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生淡泊名利,日常生活十分简朴,而在对待钱的问题上,他总是淡然处之,常常捐出自己的钱,资助他人和事业而尽心尽力。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出版后,获得了一笔不小的稿费。早在1984年,钱学森就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治沙是他晚年投入很大心力的一个事业。
钱学森:“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科学家从来都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他们的发明创造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不贪恋钱财,而是终身造福于全人类,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一生埋头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却不为自己谋取什么利益,相反,身后留下百万设立了奖励基金。
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生淡泊名利,日常生活十分简朴,而在对待钱的问题上,他总是淡然处之,常常捐出自己的钱,资助他人和事业而尽心尽力。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www.xing528.com)
《羊城晚报》2011年2月12日曾引述钱永刚对父亲的回忆,仅从捐赠稿费这一细节就能反映出钱学森的高尚人格。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出版后,获得了一笔不小的稿费。当时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当系主任,当他看到从农村考上来的学生连买把计算尺的钱都没有时,就把这笔稿费捐了出来,专门购置了一批学习用品,赠送给大学生们。1962年,钱学森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出版,获得3 000多元稿费。那时,国家正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经济状况极其困难。他就将这笔稿费悉数上缴给组织。1994年,他获得高达100万元港币的“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等支票汇到后,他二话没说就写了一份委托书,全部捐给我国西部的治沙事业机构。早在1984年,钱学森就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治沙是他晚年投入很大心力的一个事业。
1958年1月24日,科学家首次在实验设备控制下成功完成核聚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