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话本流传。元明杂剧中有《杨六郎私下离关》、《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等,以及后来的《杨家将演义》,其中不少情节被后来的小说和评书所吸收。
杨家女将征西
杨家将的男儿保家卫国前赴后继,浴血沙场,满门英烈。而杨家的三代女将们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屡建奇功。当然,历史上的杨家将远没有评书或民间传说中讲得那么富有传奇,但历史上杨家将却让人感到神秘和好奇,尽管真相很少有人提及。
“杨家将”的先祖、杨继业之父是杨衮,历史上则是五代时期的北汉麟州刺史杨信。据史书记载,杨信有子杨崇贵,曾改名为刘继业,后更名为杨业,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服宋朝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杨业娶德州折氏(评书戏曲中称为“佘太君”)为妻,生了7个儿子:延朗、延浦、延顺、延玉、延环、延贵、延彬。杨业与四子杨延玉战死疆场,长子延朗(后来,因为“朗”字犯圣讳,更名为杨延昭)则名扬沙场,辽兵闻风丧胆,呼其为“南斗六星杨延朗”,久而久之,在民间则慢慢演绎为“杨六郎”。
杨延昭(958~1014年),自幼就受到其父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思想的影响,还在孩提时代,他就“戏为军阵”,父亲对此十分欣慰,曾高兴地说“此儿类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上他。杨业舍身保国的高尚气节和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杨延昭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他曾多次被父亲派往宁武关沿线驻防,每到一处,总是修城筑寨,加强边防。在攻打朔州时,他满怀收复失地的激情,带领所部战士与辽军鏖战,不幸被箭射中臂膀,血染征袍,他不顾伤痛,杀敌无数,为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www.xing528.com)
父亲战死沙场,杨延昭悲痛之余,更坚定了他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决心。杨延昭先后出任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三地。辽军在萧太后的率领下,进攻遂城。遂城地界狭小,辽军来势凶猛,围城数日。遂城危在旦夕,城中军民惊慌失措。在此危难之际,杨延昭显露出一位优秀将领的卓越才能,他利用当时天寒地冻的自然条件,命军民把水浇到城墙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变为冰城,滑溜溜的无法攀登,辽军无可奈何,只好撤退。杨延昭乘机追杀,大获全胜。因功被提升为莫州刺史。
咸平三年(1000年)冬,杨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称“杨山”)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辽军,生擒了辽军将领,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之后,杨延昭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十万大军南下,直达黄河北岸的澶州。在宋军形势占优的情况下,宋真宗一味屈辱求和,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并特别下诏,辽军撤军时,宋军在沿途不许攻击。杨延昭不顾这一命令,单独率领部下攻城拔寨,俘获辽军甚多。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任命杨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以后,又提拔他为莫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杨延昭去世,终年57岁。
杨延昭有四子,此后,北宋朝廷录用了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三子为杨文广,字仲容。范仲淹欣赏杨文广的才能,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则让杨文广随军从征,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回复,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后代还有六郎杨延贵之子杨宗闵、延贵之孙杨震,延贵之玄孙杨存中(杨存中是小校出身,后来成为抗金名将);大郎杨延昭的八世孙杨价、九世孙杨文、十世孙杨邦宪。宋末,杨价祖孙三代在川黔一带抗元达45年之久,直至宋亡。
从北汉的杨信到宋末的杨邦宪,杨家将共传13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