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草木樨
一、来源与现状
白花草木樨,别名马苜蓿、马钱子、洋苜蓿。一般认为草木樨属植物起源于小亚细亚,后来传播到整个欧洲温带各国。另据报导,典型草木樨亚属[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起源与中欧到远东西藏。又据记载,白花草木樨起源于亚洲西部,黄花草木樨起源于欧洲,香甜草木樨起源于我国四川等省。在地中海地区2000年前己用作绿肥及蜜源植物。现在,白花、黄花和印度草木樨已遍及几大洲。全世界草木樨属植物约有20种,我国有7种,即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细齿草木樨、香甜草木樨、印度草木樨、高草木樨和伏尔加草木樨。我国北方栽培的主要是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二者的不同是:前者花冠白色,株体较高大,后者花冠黄色,株体较低,前者比后者晚熟约2周,其他性状完全一致,南方主要是一年生草木樨。
我国于1922年在山东进行观察试种,1942年,由叶培忠教授首先在我省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引种试验。1944年在天水开始繁殖推广,主要是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两种,1945年纳入草田轮作。50年代初期,省农林厅把白花草木樨作为重点推广项目,经天水、西峰、平凉、定西等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宣传和推广,逐渐由天水推广到全省各地,并很快推广到西北、华北、东北及南方一些省区。
二、植物学特征
白花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属两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发达,属主根系,入土深60~200cm,根瘤众多;主根上部发育成肉质根,是越冬的重要器官,也是组成绿肥的重要部分。茎圆中空、直立高大,光滑或稍有毛。叶为三出羽状复叶,小叶三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缘有锯齿,长3cm左右,宽1.0~1.5cm,托叶披针形,长7~8mm,先端尖。长总状花序细直,有小花40~80个,有短柄,总花梗长10~30cm;花白色,旗瓣长3~4mm,翼瓣和龙骨瓣稍短,花冠易脱落,与雄蕊筒分离;旗瓣圆形,翼瓣狭细,龙骨瓣直而钝,雄蕊二体,花丝宿存不扩张;花粒线形,无毛,向内弯曲,柱头顶生,子房无柄或有短柄,含胚株少数。荚倒卵形或长圆形,突出于外,下垂不开裂,长4~5mm,光滑无毛,有网状皱纹,内含种子1~2粒。种子长圆形,略扁平,长约2mm,棕黄色,千粒重1.9~2.5g。
三、生物学特性
白花草木樨抗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在苜蓿难以生存的地方,仍能良好生长。最适宜温润气候,在年降水量400~500mm、年平均气温6~8℃的地区生长最好。对土壤要求不严,从重黏土到瘠薄土及沙砾土都能适应,而以富含钙质的土壤最为适应,但不能适应酸性土壤。在排水不良时,比苜蓿和红三叶生长良好,但在长期积水的地方易于死亡;在土壤食盐量0.2%~0.3%,甚至0.59%时都能生长,因此,草木樨能改良盐碱地,适应土壤pH值为7.0~9.0。草木樨繁殖能力很强,种子发芽最低温度3℃~6℃,最适温度15℃~20℃,从出苗到成熟,生育期共需10~15个月,第一年株高50~100cm,白花草木樨的生育期比黄花草木樨约迟2周开花。在海拔2 600m的肃南皇城滩第一年生长良好,但不能越冬,在海拔2 640m的天祝打柴沟地区,越冬率30%~50%。第二年株高170~260cm,亩产种子20~60kg。成熟的荚果容易脱落,有自落自生的习性;硬实率一般占30%~60%;种子在干土中保存2~3个月后,遇适宜条件仍能发芽出苗,经过反复4次浸泡晾干的种子,发芽率在70%以上,硬籽在土壤中保存3~5年还有发芽能力,种子在室温中保存20年,发芽率从95%降低到50%。种子产量每亩20~200kg,一般40~60kg。草木樨固氮肥田效果显著,但固氮不均衡,经省农科院土肥所定点观测分析,第一年亩固氮量7~8.5kg,第二年10~15.5kg,固氮高峰期出现在开花期,且有两次固氮高峰期。
四、利用价值
草木樨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很多胡萝卜素,是家畜的优质饲料。从总能量比较,3kg草等于0.5kg玉米籽粒的能量,秸秆中赖氨酸的含量相当于小麦的含量,比玉米多1.5倍,比高粱高2倍,所以鲜草打浆,干草粉碎糖化后是猪的好饲料,但由于草木樨含有香豆素(C6H6O2)带苦味,适口性较差,同时单一饲喂过多或霉变后产生双香豆素饲用,易引起家畜出血性败血症。因此,同其他草类混合饲喂最好。草木樨种子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据山西省卫生厅分析,种子内含粗蛋白高达23.35%,粗脂肪4.47%,粗纤维11.23%,无氮浸出物21.85%,粗灰分10.35%,0.5kg种子相当于0.35kg黑豆或1.5kg玉米的蛋白质量;种子在饲喂前,应先浸泡一昼夜,或蒸煮、炒熟、磨碎,可减少苦味,提高适口性,效果很好。经甘肃农大草原系对两种草木樨盛花期(全干)营养成分的化验,其结果如下表:
两种草木樨的营养成分 (%)
草木樨产量较高,在条件适宜时,播种当年亩产鲜草可达2 000~2 500kg,麦收后复种每亩产鲜草1 000kg;次年生长迅速,初花期收割,亩产鲜草3 000kg,高者可达4 000kg。成熟期,50cm士层内,每亩根系干重产量150~200kg。草木樨可用来饲喂各种家畜,尤其适于饲养猪牛,可以青饲、青贮和调制青干草饲喂,用于放牧比用作干草或青贮为好。放牧时,春播后当草丛高25cm时开始,每隔20~30天放牧一次,直至秋霜都可利用,第二年生春季草丛高20cm时开始放牧,且可较重牧,以免生长过旺,草质粗老。
五、栽培利用技术
(一)播种(www.xing528.com)
草木樨种子硬实高,尤其是新鲜种子,可高达40%~60%,(一般在10%~40%),因此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硬实处理的方法有:(1)擦种法:先把种子晒过,再放在碾子上,碾至种皮发毛为至。(2)硫酸处理法:用10%的稀硫酸溶液浸泡种子0.5~1小时。(3)变温处理法:先用温水浸泡种子,然后捞出,白天曝晒,夜间放在凉处,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经过2~3天后即可播种。
播种期虽然一年四季均可,但以春播为最好。秋播不能太迟,否则幼苗不易越冬。也可冬播,即在土壤结冻之前播种,寄子过冬,翌年春出苗。水浇地草木樨常与麦类、糜谷类作物进行套种,一般是在浇头水时将种子撒进。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灌水时间及轮作制度而定。
草木樨播种量,一般为每亩1~1.5kg,在一些干旱或寒冷地区,由于保苗较困难,播量可加大到2.0~2.5kg。播种方法,种子田用条播;一般饲草生产田用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收种宜宽30~60cm,收草15~30cm,覆土深2~3cm,湿润地区1~2cm,干旱地区3cm,播后应及时镇压以免跑墒,草木樨还可用大麦、小麦、燕麦、苏丹草等进行保护播种,以抑制杂草,增加当年的经济效益,在播种方法上宜先播种保护作物,当它们出现2~4片叶子时再播种草木樨,效果较好。
(二)田间管理
草木樨春季返青后,要禁止人畜践踏、割草放牧,春季地老虎、黏虫危害,开花季节蚜虫危害,生长后期易染白粉病,春秋季地下鼠害较多,应注意防治。草木樨生长期的田间管理较粗放,在旱薄地上对草木樨进行中耕除草保墒也是必要的,有条件施肥灌水促进生长,可增加鲜草和种子产量。
(三)利用技术
1.饲用草木樨应在花前刈用。另香豆素含量高低决定适口性好坏,在一天内香豆素的含量变化是:中午前后光强温高时含量最高,早晨和傍晚光弱低温时含量较低,经秋霜杀后的草,可减轻苦味提高适口性。因此,要选择香豆素含量低的时候刈割利用。适宜与其他饲草混合饲喂,尤忌喂霉变草。草木樨种子用作精饲料时,也要炒熟、粉碎或浸泡、以提高适口性。
2.压青,压青要求有一定的产草量(500~1000kg/亩),植株较矮,茎叶柔嫩,土壤水分充足,温度在15℃~20℃时,有20~30天绿色体可基本腐烂分解。时间一般在夏秋。由于草木樨第一年的越冬芽再生能力很强,翻压时必须从根茎部切断越冬芽,将其芽晒干后埋压入土,耕翻质量上要做到:“耕得深,犁断根,耕得细,不透气。”否则,草木樨根系不腐烂,开春越冬芽生长,会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而导致减产。翻压可用拖拉机或畜力牵引犁进行。如无机耕条件,可先用人工割下茎叶铡短,均匀撒在地上再犁翻,效果很好。天水市秦城区牡丹乡农民当年不翻压,到第二年越冬芽返青出土,苗高10~20cm时,先用锄切断越冬芽,然后再翻压,效果也好。
3.收子,草木樨是无限花序,种子成熟先后不一,必须适时采收。一般在有1/3种子成熟即收。群众经验是:“尖稍花落,草籽发白带绿”时采收。如收种时逢雨季,应抢晴天早收,及时脱粒,以免造成落荚或在植株上发芽或在场上霉烂等损失。收子后的茎秆是上好的燃料。根茬地要等1~2次降雨,或进行灌水,根茬腐烂时进行耕翻为好。
4.其他利用,草木樨有保持水土、防止土壤冲刷的作用。在干旱地区造林时,与树苗混种,可遮挡日光,供给必要养料利于树苗成活生长,在西北造林中,草木樨是最好的先锋植物。秸秆是很好的燃料,是廉价的农村能源。草木樨花期长达1.5~2个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平均每亩产蜜量10kg,高者可达13kg以上。
六、综合评价
草木樨在甘肃种植已有40多年历史,并向全国推广应用,在种草养畜、改土肥田、水土保持、治理盐碱等方面,成效很大,已形成了“种一年草,收三年粮”的短期草田轮作和麦田套复种的填闲草田轮作制。在我省干旱山区和贫瘠低产区种植,是解决三料(饲料、然料、肥料)缺乏的有效手段,在造林中是最好的先驱植物,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故在发展农、牧、林及副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可确定为我省河西,陇东、陇中和陇南的当家草种,广泛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