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年的“股肱”
太祖视起普为股肱,事无巨细,都要与他商议。于是赵普也更加尽心竭力,参与制定了北宋初期的所有重大决策,赵普勤于相业,不管是辅佐宋太祖或者宋太宗始终是忠贞不二。他曾多次与宋太祖、宋太宗讨论理政治国之道,他认为君主应怀有爱民之心,而且要贯彻始终。
他曾对宋太宗说:“爱民之意”,“唯始终力行之,天下幸甚。”有一次,太宗问赵普,在治国之道方面还有什么好办法,赵普答曰:“陛下恤念生民,每闻利病,无不即日施行,古圣王爱民之心止于此矣。”他还提醒宋太祖应时时刻刻把百姓放在心上。
开宝六年(973)有一天,宋太祖在与群臣宴饮时,忽天降大雨,开始太祖有些败兴,及后雨越下越大,太祖已经怒形于色,左右群臣怕得罪,谁也不敢吭声,唯有赵普对太祖说,这场雨对大宴并无妨碍,可对老百姓却很难得,他们都在盼雨,这场雨他们一定很高兴,实在值得庆贺,请求乐官为之奏乐。经赵普这么一说,太祖马上高兴起来,命令乐官为喜雨而奏乐。赵普还认为,治国之道应赏罚分明、大公无私,他说:“帝王若赏罚无私,内外无间,上求其理,下竭其诚,驯至太平,不为难事。”他把大公无私比作大自然的天,说:“天发生于春夏,杀于秋冬,不私一物,此所以能长久,王者所宜法也。”赵普辅佐太祖、太宗对官吏严加选拔和考核。
他说:“治国莫如用贤,用贤莫如历试,历试莫如责功,责功莫如较考。”他请求太祖对官员进行考绩,提出以后拜节度使及武官等职必须要求立有战功,对宰相以及以下的百官应每年进行考绩,以“退不肖而进贤才”,“劝奉公而修职业,各尽能”。
他还说:“帝王进用良善,实助太平之理,然于采择,要在得所,”赵普选拔官吏,刚毅果断,敢于据理力争。他生平举荐过许多人,发掘过许多人才,他曾上疏太宗推荐张齐贤任宰相,说:“张齐贤素蕴机,兼全德义”,有“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他希望太宗“留居左右,历度艰难,缓急之时,堪期得力,如当重委,必立殊功”。以后张齐贤两次担任宰相,任劳任怨,工作相当出色。
赵普曾发现一个人很有才能,上奏向宋太祖推荐这个人做官。太祖看了奏章后决定不录用。但上朝时赵普又递上了同样内容的奏章,太祖大怒,把奏章撕破扔在地上,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赵普面色不变,跪在地上将碎片拾了回来。隔些天,赵普将奏章碎片粘贴在旧纸上照旧奏荐。太祖终于领会过来,任用了这个人。
又有一次,许多官员当提升,太祖素来对其中一个抱有恶感,不打算给他升迁,赵普认为应升迁,坚持请求,太祖发怒说:“朕决心不让他升迁,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惩办作奸犯科的,封赏是酬劳有功绩的,从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何况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的刑赏,岂能以陛下喜怒好恶来决定。”太祖大怒,站起身来就走,赵普跟随在后。太祖进入后宫,赵普在宫门外站立,久而不去,终于得到太祖的同意。赵普对禁军将领的选择特别精心谨慎。乾德元年(963),宋太祖要提升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管禁军。赵普了解符颜卿在节度使任上专横放纵,恣意不法。他认为符颜卿的名位已经很高了,不应该再授给他兵权,但太祖不听,发出了委任诏令,并不许赵普再谏。
赵普把诏令扣留在自己手里,第二天上朝还给了太祖,劝太祖要深思利害。太祖问赵普为什么对符颜卿这样疑忌,太祖认为符颜卿不会有负于自己。赵普只好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听了以后默默无言,于是中止了提升符颜卿的做法。
赵普也极为重视对法律方面的制定,建隆三年(962)朝廷决定更定刑统,命令兵部尚书窦仪主持这项工作,《宋刑统》于第二年终于完成,经赵普的斟酌修改,连目录三十一卷,计十二篇,五百零二条。这是专属刑事法规,凡与别名无关的敕令,另编有《建隆编敕》四卷,与《宋刑统》一起颁布天下。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皇权往往等于法,所谓“口含天宪”说的就皇帝的权力凌驾一切。但即使如此,赵普还努力影响和劝说太祖、太宗依法办事。(www.xing528.com)
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个卖药的骗子陈利用得到了宋太宗的信任,官至郑州团练使。此人专横骄纵,目无国法,坏事干尽,还拉拢一些爪牙为其张目,朝中许多大臣敢怒而不敢言。赵普派人查清了他的恶迹,审讯时陈利用也都供认不讳并且表示服罪,赵普奏请朝廷把陈利用处斩,但太宗却下诏将其流放商州,不久又要让他回来。赵普说陈利用罪大恶极,处置如此之轻,天下何以能服,留这样的佞臣贼子有什么用?太宗反驳说,作为万乘之主,怎么就没有保护一个人的权力?赵普答道:“此人犯了十几条死罪,陛下不杀,他必然要混淆天下的法律,法应当爱惜,此人有什么可爱惜的!”太宗不得已命令陈利用在商州自裁,但随即又后悔了,急派使臣送去免死的命令,但赵普在使臣未到时就已经把这个恶棍杀了。
赵普独居相位达九年之久,朝政独断,威权日重,骄横之气也日盛,出现了刚愎自用、独裁的现象。他常在行署座位后边,放置两口大瓮,凡是不合他意的内外表疏,就随手扔在瓮内一烧了事,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人。赵普虽然善于举贤荐能,但也有嫉贤妒能之时。宋太祖曾夸奖过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冯珍是当世罕有的奇士,要重用他。赵普出于妒能之心,先是把冯珍弄到粹州去做官,又想用卑鄙的手段置冯珍于死地,幸好宋太祖出面进行了保护,冯珍才幸免于难。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有一天亲临赵普的府第,见廊下放置十个瓶子,太祖问是什么,赵普回答说是刚才吴越王钱俶派人带来书信时送来的海产。太祖说:“海产必然是好东西。”即命打开,里面装的都是瓜子金。赵普诚惶诚恐地叩头说:“臣还没有拆开书信,实在不知道。”太祖叹口气说:“受之也无妨,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书生做主呢。”显然矛盾已经出现了。
在这以后,就有人告发赵普私购官禁的秦、陇大木材,用来扩建府第;赵普的儿子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违反了宰辅大臣子女不得通婚的禁令;赵普还包庇过受贿和拒不赴任的官吏,等等。太祖大怒,决定借此机会分赵普的相权,诏令参知政事轮流与赵普知印、押班、奏事。开宝六年(973)八月,太祖干脆就罢了赵普的宰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幸事。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诏令赵晋入朝,改任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留在京都供职。在留京师的开始几年,因为中书侍郎卢多逊的诋毁,宋太宗对赵普怀有猜疑之。赵普郁郁不得志,一直没能入相。
后来,军中有人谋立太祖之子赵德昭未果,而被太宗所闻。太宗对德昭大加训斥,而德昭畏惧自杀身亡。接着太宗异母弟赵廷美因朝中有人诬告而被贬洛阳。
这一连串事情的发生,使贯于心计的赵普又抓住机会向太宗密陈:昭宪皇太后的遗书由他赵普代写,遗书命匡胤传位于匡义,匡义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匡胤之子德昭。他又用挑动性的语言说:传弟不传子的教训,你还不应该接受吗?贬往洛阳的廷美不思悔改,应该再加贬谪,以免后患。太宗依计而行,把廷美又贬往房州涪陵县(今属四川省)。赵普的密陈实际上是怀着个人目的而向太宗曲意谄媚,其结论是很明显的:既证明太宗继承兄位合乎祖宗遗旨,又唆使太宗将来传子不传弟,还提醒太宗注意来自赵廷美的威胁,不久赵廷美便盛年早逝,这等于为太宗清除了内患。赵普与太宗联手,成功地消灭了皇族中的政敌,二人便结成特殊的君臣关系。赵普立即被晋升为司徒兼侍中并再度入相,取得了新皇帝的宠信,才使宋太宗和赵普的关系有所改变。
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赵普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又出任宰相,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起赵普又被免去宰相职务,出任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以后开封尹陈王元僖上疏太宗,推荐赵普再次入相。端拱元年(988)二月赵普再任兼侍中,淳化元年(990)正月自己主动要求免去宰相职务,以太保兼中书令克西京留守、河南尹。以后封为梁国公,又改封许国公。
史书记载,赵普年轻时懂得官吏的事务,读书很少,当了宰相后,太祖常劝他多读书,增长学识。赵普深有领悟,他孜孜不倦,有志于学,甚至到了晚年也手不释卷,有人曾讥讽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据说他对此也默认,曾对太宗说过:“昔日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天下”其实赵普通过勤奋地学习,吸收了不少治理天下的道理和方法,又加上他善于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淳化三年(992),赵普拜为太师,封魏国公,当年七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宋太宗闻此噩耗,“凄怆之怀,不能自己”,因此辍朝五日。追赠赵普为尚书今,追封真定王,谥忠献。太宗并亲自撰写了神道碑以纪念他,并以八分书亲笔书写。
书外人评:赵普一生从事军政生涯50年左右,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有一定的远见。辅佐太祖、太宗两朝,制定出巩固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是有贡献的。然而由于学问不多,谋划之事或缺明智,大有曲意奉承之嫌,有些可以说是用人品作代价的,最终成为后人褒扬不足而贬斥有余的牺牲者。从他一生的作为看,由于时代的种种原因,三次入相,看不出造福人民的政绩,大概也应该是他的最大缺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