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法
技巧点拨
中国古典文化宝库里华章美文灿若星辰。古文的简洁优雅中蕴涵了隽永深沉的民族智慧、民族情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珍惜的宝藏。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说:“用文言文写作,作者的思想感情容易跟中国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学生如果愿意用文言作文,而且写得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虽然高考作文没有明确提倡文言写作,而且就考生而言,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近年来,因此而得高分的作文不断涌现。这些文章或巧妙利用历史经典、文学经典的语言,或直接使用文言文或古白话文写作,充分展示了考生的古文功底、文字功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古为今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借其语言,浇我块垒式。如果考生对经典作品比较熟悉,甚至能够熟读成诵,平日里有较多的储存,那不妨将这些存在脑海里的诗文直接拿出来用,或以其人之言还述其人之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酒”常挂嘴边的李太白自然飘逸洒脱,放荡不羁,纵然有时“举杯销愁愁更愁”,也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把“月”常挂嘴边的苏东坡自然胸襟开阔,心中清明,即使有过“明月夜,短松岗”的苦楚,终会顿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常把“精忠报国”挂在嘴边,一生抵御外敌,骁勇善战,嘴边常挂,背上担负,终成一代忠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常把“生死之重”挂在嘴边,一世英名尚存,流芳千古,嘴边常挂,心中铭记,节操传承万世。小作者以历史人物自己的言论来描述其行其心,增强了说服力的同时,也让说理的文章显得简洁而又充满了灵动的诗意。
或以名人之语细道作者之志。如: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仿佛信手拈来的文字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好意境,极富感染力。这种写法不仅使文章有比较高的文化含量,也能够使自己的语言精练、优美,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文学之美的深深沉醉。
二是仿其语言,借其素材,脱胎换骨式。这对考生的古文功底要求很高。从江苏省一位高考考生的一篇以古白话文写作的《赤兔之死》开始,每年都会有此类文章面世,虽然专家们的意见不一,但是对于这样能够较准确地遵守古代语言规范的文章还是表示了赞赏。然而这样的写作对于考生而言是需要斟酌的。如果自己的功底没有那么深,就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所以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稔穰说:“大多数中学生要写出较好的文言文还不可能做到。如果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还不如用白话写。”
范例导引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汨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亦是枉然。(www.xing528.com)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计,终招祸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向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终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沉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福禄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则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甘肃一考生)
秘诀解读
这是一篇奇文。该考生能够运用较为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已属不易,又凭借着自己的不凡功底挑战了赋体。全篇切合考试立意要求,议论纵横,说古道今。既有历史的厚实,又有现实的观照,称得上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虽在句式、音韵上尚可商榷,但文笔的娴熟流畅,已超出了众人。仔细分析其语言,不难发现中学课文中选读的篇目,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明显就是借用了《伶官传序》的文字,可见作者是重视课内的文言学习的。而文字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也显示了作者阅读的广泛与记忆的精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