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本质法
技巧点拨
对于叙述性的材料,审题时需要全面理解材料中所叙述的事实材料,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审题要有全局意识,应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出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既要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又要尽可能比较新颖,同时还要有话可说。
如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通过此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如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相处,使用自然界的资源要适度,要注意保护生态资源;还可以引申开去,从把握处事的度,掌握事物规律、社会中的标准问题等方面入手;甚至可以从学习的角度来写,一切好的东西,外国的也好,传统的也好,只要是好的都应该学习等;这道作文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与“舍”、“得”和“失”的关系,学生可以联系生活,从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展开,若要得到更多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小利,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功近利等。
再如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根据以上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从材料的审读来看,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如:从“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中可以提炼出:“博采众长才能出新”,“继承与超越”,“变中求新”;“因循守旧不可能有个性”,“不创新就不可能有进步”等;从“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中可以看出:“看待、评价事物不能局限个别,应该注重整体”,“艺术作品应该注重整体美”,从“看似”一词中,可以得出:“观察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等;从“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还可以继续挖掘:“有个性才显得独特”,“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有自己风格的才显得独一无二,不可能复制”等。
范例导引
小 论 “奇”
板桥的书法,以奇字闻名: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歪歪斜斜的姿态,竟有错落有致的韵味,使人见之难忘。奇,是各类艺术中的独特审美体验,不同于中规中矩的方正,不同于金缕错彩的华美,而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美的形态。
自然,艺术之奇气,并不凭空生出,而自有一番磨难在。(www.xing528.com)
梁衡笔下的奇松怪柏,受雷电之摧残仍不倒下,焦黑的枝叶上竟能生出郁郁葱葱的新叶,堪称生死相依,轮回再世的奇景;司马迁之无韵之离骚,文章奇气前无古人,后鲜来者,与他少时游学五岳,师从董仲舒;长时受到酷刑而酿出满腔怨与恨、才与气是分不开的。奇,虽乍显于人世,惊起一滩鸥鹭,但正如板桥习隶书及行楷,烂熟于心后才幻化成属于自己的奇特的笔法。
有人说,板桥的此类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性,或者说复制便成庸品的独特性成就了他艺术史上的伟名。而保护这种奇景,需要的是后人自我的创新与继承。再写“板桥体”,再画“残墨断笔”,就成了无可救药的效东施者,而奇情奇景带给人们的另一优势便是鼓励人们不断地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自己的路。对于奇的欣赏,才应建立在学精神、弃皮毛的基础上。
奇的背后,并不是刻意追求奇的效果,而是有真正的人生体验。
现在的社会中,猎奇的心态导致许多刻意追求奇的现象:芙蓉姐姐刮起的一阵“审丑”之风,各类火星文凭空出世……殊不知,并不是鬼画符便是“板桥体”,躺倒不干就是无为而治,饮酒寻欢便是魏晋之风,而奇,真正的奇,是有着独特人生及艺术品味,尝尽人生五味,而用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品。郑板桥以白纸糊窗,听小蝇咚咚飞来如撞鼓一般的响声,看怪竹奇枝映在窗上的倒影;魏晋名士,饮酒为乐,死便埋我,是一种处于昏恶的政治环境的柔性斗争。可以说,有奇景、写奇字、画奇画、联奇句的背后,都有作者的风骨在,断不是随意涂抹而成的。
奇,不同于求怪求变、急功近利而成的混合物,而是苦心经营而成的独特的美景。当我们再看一遍“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板桥诗画时,能看到他一颗拳拳的、追求艺术的心。
(上海一考生)
秘诀解读
文章以“奇”立意,实现了对试题材料的准确解读。作者依据材料中“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歪歪斜斜的姿态,竟有错落有致的韵味”,巧妙自然地点出其艺术之“奇”,由此,探究艺术家“经历之奇”、“个性之奇”、“风骨之奇”,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以“奇”贯穿全文,不仅脉络层次清晰,而且所有例证分析也无不紧扣“奇”字,体现了作者思路的明晰和较强的“扣题”意识。作者还能以辩证思维进行论证分析。正面的层进分析,以丰富的事例佐证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反面针砭“猎奇”心态,使得文章的论点更周密合理。语言方面,举例叙事典型精炼;议论分析周密确切,体现了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