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创痍笔底波澜,民间疾苦诗中圣哲。
在盛唐,还有一位诗人堪称与李白齐名,就是“诗圣”杜甫。
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他从小就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二十四岁那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于是他漫游山东、河北,后来在洛阳遇到了李白。两个人饮酒赋诗,到山中访隐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密得形影不离。但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与李白告别后,杜甫回到长安,恰逢唐玄宗诏令天下,让有技艺的人都可以来应试。可是奸相李林甫弄权营私,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不得不向达官贵人投诗,以维持生活。他在长安困居十年,看到了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认清了封建统治荒淫腐朽的面目。(www.xing528.com)
这年秋天,他得到一个兵曹参军的职位,于是离京还家。路过骊山行宫时,他看到唐玄宗正带着亲信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可是回到家中,才知道小儿子已经饿死了。正是秋收季节,他大小还是个官员,孩子竟然饿死,再联想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于是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安禄山叛乱后,他被困在长安两年,才从长安逃出。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却因为上书进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杜甫看到了百姓们在战乱中的悲苦生活,看到了战争给劳苦大众带来的人间悲剧,写出了诗歌史上的不朽名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为“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更以白描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官吏们强行征兵,造成了百姓们家破人亡的悲剧,用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于是,杜甫放弃了官职,辗转来到成都。肃宗上元元年,就是公元760年,杜甫在朋友帮助下,在西郊的浣花溪上筑起了几间茅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四年,写下了240多首诗。
因为镇守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故,杜甫失去依靠,于是携全家沿江东下,开始了生命中最后的漂泊生涯。他曾经在耒阳(今湖南莱阳)方田驿挨了5天饿,幸亏县令得到消息,派人送来酒食,总算没有饿死。代宗大历五年,杜甫病死在船上,时年59岁。
杜甫为后人留下了诗作1400多首。他的现实主义的手法,他对劳苦大众所寄以的深切同情,体现了儒家的仁爱风范,因而获得了“诗圣”的美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