OK》、《青春DIY》等。但是,外国文字(主要是英语)在文章题目中的应用一定要慎重。一要注意不可生造词汇、更不能将现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所谓“火星文”纳入文题,因为作文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和网络交流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所以,在文题中所运用的单词或语汇应该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二是要注意必须和文章内容紧密结合,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弃汉字取外文,所以,外文出现在文题中要遵循必须性的原则,即非用不可,在非此单词而无法最好地表达文意的情况下再考虑应用外文,否则的话,还是请以汉字为主。
最后提一点:我们有的时候也可以借用新闻标题的形式,正题之前有引题,之后有副题,能更完整地表述作者的观点,或是借用比较著名的新闻标题,也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广泛的阅读面和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范例导引
10减1等于……
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可也不完全对。
如果是树上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10减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鸟也没有了。
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1条,问鱼缸里还剩几条金鱼,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
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支蜡烛,被风吹灭了1支,问到天亮还剩几支,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www.xing528.com)
如果是桌子的10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
好了,如果现在再问10减1等于几,你还会只想到9吗?你还有其他答案吗?
是的,生活的智慧不同于数理逻辑。“10减1”现象告诉我们:如果你要到罗马去,你可以找到很多条大路,只要转一下身子或是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了。
要拥有“10减1”的智慧,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如果囿于纯数学领域,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答案。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赋予“10”不同的具体事物,那么答案就丰富起来了。如果我们有探索的兴趣,我们就会发现,苹果换一个切法,里面会有五角星;如果我们还有足够的幽默,我们也能用“天真”一词造出“今天真热”这样可爱的句子。
要拥有“10减1”的智慧,更需要有打破常规逆向思维的勇气。就如前面那道数学题,如果数学老师说:“10减1等于9”,我们就认为“10减1”一定等于9的话,那么就失去了体会后面那么多答案的乐趣。近代科学家正是打破了“燃素说”,才使化学研究步入正轨;贝多芬正是敢于打破传统乐式,才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曾经有个故事说,过去的电扇都是黑色的,正由于日本一家公司敢于逆向思维,生产了许多彩色电扇,不仅使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更给后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正是一位日本小女孩,把未用完的长笔芯当作用完了,从而解决了因笔芯长而漏油的问题。
10减1等于9。
10减1不等于9。
10减1等于……
(江苏一考生)
秘诀解读
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本文的审题非常准确,作者提出了“要有打破常规逆向思维的勇气”,这是本文成功的基础。但是,如果单单只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这一观点,根本无法使这篇文章从众多的符合要求的考场作文中“跳”出来,所以,作者机敏地采用了很多手法来使自己的文章更引人注意。首先就是本文的题目,“10减1等于……”,这是一个数学式,而且是一个常规意义上来说毫无疑义的数学式,那么,作者在这个数学式后面加上一个省略号,就有了不小的悬念,在读者的心中悄悄地画下了一个问号:10-1等于几?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么?等读到正文,作者索性开始卖起了关子:“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可也不完全对。”接着又是一组既对也不完全对的例子,连续几个段落,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不得不信:10减1等于几?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就为文章接下去的论述奠定了基础,所以,作者紧接着就说“是的,生活的智慧不同于数理逻辑。”到此为止,观点的出现有着水到渠成之效,与大多数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的写法大相径庭,而更显作者谋篇布局的用心。所以,说这篇文章立论精当,议论具体充分,层次分明固然不错,殊不知这些优点都是建筑在令人“疑窦顿生”的文章题目上的。可见,一个心思巧妙的拟题,能更好地凸显作者的机智和灵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