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祖籍绍兴,绍兴属多台风区,因此竺可桢自幼便饱受台风灾害之苦。因此,当他于1913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气象学以后,就开始了台风研究。1918年,青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一心扑在气象事业上。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后来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建起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气象站,并正式开始了观测记录。他开创了我国台风气候与季风气候的研究。
他在《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台风的源地与转向》两文中,首先剖析了在他之前外国学者分类的优缺点,又分析了从1904至1915年间247个台风的季节分布源地及路径与转向地点,进而提出了台风分类的新原理,将台风分为6大类型(中国台风、日本台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和21个副型,这是我国人最早所作的台风分类。这比前人的分析更清楚、肯定,因此前进了一步。对于台风运动速度和转向问题,竺可桢在70年前所做的研究虽然与今天的研究相比较为简单,但结果却和现时所得的大体相符。
当时台风强度尚无被人们所公认的量度指标。竺可桢首先提出以风速等级作为划分台风强弱的指数,这一思想一直为后人研究台风强度所遵循,并被移置到衡量温带气旋上。目前国际上的规定也是以风速大小来判断台风和台风强度的。另外,由于当时尚无现代手段观测台风,仅凭简单的观测资料,研究台风的结构是十分困难的。但竺可桢却能精辟地指出:“台风中心,温度多突增高,湿度则剧烈减低,故必有缓和之下沉气流存在。云雨之消散与风速之衰减即系于此。”这一分析判断为后来现代化的观测所证实,确属真知灼见。(www.xing528.com)
竺可桢在《东亚天气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东亚气压场形势,将中国海平面天气图分成冬、夏两大类型和九个副型,描述了各类天气型的天气特征,统计了两大类型出现的频率。此外,还将我国暴雨分为6类,逐月统计了出现频率,这是我国最早的天气气候方面天气类型的研究工作,具有经典意义。
1933年2月8日,第一架现代民航班机首次在美国西雅图试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