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好权监自损其德
——李东阳传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4岁时即工书法,曾被景帝召见,景帝在看了他的书法表演后非常喜爱他,把他抱在怀中,并赐给他许多物品。天顺八年(1465)18岁时,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编修。以后历任侍讲学士,东宫太子讲官。
弘治四年(1491),升任左庶子兼侍讲学士,连又擢升太常寺少卿。弘治八年以本官进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后不久晋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当时在内阁共同办事的有首辅刘健及谢迁等。李东阳与他们一起,兢兢业业辅助皇帝,对政务的缺失尽力极谏,由于李东阳工书法擅长诗文,故内阁中的各种诏谕都由他草拟。诏谕传出之后因琅琅上口,为天下人传诵。(www.xing528.com)
武宗即位之后,刘瑾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不久专权骄横。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多次向武宗劝谏,均未能被采纳。为抗议刘瑾的胡作非为,三人同一天向武宗提出辞职。在刘瑾的授意下武宗同意刘健、谢迁去职,而独留李东阳。李东阳深感耻辱,再次上疏恳请但仍未获准。刘瑾为何对李东阳网开一面,这是由于当初刘健、谢迁坚持要武宗诛死刘瑾,言词激烈,只有李东阳言辞稍微舒缓的缘故。刘瑾除去刘健等人后,更加飞扬跋扈,将其死党焦芳升入内阁。将原内阁中的老臣、忠直之士驱逐殆尽。李东阳在内阁中抑郁不得志,为保身家性命,只得与宦党虚与周旋。由于刘瑾专权擅政,使得朝纲紊乱,民不聊生。李东阳在任期间,力求补救,尽可能保护朝中一些正直臣子。弘治七年,李东阳以京师山西、陕西、云南、福建等相继发生地震,而武宗帝长期朝政不听,经筵不讲,宗庙不祭,而终日或沉溺于后宫,或逸游无度,因而上疏切谏,指出由于帝德不修而上天示警,要求皇帝改弦更张,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但武宗仍不听。不久李东阳以老病坚决乞休,在多次坚请之下,终获批准,四年后病卒,年70岁,赠太子太师街,谥文正。
书外人评:李东阳或许是畏于刘瑾权势,或许是为了舍身济世,虽有他后来的诸多善行,但其起始目的已不可考,不过刘瑾伏法之后,他能够及时自责引退,是聪明而可敬的。虽然如此,他这种自损其德的行为如果从民族气节的弘扬角度看,为我所不取。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都应该有血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