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其人其事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因建立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成为清代著名大臣和地方实力派人物。
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他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但当时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和“以夷制夷”的方针,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长期以来被视为卖国贼。
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但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爆发,李鸿章在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也出兵朝鲜。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甲午战争爆发。八月,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经过近五小时的鏖战,中国军舰沉没四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舰队覆灭。(www.xing528.com)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其间,李鸿章于回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威胁李鸿章说“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二十三日,在清政府的同意下,《马关条约》签字。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的《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李鸿章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戊戌变法时,他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虽然也有兴国图强的梦想,但由于时势使然,却成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最终被历史塑造成“卖国贼”的形象。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也许是对李鸿章评价较为公允的知人之论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