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子路》中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后来“名正言顺”就泛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道理,理直气壮或光明正大的意思。比如说汉景帝和建文帝,他们同样是削藩,但怎么就一成一败呢?所以有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舆论战,而在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讲“名正言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历史往往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论语·子路》中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明白,事情就办不成。
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治理国家时要做到名实相副,言行一致,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
后来“名正言顺”就泛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道理,理直气壮或光明正大的意思。(www.xing528.com)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权臣造反时,都要挖空心思地做到师出有名,恐怕就是这个原因。例如,汉景帝时,诸侯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七国之乱”;唐朝的安禄山打着铲除杨国忠的幌子,发动了“安史之乱”;明朝的朱棣举着“靖难”(诛齐泰、黄子澄)的牌子,生生地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可话又说回来了,孔夫子虽然借此教导我们要打好舆论战(“正名”),可他也只是说舆论战(“正名”)影响着全局的胜利(“事成”),却没有说舆论战(“正名”)赢了,“事”就一定成功。比如说汉景帝和建文帝,他们同样是削藩,但怎么就一成一败呢?所以有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舆论战,而在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讲“名正言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历史往往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