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学特征
紫花苜蓿,别名苜蓿、紫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主根入土深达数米至数十米;根茎密生许多茎芽,显露于地面或埋入表土中,颈孽枝条多达十余条至上百条。茎秆斜上或直立,光滑,略呈方形,高约100~150 cm,分枝很多,叶为羽状三处复叶,小叶长圆形或卵圆形,先端有锯齿,中叶略大。总状花序簇生,每簇有小花20~30朵,蝶形花有短柄,雄蕊10个,1离9合,组成联合雄蕊管,有弹性;雌蕊1个。颖果螺旋形,2~4回,表面光滑,有不甚明显的脉纹,幼嫩时淡绿色,成熟后呈黑褐色,不开裂,每荚含种子2~9粒。种子肾形,黄色或淡黄褐色。表面有光泽,陈旧种子色暗;千粒重1.5~2.3 g,每kg约有30~50万粒。
二、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能生长在多种类型的气候、土壤环境下。性喜干燥、温暖,多晴天、少雨天的气候和干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土壤。最适宜气温25~30℃;在年降雨为400~800mm的地方生长良好,超过1000mm则生长不良。年降雨量在400mm以内,需要灌溉条件才生长旺盛。夏季多雨湿热天气最为不利。紫花苜蓿蒸腾系数高,生长需水量多。每构成1g干物质约需水800g,但又最忌积水,若连续淹水1~2天即大量死亡。紫花苜蓿适应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种植,不适应强酸、强碱性土壤,最适土壤pH值为7~8,土壤含可溶性盐在0.3%以下就可生长。
我省在海拔2 700m以下,无霜期100天以上,全年≥10℃积温1 700℃,年平均气温4℃以上的地区都是紫花苜蓿宜植区。陇中地区收割一茬草≥0℃积温为1 457℃,刈割两茬草为3 000~3 200℃,种子成熟所需要的积温为2 200~2 300℃。
紫花苜蓿属于强光合作用植物,刚开展的叶片同化CO2的最大量每小时每平方米为70mg。叶片的淀粉含量昼夜变幅大,干重从上午的8%增加至日落时的20%,其后含量急剧下降,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一个发育良好的苜蓿群体叶面积指数通常为5,每平方米有中等大小的叶片5 000~15 000个。
陇中地区,一般于4月初播种,10天左右出苗,当苗高5cm左右时,根长可达15~20 cm,幼苗期根生长发育快,而茎生长较慢。春季播种一般当年7月中旬开花,于10月底枯黄时,大部分种子成熟,不能全部成熟。株高70~90 cm,生活第二年,在3月底返青,6月上旬开花,7月下旬种子成熟,株高90~120 cm,从返青至成熟约生育120天。
三、利用价值
紫花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称号,突出的优点表现为:
(一)产草量高
紫花苜蓿的产量因生长年限和自然条件不同而变化范围很大,播后2~5年的每亩鲜草产量一般在2000~4 000 kg,干草产量500~800 kg。在水热条件较好的陇东、天水地区每亩可产干草733~1 000 kg;干旱低温的陇中,每亩产干草400~730kg;荒漠绿洲的河西灌区,每亩产干草800~1 000kg。
(二)利用年限长
紫花苜蓿寿命可达30年之久,田间栽培利用年限多达7~10年左右。但其产量,在进入高产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甘肃的高产利用年限一般为4~7年。
(三)再生性强,耐刈割
紫花苜蓿再生性很强,刈割后能很快恢复生机,一般一年可刈割2~4次,多者可刈割5~6次。
(四)草质好、适口性强
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各类家畜都最喜食,也是养猪及养禽业首选青饲料。
(五)营养丰富
紫花苜蓿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特别是叶片中含量更高。在鲜嫩状态时,叶片重量占全株的50%左右,叶片中粗蛋白含量比茎秆高1.0~1.5倍,粗纤维含量比茎秆少一半以上。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总养分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质是2.5倍,矿物质是6倍。根据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分析,苜蓿不同生育期的营养成分如下表:
苜蓿营养成分表 (%)
(六)肥田增产
紫花苜蓿发达的根系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质,并能从土壤中吸取钙素,分解磷酸盐,遗留在耕作层中,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2~4龄的苜蓿草地,每亩根量可达1356~2670kg,每亩根茬中的含氮15kg,全磷2.3kg,全钾6kg,每亩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18 kg,相当于55 kg硝酸铵,苜蓿茬地可使后作三年不施肥而稳产高产。增产幅度通常为30%~50%,高者可达1倍以上,农谚说:“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
(七)保持水土
紫花苜蓿枝叶繁茂,对地面覆盖度大,二龄苜蓿返青后生长40天,覆盖度可达95%,又是多年生深根型,改良土壤理化性,增加透水性,拦阻径流,防止冲刷,保持地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十分显著。据天水水土保持站测定:在坡地上,种植普通农作物与紫花苜蓿相比,每年每亩流失水量大16倍,土量流失大9倍。
(八)蜜源植物
紫花苜蓿是严格的异花受粉植物,常靠外部机械力量和昆虫采蜜弹开紧包的龙骨瓣而受粉,花期长达40~60天,花期进行田间放蜂,可使蜂蜜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
四、栽培利用技术
(一)土壤耕作与施肥
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力差,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杂草,墒情好。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入土深,对播种地要深翻,才能使根部充分发育。紫花苜蓿生长年限长,年刈割次数多,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亦多,据报道,紫花苜蓿每亩每年吸收的养分,氮为13.3 kg,磷为4.3 kg,钾16.7 kg。氮和磷比小麦多1~2倍,钾多3倍。
用作播种紫花苜蓿的土地,要于上年前作收获后,即进行浅耕灭茬,再深翻,冬春季节作好耙耱、镇压蓄水保墒工作。水浇地要灌足冬水,播种前,再行浅耕或耙耱整地,结合深翻或播种前浅耕,每亩施有机肥1 500~2 500 kg,过磷酸钙20~30 kg为底肥。对土壤肥力低下的,播种时再施入硝酸铵等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每亩需过磷酸钙10~20 kg或磷酸二铵4~6 kg。
(二)播种
1.种子。播种前要晒种2~3天,以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幼苗整齐度。种子田要播种国家或省级牧草种子标准规定的I级种子;用草地播种I、Ⅱ、Ⅲ级种子均可。
2.接种。在从未种过苜蓿的土地播种时,要接种苜蓿根瘤菌,每kg种子用5g菌剂,制成菌液洒在种子上,充分搅拌,随拌随播。无菌剂时,用老苜蓿地土壤与种子混合,比例最少为1:1。(www.xing528.com)
3.播种量。种子田每亩0.25~0.5 kg,用草地每亩0.75~1 kg,干旱地、山坡地或高寒地区,播种量提高20%~50%。
4.播种期。因我省各地气候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况:
春播。春季土地解冻后,与春播作物同时播种,春播苜蓿当年发育好,产量高,种子田宜春播。
夏播。干旱地区春季干旱,土壤墒情差时,可在夏季雨后抢墒播种。
秋播。在我省冬小麦种植区,多在秋季播种,但秋播不能迟于8月中旬,否则会降低幼苗越冬率。
在水热条件较好的陇东,天水和陇南北区,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干旱低温的陇中等地。夏播和夏初抢墒播种为宜。河西灌区,宜春播和夏播。庆阳地区近年在冬季土地临近冻结时,采用寄子播种效果也很好。
5.播种深度。视土壤墒情和质地而定,土干宜深,土湿则浅,轻壤土宜深,重黏土则浅,一般1~2.5 cm。
6.播种方法。紫花苜蓿常用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播种方式有单播,混播和保护播种(覆盖播种)三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种子田要单播,穴播或宽行条播,行距50cm,穴距50×70 cm或50×50 cm或50×60 cm,每穴留苗1~2株。
收草地可条播也可撒播,可单播也可混播或保护播种。条播行距30 cm。撒播时要先浅耕后撒种,再耙耱。混播的可撒播也可条播,可同行条播,也可间行条播,保护播种的,要先条播或撒播保护作物,后撒播苜蓿种子,再耙耱。
灌区和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可采用保护播种,保护作物有麦类,或刈制青干草的燕麦、草高梁、草谷子等一年生禾本科牧草为主,但要尽可能早收获保护作物。在干旱地区进行保护播种时,不仅当年苜蓿产量不高,甚至影响到第二年的收获量,最好实行春季单播。
混播,紫花苜蓿生长快,分蘖多,枝叶茂盛,产量高,再生性强,刈割次数多,混播中其他牧草难于相配合,故以单播为宜。但若要提高牧草营养价值、适口性和越冬率,也可采用混播。适宜混播的牧草有:鸡脚草、猫尾草、多年生黑麦草、鹅冠草、无芒雀麦等。混播种类以2~3种为宜,混播比例以苜蓿占40%~50%为宜。
(三)田间管理
1.播种后,出苗前,如遇雨土壤板结,要及时除板结层,以利出苗。
2.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中耕除草1~2次。
3.播种当年,在生长季结束前,刈割利用一次,植株高度达不到利用程度时,要留苗过冬,冬季严禁放牧。
4.二龄以上的苜蓿地,每年春季萌生前,清理田间留茬,并进行耙地保墒。秋季最后一次刈割或收种后,要松土追肥。每次刈割后也要耙地追肥,灌区结合灌水追肥,入冬时要灌足冬水。
5.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3~5 cm,但干旱和寒冷地区秋季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应为7~8 cm,以保持根部养分和利于冬季积雪,对越冬和春季萌生有良好的作用。
6.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应在生长季结束前20~30天结束,过迟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颈部营养物质积累。
7.种子田在开花期要借助人工辅助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8.紫花苜蓿病虫害较多,常见病害有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等,可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托布津等防治。虫害有蚜虫,浮尘子、盲蝽象、金龟子等。可用乐果、敌百虫等药防治。但一经发现病虫害露头,即行刈割喂畜为宜。
(四)利用技术
1.青刈利用以在株高30~40 cm时开始为宜,早春掐芽和幼嫩期刈割减产明显。调制干草的适宜刈割期,是初花期左右,二者利用期均不得延至盛花期后。
2.收种适宜期是植株上1/2~2/3的荚果由绿色变成黄褐色时进行。收草田不能连续收取种子。种子田也应每隔1~2年收草一次。
3.紫花苜蓿在利用中应根据需要和播种面积,有计划的生产种子和草产品,提供商品经营。
4.收草和收种的利用年限,应视种子和产草量最高年限而定,我省一般为4~7年。
5.紫花苜蓿用于放牧利用时,以猪、鸡、马属家畜最适宜。放牧反刍畜易得鼓胀病,结英以后就较少发生。用于放牧的草地要划区轮牧,以保持苜蓿的旺盛生机,一般放牧利用4~5天,间隔35~40天的恢复生长时间。如放牧反刍畜时,混播草地禾本科牧草要占50%以上的比例;应避免家畜在饥饿或清晨采食苜蓿,放牧前要先喂燕麦、苏丹草等禾本科干草,还能防止家畜腹泻。为了防止鼓胀,可在放牧前口服普鲁卡因青霉素钾盐,成畜每次量50~75mg。
6.紫花苜蓿用于调制青干草时,要选择晴朗天气一次割晒,防止雨淋,以免丢失养分降低质量,平晒结合扎捆散立风干再堆垛存放。有条件的待晒至半干时移至避光通风处阴干。干草必须保持绿色状态。存放过程中应勤检查,以防霉变造成损失。
甘肃省民间常用裹夹碾压法(也叫染青法)调制,效果很好。即在麦收季节或苜蓿青刈割晒青干期,将刈割的鲜嫩苜蓿青草,均匀铺摊在上下两层干麦草或其他用于饲料的柔软干燥禾谷类秸秆夹层内,用石磙反复碾压至茎秆破裂。可使鲜嫩苜蓿迅速干燥。避免养分丢失。苜蓿压出汁液吸入秸秆,混合贮存,混合铡碎或粉碎饲喂。不但提高了秸秆适口性,也提高了营养价值。
五综合评价
紫花苜蓿是甘肃省居第一位的重要牧草。适应范围广,再生力强,产量高,草质好,营养丰富。可青饲,可调制干草,并用于配合饲料。根量大,入土深,能固氮解磷,肥田改土,茬地种粮增产,效益高,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深受群众喜爱。陇东、陇中、天水、河西等地区都有适应当地生境的地方品种。可确定为陇东、陇中、陇南、河西分区的当家草种。
2009年,全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已达878万亩,居全国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