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始末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两句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面说的“明妃”是指西汉时期的著名人物王昭君,关于她出塞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那么历史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王昭君,名嫱,南郡秭归(今天的湖北秭归县)人,晋代的时候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汉元帝时,王嫱因为才貌出众而被选入宫中做宫女,但却长时间见不到皇帝。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愿与汉朝永结友好。昭君自愿前往匈奴,并很受单于宠幸,还生有一个儿子。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按照匈奴的风俗改嫁给新单于(呼韩邪与前妻之子),又生了两个女孩。此后她就一直在匈奴生活,直到去世。昭君和亲对结束汉匈的长期战争具有重要作用,她为民族团结所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历史上王昭君确有其人,但相关的各种传说却是扑朔迷离。其中最重要的是,昭君究竟为什么要出塞?有人认为是因为昭君独处深宫,不受宠幸,于是不甘寂寞才自愿出塞的。但如果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就会知道,昭君出塞是有很深刻的背景的。
明仇英绘《明妃出塞图》(www.xing528.com)
从公元前206年高祖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170多年间,西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武帝即位以前,汉朝国力比较弱,对匈奴的政策是以和亲为主。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强盛,就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威胁的手段。经过武帝时期的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接着又有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所以争取主动,与汉联合。他在公元前51年亲自南下朝见汉宣帝,随后留居今黄河河套北面的地方,由汉朝派兵护卫。从此以后,汉匈两族间长达150多年的敌对局面得到改变,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和汉朝和好,很怕自己会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派使者来汉朝,还送侍子作人质以示友好。后来郅支见汉朝出兵帮助呼韩邪,感觉自己无力统一匈奴,于是向西发展,与汉朝决裂,要回侍子,并杀死汉的使者。公元前36年,郅支被汉将所杀。至此,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死后,呼韩邪单于是又喜又忧。喜是因为政敌消除,没有了后患;忧的是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然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不可能再有,而汉朝势力强大,自己则相对较弱,难保今后不会因得罪汉朝而落得和郅支一样的下场。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于是在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第三次入汉朝见,并表示愿意做汉朝的女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