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之谜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晚年一直在为立太子之事苦恼。他子嗣众多,雍正帝是康熙第四子,不算得宠,开始时对夺位斗争介入不深,最终击败对手,得到皇位,引起国人的猜测。雍正帝继位后残杀手足,更引起国人不满,传言纷纷,在有些传说中,雍正帝继位演化成一场篡改遗诏的政治阴谋。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康熙早年即立次子允礽为太子。康熙十分怜惜允礽,一心想让太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康熙的儿子大致分为三派,第一派的中心人物是皇二子允礽,皇三子胤祉在后面支持。皇三子是荣妃马佳氏所生,本人没有即位的可能;第二派以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为首,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随同在后;第三派的核心人物是皇八子胤,附从者有皇长子胤禔、皇九子胤、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
允礽在诸王子中,算是不错的一个,他会满文、汉文,善于骑射。康熙亲征噶尔丹,允礽奉命留守北京处理庶务,井井有条。次年,康熙帝亲征宁夏,允礽再次留守京都,却举止失措激怒了父亲。首先,他动手打了平郡王纳尔泰、贝勒海善、镇国公普奇;其次,抢了蒙古王公进贡的驼马;第三,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勒索下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帝到口外围猎,途中太子竟当面顶撞父亲,晚上还透过父亲的毡包窥探里头的动静,令康熙寒心和忧惧不已。行围尚未结束,康熙帝召集诸王、大臣,历数太子罪状,宣布废太子之位。其后皇八子胤也因为阴谋夺位而遭康熙治罪。太子被废,皇子之间的夺位斗争更趋激烈。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释放了废太子和皇八子,恢复了他们的爵位,再次立允礽为太子。但太子允礽虽然被废过一次,仍然没有学会谨慎,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被废,被永远幽禁于咸安宫,以后提议复允礽太子之位的官员均被处死。直到去世,康熙也未明确太子人选。但在历次的夺权斗争中,胤禛的地位却渐渐上升。在康熙四十八年重新立允礽为太子后,康熙还同时封诸子为亲王、郡王、贝子,胤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封为雍亲王的。
雍正帝,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诸皇子营求皇位的明争暗斗中,胤禛毫不让人,不过他的表现方式多少与众不同。胤禛深知,允礽再废后,谁活动有力,谁就可能谋得太子地位。他一方面设法取得康熙的宠爱,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弟兄间关系,另外他还刻意联络朝中百官,对康熙帝身边的大小臣僚更是百般拉拢。胤禛采取两面派活动手法,外弛而内张,哄骗康熙帝、政敌和百官,取得了效果。康熙帝命他参加一些政务活动,还屡次去他的府邸,又把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带到宫中养育。胤禛趁机建立了一个小集团,其中有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人。(www.xing528.com)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帝病故,胤禛宣布圣祖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雍正帝继位不久,民间就流传他篡改康熙帝遗诏的说法:“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篡的位。康熙帝是否遗命允嗣统?这种传说确有令人生疑之点。
清朝制度,称皇帝的儿子必冠以“皇”字,如称十四子必云“皇十四子”,若改遗诏“十”字为“于”字,则诏书文字应成为“皇于四子”,于文理不通,雍正帝怎能以此明目张胆地作伪夺位呢?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说康熙帝要传位雍正帝或允,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仍可存疑。所以按康熙帝遗愿胤禛合法继位的说法比较可信。
雍正即位后,在巩固权力以后,对政敌进行了严厉的打击。皇十四子允于雍正三年(1725年)被降为贝子,雍正四年(1726年)被软禁,直至乾隆朝才获释。皇九子胤于雍正三年被捕,并被改名“塞思黑”,意为狗。皇三子胤祉先是被派去“守护景陵”,后被关押,死于狱中。势力极大的皇八子胤,雍正四年被赶出皇族,改名“阿其那”,意为猪,禁闭于宗人府,不久死在狱中。
雍正帝对兄弟的打击报复有违孝悌之义,在当时已激起民间的强烈不满,吕留良的《大义觉迷录》引用社会上的诸多传闻,其中就有雍正毒杀父亲,阴谋篡改遗诏等内容。雍正继位遂成一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