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虎尾草特性及栽培要点
非洲虎尾草别名盖氏虎尾草、无芒虎尾草、罗滋草、先锋草,多年生疏丛型禾草,具匍匐枝。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牧草和水土保持作物,有些地区也用它来建植非常耐低养护及耐旱的草坪。原产于东南非,广泛分布于塞内加尔、苏丹、南非的广大非洲地区。现在美国的东南部及加州灌区,澳大利亚之昆士兰,南美之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亚洲之印尼、菲律宾等国均有种植或已逸为野生。台湾从1913年即从菲律宾引入种植,并在全省推广应用。近年来,广西、海南等省(区)巳引入种植,各种性状表现良好。
生态特征:非洲虎尾草是一种热带型饲草。适于在热带及亚洲热带夏季有雨的地区生长;适应的降水范围为750~1250mm;能耐春季和秋季干旱;耐寒性差,其耐寒品种仅能抵御轻霜,在有多次霜冻的地区,难以生存.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从沙土到黏土的各类土壤上均能适应,但在壤质的肥沃土壤上生长最好。它适应的土壤pH值范围为5.8~8.5。在碱性土壤上亦能良好生长。在美国加州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不适宜其他禾草生长的土壤上均可种植此草,只要加以灌溉,也能生长发育良好。在南亚热带以南地区,非洲虎尾草一般于2月底~3月上旬返青,6~10月开花并结实。遇霜,则叶片干枯;无霜冻,冬季仍保持青绿。非洲虎尾草即可用种子繁殖,又可用分根繁殖。种子细小,产量高,种子千粒重0.3g,每公顷可产种子500kg.每千克有种子330~440万粒,发芽率75%,繁殖力甚强。用分根法繁殖,只要能保持充沛的水分,其成活率亦能达95%以上.非洲虎尾草的再生力也比较强。在6-11月间,刈割3~5次,仍能保持植丛的再生.由于非洲虎尾草种子多,繁殖力强,加上匍匐枝的蔓延,其占空间能力相当强,在杂草丛生处,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但它无地下根茎和根蘖,容易清除,适于同农作物间作,不会成为农田恶性杂草。非洲虎尾草为一种长寿牧草。试验证明,生长13年的草地,每公顷干草产量仍可达15 193.3kg。(www.xing528.com)
饲用价值:非洲虎尾草茎、叶柔软,无毒、无异味,马、牛、羊等牲畜均喜食。是热带牧草中最优良的青饲草和青干草,也极适于放牧利用,还是草地轮作中的优良品种之一。其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与其他热带栽培禾草如象草、糖蜜草等相比,都呈现出明显的优势。试验证明,施肥能明显地提高牧草的粗蛋白质含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在施肥后,头二年粗蛋白质的含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而到第3年,则失去肥效,粗蛋白质的含量和产量不再提高。草的植株高大,生长繁茂,产草和产种量均相当高。据我国台湾省的测产资料,每公顷产鲜草71.6~105.8吨。鲜草风干率为26%~27%,每公顷可生产青干草19.33~28.57吨、产子量为500kg。非洲虎尾草种植在粘壤土上比砂土上生长好,产草量高。持续13年的一项测产试验表明,头一二年。每公顷产干草分别为39.29吨和22.4L,第3年即降18.94吨,但到第13年,每公顷仍可产于草15.19吨。综上可见,非洲虎尾草是一种优质高产、饲用价值比较高的优良牧草,有栽培推广价值。
栽培要点:用种子和分株法繁殖均可,但生产上多用种子播种建立人工草地。一般于4-6月播种。条播的行距为50cm,播后覆土1~2cm,每公顷播量为2~4kg。也可撒播,每公顷播种量为8~10kg。因种子细小,播种时需掺拌粗糠、锯末或粪末一起播种。试验证明,非洲虎尾草适宜同首苜蓿混播,亦可播于银合欢、木豆的行间。有时生产上也将它与生长缓慢的禾草如达利雀稗等混播,能加速草群覆被地面。在玉米、棉花行间混播,亦甚成功。用分株法繁殖,按行距50cm,株距30~40cm,扦插即可。田间管理比较简单。一般苗期应除杂2~3遍,待封垄后,则不需锄杂。在每次放牧或刈刻后,最好能结合灌水追施厩肥和化肥。新建的非洲虎尾草草地,在第一次放牧或刈割前,应使其充分生长,并让它开花结实,应减少利用次数。生长2年以上的草地,一般每年利用3~5次为好,适宜轮牧;连续重牧往往导致杂草的侵入。刈制青干草,适宜在开花初期收割。采收种子较容易,当种子黄熟时,可一次性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