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太后下嫁之谜
讲述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间爱情故事的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在各地热播后,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她是否真的貌美如花又雄才大略?她究竟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太后下嫁”是清初的一大疑案。在野史中,“太后下嫁”说的是在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为了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又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皇帝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14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史称“孝庄文皇后”。她是一位聪明而富有谋略的女子,丈夫皇太极当政时,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丈夫身亡后,痛不欲生,愿以身殉。“孝庄文皇后”终年75岁,临终时对康熙说,希望在孝陵附近安葬。康熙遵其遗嘱,把灵柩暂时停置在清东陵,直至雍正二年才正式葬入地宫。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亦即顺治皇帝的叔叔。他一生封号颇多,始封贝勒,后封墨尔根青(意为聪明王)、睿亲王,顺治时称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他“聪慧多智,谋略过人”,清入关后的各项制度大都由其筹划,可谓清朝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多尔衮享年仅39岁,死后仅两个月,就被削去爵号,平毁墓葬。有的记载说:顺治“命令毁掉阿玛王体华丽的陵墓……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直至康熙晚年才下诏为其诏雪。
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故事,在清初便开始流传,清末排满时重又复炽。但究竟有无其事,至今尚无定论。20世纪30年代著名清史学者孟森著《太后下嫁考实》,力辨其无,但近代学者中亦颇有以“太后下嫁”为事实者,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那么,“太后下嫁”的疑案究竟是怎么缘起的呢?原来,皇太极1643年因疾身亡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因而诸王兄弟“窥伺神器”,围绕着皇位之争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而皇太极九弟睿亲王多尔衮、长子肃亲王豪格是最有力的竞争者。多尔衮取得了两白旗的拥戴,两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及其他一些满族贵族也“跑请”他“当即大位”。为此,豪格和多尔衮闹得不可开交,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孝庄皇太后施展其灵活高妙的手段,为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谋到了好处。她紧紧地拉拢住代善,使得两红旗支持福临,迫使多尔衮改变初衷,放弃攫取皇位的念头,转而拥戴福临。最后,幼主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www.xing528.com)
福临登基不久,豪格被多尔衮诬陷,削爵下狱而死。而多尔衮却以摄政王之尊,“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专掌之”,相继被封为叔父王、皇叔父、皇父,直至死前都把持着最高的权力。多尔衮为什么要放弃攫取帝位的念头,转而拥立福临呢?有人又断定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存有私情,随即便出现了“太后下嫁”之说。
1650年多尔衮因打猎跌伤致死,其死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有人告发他生前曾谋篡帝位,而且话一出口,诸王大臣就纷纷响应,群起攻击。于是,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下令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多尔衮一下从巅峰跌入谷底。顺治下诏宣布其罪状中有语:“自称皇父摄政王,亲到皇宫内院”——这两句话在《东华录》中曾经收录,但后来修《清实录》时却删去了。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尚书张煌言《建州宫词》有诗云:“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前言太后再婚,后言清俗不讳再嫁。另外,清代流传下来的《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一书中有记载说:“清季宣统初元,内阁库垣圮。时……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竽父摄下王诏,遂以闻于朝。”朝鲜的《李朝实录》也曾经记载顺治六年,清朝曾派使臣去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贵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这样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清朝使者回答说:“多尔衮享受的礼节待遇,和皇帝是一样的。”朝鲜国王说:“那么贵国就有两位皇帝啦?”这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这也可算是太后下嫁的有力证据。
然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东华录》所记与张煌言的诗,不能作为“太后下嫁”的确证。所谓“皇父”犹古之“尚父”、“仲父”,是皇帝对某个臣下的尊称;所谓“皇父”系清世祖封多尔衮为“皇叔父”后以其定鼎之功勋卓著,无可晋爵,乃以“皇父”为封。而所谓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则指他曾渎乱宫廷,不是指与太后大婚。
看来太后是否下嫁的公案还要争论下去,只有待新的史料发现,才能解开这个疑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