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探索
在世界地图被绘制出来之前,几乎没有人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星球的海陆分布状况产生过疑问,人们对大陆形状的兴趣产生于第一张世界地图产生之后。在对现有海陆分布情况做出解释的各种学说中,“大陆漂移说”影响最大,也最具争议。那么,“大陆漂移说”到底成不成立呢?
麦卡托是一名荷兰学者,他于16世纪末结合人类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依据地理大发现,绘制出人类第一张世界地图。由此,人们对地球表面的基本地理状况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许多人还因此对大陆状况产生了兴趣。科学家在19世纪末发现了一种蚯蚓,叫做“正蚯蚓”,它在欧亚大陆与美洲东海岸广泛分布,但在美洲西部却没有。这显然说明,正蚯蚓很可能是从大西洋彼岸的欧亚大陆“迁徙”到了美洲东海岸。这一发现令当时的许多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魏格纳是一名德国气象学家,1910年,30岁的他曾因病住院。有一天他躺在床上出神,床对面墙上有一幅世界地图。突然他从地图上获得了某种灵感,发觉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他还发现非洲一边的海岸线与南美洲一边的海岸线看上去就像一张被撕成两半的报纸,凹凸相对。他认为美洲与非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并没有深究。
1911年秋天,魏格纳读到了密卡尔逊写的关于正蚯蚓奇怪分布的书。读后魏格纳不禁想到他在一年多以前注意到的那个奇怪现象,即非洲的西海岸与南美洲的东海岸中一个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与隔海相望的大陆的凹入部分相似,且遥相呼应。他不由地猜测,本来就是一整块的大西洋两岸大陆后来破裂漂移开来,成为现今的东西两个海岸线。如果是这样,蚯蚓就不是横渡大洋了。沿着这个思路,他又进行了许多研究。魏格纳在19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1915年他出版了一本轰动世界地质界的著作,书名叫《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他认为,地球在远古的时候只有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叫做“泛大陆”;一个统一的大洋包围着这块泛大陆,这个大洋叫做“泛大洋”。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泛大陆在这次变化中开始发生破裂。破裂了的大陆在地球自转和天体引力的影响下向外漂移,像航行在水面上的船舶一样。这些漂移的大陆在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终于漂到了今天的位置,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即现代地球版图的基本面貌。
许多人对大陆漂移说持怀疑态度,因为人们不相信庞大的大陆可以在水中漂移。另外,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魏格纳的理论也存在着许多破绽和缺陷。1930年,在第四次前往格陵兰考察时,魏格纳不幸遇难,从此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倡导者也没有了。这一学说一度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
随着海洋地质研究的深入,古地磁研究所总结的大量资料,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在20多年后,又在新的理论基础上重新获得了生命力。(www.xing528.com)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是专门研究古代地磁学的专家。1954年,他找到了大陆漂移的直接证据。1961年英国人赫兹依据沿大洋海岭对称分布有磁性条带这一新发现,提出了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说。他设想新地壳的诞生处是大洋的海岭,地幔中的物质不断从海岭当中的裂缝中流出来,并凝结在海岭两边,造成海岭不断向外扩张,并以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的方式运动。赫兹认为,迄今这种运动过程仍然持续不断。
1968年,法国人勒皮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二十几个大板块组成,其中最基本的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等6大板块。根据他的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不断发生变化,在整个地质时代载着大陆的板块都在运动着,地球大陆在漫长的年代里实际上被“撕裂”过若干次。新的海洋就在它们被撕裂时形成了,但有时大陆在板块相互碰撞的情况下又粘接在一起,原来的海洋地带就变成了陆地,在别的地方又撕裂成了新的海洋。
通过大洋海岭的扩张,海底也同样不断扩张,这一点成功地解释了目前地球海陆的分布状态。板块学说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观念,它指出:大陆和海洋都有分有合,有生有灭,并非永恒不变。
随着更多的观测事实的积累,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陆漂移论又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复活。现在通过人造卫星的精密测量,人们已经证实:大西洋在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相互靠近的速度是平均每年5.1厘米,澳洲与美洲大陆分离的速度则达到了每年1厘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学说已经被所有的人无条件地接受了。
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太相信这个理论。一些科学家就认为“大陆漂移说”的前提是地球体积和地表总面积固定不变,这是从对地壳变动的认识来分析问题的,因而有许多疑点无法解释。他们认为相似的“板块构造说”也是如此。但勒皮雄关于大陆本来连在一起的思想启发了许多研究者,包括后来怀疑、反对他的研究者。
关于大陆漂移说成立与否的争论还在继续,许多新的学说还在不断涌现,到底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对该问题探讨的深入,人类对它的认识必将日益接近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